这一次,张嫣不仅保住了自己的皇后之位,还让魏忠贤的阴谋败露,朝堂上反对魏忠贤的声音也多了起来。可魏忠贤并没有善罢甘休,他知道张嫣是自己掌权的最大障碍,一直在寻找除掉她的机会。
天启七年(1627年),熹宗因为长期沉迷木工、不理朝政,加上之前落水受惊,身体越来越差,到了下半年,已经卧床不起了。魏忠贤见熹宗快不行了,开始策划“狸猫换太子”——他找了一个怀孕的宫女,想让她冒充熹宗的妃子,要是生下儿子,就立为皇帝,自己当“摄政王”,掌控朝政。
张嫣得知后,急得不行。她知道,要是魏忠贤的阴谋得逞,明朝就真的完了。于是,她不顾自己的安危,每天都守在熹宗病床前,阻止魏忠贤和客氏靠近熹宗。
有一天,熹宗清醒了一些,拉着张嫣的手说:“朕快不行了,可还没有子嗣,该怎么办啊?”张嫣赶紧说:“皇上,您还有弟弟信王朱由检,他贤明仁厚,是继承皇位的最佳人选。要是您能立他为太子,大明还有希望。”
熹宗其实也早就想到了朱由检,但他害怕魏忠贤反对,一直不敢说。张嫣看出了他的顾虑,又说:“皇上,这是大明的江山,不是魏忠贤的。您要是再不做决定,恐怕就来不及了。”
在张嫣的劝说下,熹宗终于下定决心。他秘密派人把朱由检召进皇宫,当着张嫣的面,把皇位传给了他。朱由检害怕魏忠贤加害自己,不敢接受,张嫣又鼓励他:“信王,这是皇上的遗命,也是大明的希望,您不能退缩。只要您登基,臣妾会帮您对付魏忠贤。”
天启七年八月,熹宗驾崩,朱由检在张嫣的支持下,顺利登基,史称崇祯皇帝。崇祯登基后,张嫣被尊为“懿安皇后”,移居慈庆宫。
崇祯知道魏忠贤是个大祸害,想除掉他,但又担心魏忠贤势力太大,不敢轻举妄动。张嫣给崇祯出主意:“魏忠贤的权力都是皇上给的,只要您先剥夺他的兵权,再逐步清除他的党羽,就能除掉他。”
崇祯听从了张嫣的建议,先是把魏忠贤的亲信调离京城,然后又下旨让魏忠贤去凤阳守陵。魏忠贤知道自己大势已去,在途中自缢身亡。随后,崇祯又清除了魏忠贤的党羽,客氏也被处死。至此,危害明朝多年的阉党终于被铲除,朝堂终于恢复了一些清明。
张嫣本以为,崇祯登基后,明朝能有转机,可她没想到,明朝的危机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。当时,明朝内有农民起义,外有后金入侵,国库空虚,百姓困苦,崇祯虽然想挽救明朝,但他性格多疑、刚愎自用,很多政策都适得其反。
张嫣虽然不再干预朝政,但她还是时刻关心着国家大事。她经常提醒崇祯:“皇上,如今百姓困苦,当减轻赋税,安抚民心;对待大臣,当用人不疑,疑人不用,别再滥杀忠臣了。”可崇祯虽然表面上答应,实际上却没听进去。
有一次,崇祯因为军费不足,想向皇亲国戚借钱,可这些人都不愿意出钱。张嫣知道后,主动把自己宫里的金银珠宝都捐了出来,还劝其他嫔妃也捐钱。可其他嫔妃要么哭穷,要么找借口推脱,最后只凑了很少的钱,根本解决不了问题。张嫣看着这一切,心里充满了失望,她知道,明朝的灭亡,已经近在眼前了。
崇祯十七年(1644年)三月,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破了北京外城。消息传到皇宫里,一片混乱,宫女、太监们都忙着逃跑,大臣们也不见了踪影。崇祯皇帝知道大势已去,他来到慈庆宫,想带着张嫣一起逃跑。
张嫣看着崇祯,平静地说:“皇上,臣妾是大明的皇后,不能苟且偷生。您快带着太子逃跑吧,将来或许还有复国的希望。臣妾留在宫里,与大明共存亡。”
崇祯知道张嫣的性格,她决定的事情,没人能改变。他只好含泪告别了张嫣,然后带着太子和几个太监离开了皇宫。
当天晚上,李自成的起义军攻破了内城。张嫣看着燃烧的宫殿,想起了自己十五岁入宫时的情景,想起了熹宗,想起了自己为大明做的一切。她没有逃跑,也没有哭闹,而是整理好自己的皇后服饰,对着熹宗的牌位磕了三个头,然后毅然决然地自缢身亡,享年三十八岁。
张嫣死后,李自成的起义军发现了她的尸体。起义军里有很多人都听说过张嫣的贤德,知道她是个好皇后,于是就把她的尸体妥善安葬了。后来,清朝入关后,顺治皇帝为了拉拢人心,又下令重新安葬张嫣,追谥她为“孝哀悊皇后”,把她葬在了熹宗的德陵旁边。
《明史》中评价张嫣:“后性严正,数于帝前斥忠贤、客氏过失。及熹宗崩,自缢殉国,烈矣!”这个评价,是对张嫣一生最好的总结。她虽然是个女子,却比很多明朝的大臣更有骨气,比沉迷木工的熹宗更有责任感,比刚愎自用的崇祯更有远见。
参考《明史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