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> 第57章 李贵妃:不恋虚荣崇节俭,贤名留与史书浓

第57章 李贵妃:不恋虚荣崇节俭,贤名留与史书浓(1 / 2)

在明朝中后期的宫廷画卷里,有一位女子格外特别。她不像万贵妃那般恃宠而骄、搅动风云,也不似其他后妃那般沉溺于争风吃醋,而是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沉稳的性格,在后宫站稳脚跟,甚至在关键时刻影响了明朝的国运。她,就是明穆宗朱载坖的贵妃、明神宗朱翊钧的生母——李贵妃,后世更习惯称她为李太后。

如果说后宫是个“大型生存竞技场”,那李贵妃绝对是其中的“隐藏大佬”。她没有显赫的家世做靠山,初入宫时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宫女,却一步步逆袭成贵妃,还培养出了万历皇帝。更厉害的是,在穆宗去世、万历年幼的日子里,她联手张居正,一手撑起了明朝的“万历新政”,把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拉回了正轨。今天,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位“硬核太后”的传奇一生。

嘉靖二十四年(1545年),李贵妃出生在顺天府漷县(今北京通州)一个普通家庭。她的父亲李伟,原本就是个靠做小生意糊口的平民,日子过得紧巴巴。要是放在和平年代,李贵妃大概率会像普通女子一样,嫁个老实人,过着柴米油盐的平淡生活。可命运这东西,从来都不按常理出牌。

当时的明朝,正处在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统治后期。这位皇帝沉迷修道,整天躲在西苑炼丹,把朝政扔给了严嵩父子。朝堂乌烟瘴气,民间也不太平,各地灾荒不断。李伟家的生意本就不好做,赶上这年景,更是赔得底朝天。眼看一家人就要饿肚子,李伟犯了难——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孩子跟着自己受苦吧?

就在这时,宫里传来消息,说要挑选一批宫女入宫。虽说宫里规矩森严,一不小心就可能丢了性命,但对走投无路的李伟来说,这却是女儿唯一的出路。至少在宫里,能有口饭吃,说不定还能有个出头之日。于是,在李贵妃刚满十五岁那年,李伟咬咬牙,把女儿送进了宫。

刚入宫的李贵妃,就像“职场新人”进了大公司,啥也不懂,啥也不敢问。她被分到了裕王府,成了一名普通宫女,负责端茶倒水、打扫卫生。裕王,就是后来的明穆宗朱载坖,当时还是个不受嘉靖皇帝待见的皇子。嘉靖皇帝迷信“二龙不相见”的说法,觉得皇子会跟自己抢福气,所以对朱载坖冷淡得很,裕王府的日子也过得相当冷清。

别的宫女都觉得在裕王府没前途,干活敷衍了事,可李贵妃不一样。她知道自己没背景、没人脉,只能靠踏实肯干站稳脚跟。不管是脏活累活,她都抢着干,而且干得又快又好。给裕王奉茶,她总能准确记住裕王喜欢的温度;打扫书房,她会把书籍摆放得整整齐齐,连书页上的灰尘都擦得干干净净。

更难得的是,李贵妃性子沉稳,不爱搬弄是非。裕王府里的宫女太监们闲下来就喜欢聊八卦,说谁谁谁又得了哪个王爷的赏识,谁谁谁又被主子罚了。可李贵妃从不参与,要么默默干活,要么躲在角落里看书——她小时候跟着父亲识过几个字,入宫后又偷偷攒钱买了些书,一有空就琢磨,慢慢也能读懂些史书典故。

这份与众不同,渐渐引起了裕王朱载坖的注意。朱载坖在嘉靖皇帝面前受了委屈,回到王府里总是闷闷不乐。别的宫女要么吓得不敢说话,要么只会说些“王爷别生气”的废话,可李贵妃却能恰到好处地安慰他。有一次,朱载坖因为没得到嘉靖皇帝的召见,又在书房里发脾气,摔了好几本书。李贵妃进去收拾的时候,没像往常一样沉默,而是轻声说:“王爷,《论语》里说‘不怨天,不尤人’,眼下虽有不顺,但只要王爷安心读书、修身养性,总有云开雾散的一天。”

朱载坖愣了一下,他没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小宫女竟然还懂《论语》。再看李贵妃,虽然穿着粗布宫女服,却眉眼清秀,眼神里透着一股同龄人没有的沉静。从那以后,朱载坖就经常找李贵妃聊天,跟她说自己的心事,聊史书里的故事。李贵妃也总能说到点子上,既不卑不亢,又能让朱载坖心情舒畅。

嘉靖四十二年(1563年),李贵妃被朱载坖纳为侧妃。这一步,对她来说,是“职场”的第一次大飞跃。从宫女到侧妃,看似只是身份的转变,背后却是她多年的隐忍和努力。而更幸运的还在后面——第二年,李贵妃就为朱载坖生下了一个儿子,这个孩子,就是后来的明神宗朱翊钧。

母凭子贵,这在后宫里是亘古不变的道理。有了儿子,李贵妃在裕王府的地位更加稳固。朱载坖对她也越发宠爱,不仅给她添置了很多珠宝首饰,还经常让她陪着自己处理王府里的琐事。李贵妃也没恃宠而骄,依旧保持着低调沉稳的性子,把王府打理得井井有条,还时常提醒朱载坖要谨言慎行,别在嘉靖皇帝面前出错。

嘉靖四十五年(1566年),沉迷修道的嘉靖皇帝终于因为吃了太多丹药,一命呜呼。裕王朱载坖作为皇长子,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皇位,改元隆庆,史称明穆宗。

新帝登基,后宫自然也要重新洗牌。穆宗先是册封了自己的正妃陈氏为皇后,随后就想到了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的李贵妃。隆庆元年(1567年),穆宗下旨,册封李侧妃为贵妃,地位仅次于陈皇后。

按说当了贵妃,李贵妃该好好享受荣华富贵了。可她偏不,依旧保持着以前的生活习惯。别的后妃宫里堆满了奇珍异宝,她宫里却只有几件常用的家具,连装饰品都很少;别的后妃每天都要换好几套衣服,首饰换着花样戴,她却总是穿素雅的衣服,首饰也只戴最普通的银簪子。

有一次,穆宗觉得李贵妃宫里太冷清,想给她添置些新家具,还特意让人从江南运来一批名贵的红木。可李贵妃却拒绝了,她说:“皇上,如今国库尚不充盈,边境还有战事,百姓也还在受苦。臣妾宫里的家具够用就行,没必要花这些冤枉钱。不如把这些钱用在军费上,或者救济灾民,这样更有意义。”

穆宗听了,心里又感动又愧疚。他知道自己登基后,虽然想改革弊政,但无奈性子有些软弱,又贪图享乐,很多事情都没做好。而李贵妃能有这样的觉悟,比朝堂上那些只会捞钱的大臣强多了。从那以后,穆宗对李贵妃更加敬重,遇到朝政上的烦心事,也总喜欢跟她商量。

李贵妃虽然身处后宫,却很关心朝政。她经常让太监给她读朝堂上的奏折,了解国家大事。有一次,穆宗因为想修建宫殿,跟大臣们闹了矛盾。大臣们说国库没钱,劝穆宗放弃,穆宗却坚持要修,还跟大臣们吵了起来。回到后宫,穆宗还在气头上,跟李贵妃抱怨大臣们不给自己面子。

李贵妃没有顺着穆宗的话说,而是平静地问:“皇上,您知道修建一座宫殿需要多少钱吗?这些钱能救济多少灾民?能装备多少军队?”穆宗愣了一下,说不出话来。李贵妃又接着说:“皇上是天下百姓的君主,不是只顾自己享乐的昏君。大臣们劝谏您,是为了国家好,为了百姓好,您怎么能怪他们呢?”

穆宗被李贵妃说得面红耳赤,仔细想想,确实是自己不对。第二天,他就主动跟大臣们道歉,还取消了修建宫殿的计划。这件事之后,大臣们也知道了李贵妃的贤德,对她更加敬重。

不过,后宫里的日子也不是一帆风顺的。陈皇后虽然是正宫皇后,但一直没有子嗣,看到李贵妃有了朱翊钧这个儿子,心里难免有些嫉妒。有时候,陈皇后会故意找李贵妃的麻烦,比如在礼仪上挑刺,或者在穆宗面前说些李贵妃的闲话。

换做别的后妃,可能早就跟陈皇后吵起来了,可李贵妃却始终保持着忍让。每次陈皇后找她麻烦,她都恭恭敬敬地认错,从不辩解。有一次,陈皇后因为一点小事,把李贵妃宫里的一个宫女罚了杖刑。李贵妃知道后,不仅没有生气,还亲自带着宫女去给陈皇后道歉,说自己管教不严。

陈皇后没想到李贵妃这么能忍,反而有些不好意思了。时间久了,她也被李贵妃的诚意打动,不再找她的麻烦,两人还渐渐成了朋友。后来,陈皇后身体不好,李贵妃经常去看望她,还让朱翊钧认陈皇后做“嫡母”,给她请安。陈皇后很感动,对朱翊钧也十分疼爱。

李贵妃不仅处理好了跟陈皇后的关系,还把朱翊钧教育得很好。她知道,朱翊钧是未来的皇帝,必须从小严格管教。从朱翊钧三岁开始,李贵妃就亲自教他读书写字。每天天不亮,她就把朱翊钧叫起来,让他背诵《论语》《孟子》;晚上,她还要检查朱翊钧的功课,要是背不下来,就罚他抄书,直到学会为止。

有一次,朱翊钧因为贪玩,没完成当天的功课,还撒谎说自己背下来了。李贵妃知道后,没有打骂他,而是把他叫到面前,严肃地说:“你是未来的皇帝,要是现在不努力读书,将来怎么治理国家?怎么对得起天下百姓?今天你撒谎骗我,明天你就可能骗天下人。你要是不认错,就别想吃饭。”

朱翊钧被母亲的话吓到了,赶紧承认了错误,还主动把没背下来的内容抄了十遍。从那以后,朱翊钧再也不敢贪玩,学习也越来越认真。

隆庆六年(1572年),穆宗因为长期沉迷酒色,身体越来越差,最终病倒了。弥留之际,穆宗把李贵妃和朱翊钧叫到床前,又召来了内阁首辅高拱、次辅张居正等人,嘱咐他们要好好辅佐朱翊钧。穆宗拉着李贵妃的手说:“朕要走了,翊钧就交给你了。你一定要好好教他,让他做个好皇帝。”李贵妃强忍泪水,点了点头,说:“皇上放心,臣妾一定会尽全力辅佐翊钧,不辜负您的期望。”

几天后,穆宗驾崩,年仅十岁的朱翊钧继承皇位,改元万历,史称明神宗。李贵妃也从贵妃升级为皇太后,开始了她辅政的生涯。

万历皇帝登基时,只有十岁,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。朝堂上,以高拱为首的大臣们手握重权,各地藩王也虎视眈眈,明朝的局势可以说是危机四伏。李太后知道,自己必须站出来,才能稳住局面。

按照明朝的祖制,后宫不能干政。可李太后没有选择,她只能“曲线救国”——通过辅佐万历皇帝,间接参与朝政。她首先做的,就是找一个可靠的大臣来帮助自己。这个人,就是张居正。

张居正和高拱都是穆宗留下的辅政大臣,但两人的关系却很不好。高拱为人傲慢,看不起张居正,还经常在朝堂上排挤他。而张居正不仅有才能,还很懂得变通,跟李太后的关系也不错——当年李太后还是贵妃的时候,张居正就经常给朱翊钧送些书籍,还帮着李太后教育朱翊钧。

李太后知道,要想推行改革,必须除掉高拱。有一次,高拱在朝堂上说了一句“十岁太子,如何治天下”,这句话被李太后知道了。她觉得高拱这是在轻视万历皇帝,有谋反之心。于是,她联合张居正,还有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,一起设计扳倒了高拱。

万历元年(1573年),李太后以万历皇帝的名义下旨,说高拱“专权擅政,蔑视君上”,把他贬为庶民,赶回了老家。随后,张居正被提拔为内阁首辅,掌握了朝政大权。从此,李太后、张居正、冯保形成了“铁三角”,开始推行“万历新政”。

李太后虽然不直接出面处理朝政,但所有重大决策,张居正都会先跟她商量。比如改革赋役制度,实行“一条鞭法”,张居正就先把方案拿给李太后看,详细解释这项改革的好处——既能增加国库收入,又能减轻百姓负担。李太后听后,觉得这个方案很好,就支持张居正推行。

还有整顿吏治,实行“考成法”,对官员进行考核,不合格的就罢免。有些官员不服气,跑到宫里告状,说张居正“滥用职权”。李太后却坚定地站在张居正这边,说:“张首辅是为了国家好,你们要是再敢阻挠改革,就别怪我不客气。”有了李太后的支持,张居正的改革才能顺利推行。

李太后不仅支持张居正改革,还严格管教万历皇帝,让他配合张居正的工作。每天早上,李太后都会亲自把万历皇帝叫起来,让他去上朝;下朝后,她还要让万历皇帝跟张居正学习处理朝政,听张居正讲经论道。要是万历皇帝偷懒,李太后就会罚他长跪,直到他认错为止。

有一次,万历皇帝因为喝醉了酒,跟宫里的太监闹了矛盾,还拔剑砍伤了一个太监。这件事被李太后知道了,她气得不行,当即把万历皇帝叫到面前,让他跪在地上,严厉地说:“你要是再这么胡闹,就不配做皇帝,我宁愿把你废了,另立别人。”

万历皇帝被母亲吓得哭了起来,赶紧认错。李太后还不放心,又让张居正给万历皇帝写了一份《罪己诏》,让他向天下人道歉。从那以后,万历皇帝再也不敢胡闹,对张居正也更加敬畏。

在李太后和张居正的努力下,“万历新政”取得了显着的成效。国库收入增加了,百姓的负担减轻了,吏治也变得清明了,明朝出现了短暂的中兴局面。据《明实录》记载,万历初年,“太仓粟可支十年,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”,这在明朝中后期是非常难得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