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> 第57章 李贵妃:不恋虚荣崇节俭,贤名留与史书浓

第57章 李贵妃:不恋虚荣崇节俭,贤名留与史书浓(2 / 2)

不过,李太后也不是完美的。她虽然提倡节俭,但在对待自己家人的问题上,却有些“护短”。她的父亲李伟,原本只是个普通平民,因为女儿成了太后,就被封为武清伯,后来还升为武清侯。李伟仗着女儿的势力,开始变得贪婪起来,经常利用职权谋取私利。

有一次,李伟负责给宫廷供应布料,他为了赚钱,竟然在布料里掺假,用劣质布料冒充优质布料。这件事被张居正知道了,他立刻上奏万历皇帝,要求严惩李伟。李太后知道后,心里很为难——一边是自己的父亲,一边是国家的法度。最后,她还是选择了维护法度,不过也只是让李伟把贪污的钱退回来,没有对他进行重罚。

张居正知道李太后护短,也没有再追究。可这件事还是给万历皇帝留下了不好的印象,他觉得母亲在对待家人的问题上,太不讲原则了。这也为后来万历皇帝跟李太后产生矛盾埋下了伏笔。

万历十年(1582年),张居正因为长期劳累,病逝了。张居正的去世,对明朝来说是个巨大的损失,对李太后来说,更是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盟友。

张居正死后,万历皇帝已经二十岁了,开始亲政。他早就对张居正的严格管教感到不满,也对张居正掌握大权感到嫉妒。亲政后,他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清算张居正——不仅下令抄了张居正的家,还把张居正的家人流放,甚至差点把张居正从坟墓里挖出来鞭尸。

李太后知道后,心里很不舒服。她知道张居正为明朝付出了很多,没有张居正,就没有“万历新政”的成效。可她也知道,万历皇帝已经长大了,有了自己的想法,自己再像以前那样管教他,已经不合适了。于是,她没有出面阻止万历皇帝,只是在私下里劝万历皇帝,不要做得太过分。

万历皇帝虽然没有完全听李太后的话,但也收敛了一些,没有把张居正的家人赶尽杀绝。不过,从那以后,万历皇帝跟李太后的关系就渐渐疏远了。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凡事都跟李太后商量,甚至有时候还会故意跟李太后作对。

李太后看在眼里,却没有多说什么。她知道,自己辅政的使命已经完成了,现在该退居幕后,让万历皇帝自己处理朝政了。于是,她开始减少参与朝政的次数,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后宫和宗教活动上。

李太后信佛,张居正死后,她就经常在宫里念经拜佛,还拿出自己的私房钱,在全国各地修建寺庙。比如北京的慈寿寺,就是李太后下令修建的。这座寺庙规模宏大,耗费了大量的钱财。有些大臣觉得李太后这样做太浪费了,上奏劝她停止修建寺庙。可李太后却不听,说:“我修建寺庙,是为了祈求天下太平,为了万历皇帝祈福,哪是浪费?这是为大明积功德。”

其实李太后心里门儿清——自己手里的权力随着张居正去世、万历亲政已经越来越弱,与其在朝堂上跟已经翅膀硬了的儿子掰手腕,不如借着信佛的由头,给自己找个“安全区”。一来能避免跟万历产生直接冲突,二来修建寺庙也能留下个“仁慈太后”的名声,毕竟在老百姓眼里,信佛的皇室成员总不会是坏人。

不过,李太后也没完全不管事。她知道万历皇帝亲政后,身边多了些阿谀奉承的小人,担心儿子走歪路,所以时不时还会过问一下朝政。有一次,万历皇帝想把自己宠爱的郑贵妃封为皇后,可当时王皇后还在世,而且郑贵妃出身不高,大臣们都强烈反对。万历皇帝跟大臣们僵持不下,就想找李太后帮忙,让她出面压服大臣。

李太后没有立刻答应,而是问万历皇帝:“你觉得郑贵妃哪点比王皇后强?王皇后端庄贤淑,打理后宫井井有条,从没出过差错;郑贵妃呢?除了会哄你开心,还做过什么对国家、对百姓有利的事?”万历皇帝被问得哑口无言,只好暂时放弃了封郑贵妃为皇后的想法。

还有一次,万历皇帝因为国库充盈,就想效仿嘉靖皇帝,给自己修建一座豪华的宫殿。他知道李太后肯定会反对,就故意绕开李太后,直接让工部开始筹备。李太后听说后,没有直接去找万历皇帝,而是让人把工部尚书叫到宫里,给她算了一笔账:修建一座宫殿需要多少银子,这些银子能给边境士兵发多少军饷,能救济多少受灾的百姓。工部尚书被说得面红耳赤,回去后就找万历皇帝辞职,说自己实在没办法承担这个差事。万历皇帝没办法,只好放弃了修建宫殿的计划。

李太后就是这样,用一种“软刀子”的方式,默默影响着万历皇帝,既维护了自己的尊严,又没有跟儿子闹僵。不过,随着万历皇帝的权力越来越稳固,李太后能管的事情也越来越少了。尤其是万历十五年(1587年)以后,万历皇帝开始不上朝,把朝政扔给大臣们,自己躲在后宫里跟郑贵妃享乐。李太后多次派人去劝万历皇帝,让他上朝处理政务,可万历皇帝要么找借口推脱,要么干脆不见。

有一次,李太后实在忍无可忍,亲自去后宫找万历皇帝。当时万历皇帝正在跟郑贵妃下棋,看到李太后进来,赶紧起身迎接。李太后没好气地说:“你还记得自己是皇帝吗?天下百姓都在等着你处理朝政,你却在这里跟妃子下棋取乐。你对得起穆宗皇帝的嘱托吗?对得起张居正首辅的心血吗?”

万历皇帝低着头,不敢说话。郑贵妃想替万历皇帝辩解,刚开口就被李太后打断了:“这里没你的事,你退下。”郑贵妃吓得赶紧走了。李太后又接着说:“我知道你长大了,有自己的想法,可你别忘了,你是大明的皇帝,你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国家的安危。要是你再这样下去,大明的江山迟早会毁在你手里。”

万历皇帝被李太后说得心里很不是滋味,当场答应第二天就上朝。可等李太后走了,他转头就把这件事忘了,依旧不上朝。李太后知道后,也只能叹气——她知道,自己已经管不住这个儿子了。从那以后,她就彻底退居幕后,除了偶尔过问一下后宫的事情,几乎不再干预朝政。

李太后虽然退居幕后,但她的家族却因为她的关系,一直处在风口浪尖上。她的父亲李伟被封为武清侯后,虽然收敛了一些,但他的几个儿子——也就是李太后的弟弟们,却仗着姐姐是太后,在外面胡作非为。

李太后的大弟弟李东阳,是个典型的“纨绔子弟”,整天游手好闲,还经常欺负百姓。有一次,李东阳在京城的街上骑马,不小心撞到了一个老百姓。老百姓只是说了他一句“骑马看着点人”,李东阳就恼羞成怒,让手下的人把老百姓打得半死,还放话说“谁敢告我,我就让谁没好下场”。

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朝堂上,大臣们纷纷上奏,要求严惩李东阳。万历皇帝知道后,很是头疼——一边是自己的舅舅,一边是满朝大臣,要是严惩李东阳,肯定会得罪李太后;要是不严惩,又没法向大臣们和老百姓交代。

万历皇帝只好去找李太后,想让她出面解决这件事。李太后听了万历皇帝的话,没有护着李东阳,而是说:“王子犯法,与庶民同罪。李东阳做错了事情,就应该受到惩罚,不能因为他是我的弟弟,就特殊对待。你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,不用顾及我的面子。”

万历皇帝没想到李太后会这么说,心里松了一口气。他立刻下旨,把李东阳抓起来,打了三十大板,还罚了他一年的俸禄,让他给被打的老百姓赔礼道歉、赔偿损失。大臣们见李太后不护短,对她更加敬重,这件事也很快就平息了。

可李太后的二弟弟李西星,比李东阳更过分。他不仅欺负百姓,还把手伸到了朝堂上,跟一些贪官污吏勾结在一起,收受贿赂,卖官鬻爵。有一次,李西星收了一个富商的十万两银子,答应给富商一个知府的职位。这件事被御史弹劾,证据确凿,万历皇帝想把李西星处死。

李太后知道后,心里很着急——李西星虽然有错,但毕竟是自己的亲弟弟,她不忍心看着弟弟被处死。可她也知道,李西星罪大恶极,要是自己出面求情,肯定会引起大臣们的不满,甚至会影响到万历皇帝的威信。

于是,李太后没有直接去找万历皇帝求情,而是让人把李西星叫到宫里,狠狠地骂了他一顿,还让他把贪污的银子全部退回来。然后,她又让人给万历皇帝带了一句话:“李西星罪该万死,但看在我的面子上,能不能饶他一命,把他贬为庶民,终身监禁?这样既惩罚了他,也给了大臣们和老百姓一个交代。”

万历皇帝听了李太后的话,觉得很有道理。他知道李太后已经做出了让步,要是自己再坚持处死李西星,就显得太不近人情了。于是,他下旨,把李西星贬为庶民,终身监禁在老家,还抄了他的家,把贪污的银子全部充入国库。

这件事过后,李太后的家族收敛了很多,再也不敢在外面胡作非为了。大臣们也对李太后更加敬佩,觉得她不仅贤德,还很有智慧,能在家族亲情和国家法度之间找到平衡点。

万历二十四年(1596年),李太后已经五十二岁了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她的身体越来越差,经常生病。万历皇帝虽然跟李太后的关系不如以前亲密,但毕竟是自己的母亲,还是经常去看望她,给她送些补品。

李太后晚年最大的心愿,就是希望万历皇帝能好好治理国家,不要再沉迷享乐。有一次,李太后病重,她拉着万历皇帝的手说:“我快要不行了,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和大明的江山。你一定要记住,你是大明的皇帝,要以国家为重,以百姓为重,不要被美色和钱财迷惑。要是你能做个好皇帝,我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。”

万历皇帝听了,忍不住流下了眼泪,说:“母后放心,儿臣一定会记住您的话,好好治理国家。”可李太后知道,万历皇帝能不能做到,还是个未知数。她只是轻轻叹了口气,没有再多说什么。

万历二十九年(1601年),李太后的身体稍微好了一些。这一年,万历皇帝终于册立了朱常洛为太子——朱常洛是万历皇帝的长子,按照祖制早就该被立为太子,可万历皇帝因为宠爱郑贵妃,想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,所以一直拖着不立太子,这件事也成了明朝中后期着名的“国本之争”。

李太后对“国本之争”一直很关注,她多次劝万历皇帝,让他早点册立朱常洛为太子,可万历皇帝总是找借口推脱。直到万历二十九年,万历皇帝实在顶不住大臣们的压力,又想起了李太后的嘱托,才终于册立了朱常洛为太子。

李太后听说后,很是高兴,她特意让人给万历皇帝送去了一些礼物,还让人给朱常洛送去了很多书籍,希望朱常洛能好好学习,将来做个好皇帝。

万历三十四年(1606年),李太后的身体彻底垮了。她躺在病床上,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。万历皇帝每天都去看望她,亲自给她喂药。可再好的药也救不了李太后的命,同年七月,李太后在慈宁宫病逝,享年六十二岁。

李太后去世后,万历皇帝按照皇后的礼仪,把她葬在了穆宗皇帝的昭陵,上尊谥为“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祚圣皇太后”。据《明史》记载,李太后去世后,“上(万历皇帝)辍朝三十日,中外臣民皆为流涕”,可见当时的人们对李太后的评价有多高。

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,在《读通鉴论》中评价李太后:“李太后虽女流,然明于大体,能识张居正之贤,委以国政,故万历初年,天下晏然,民殷国富,皆太后之力也。”这个评价,可以说是非常客观公正了。

李太后去世后,万历皇帝虽然也难过了一阵子,但很快就把李太后的嘱托抛到了脑后。他依旧不上朝,沉迷享乐,还大肆搜刮百姓的钱财,导致明朝的国力越来越弱。到了万历后期,明朝已经是内忧外患——内部有农民起义,外部有后金的威胁,最终在崇祯十七年(1644年)走向了灭亡。

如果李太后泉下有知,看到自己苦心经营的大明江山最终毁在了儿子手里,不知道会有多痛心。不过,这已经不是李太后能管的了。

参考《明史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