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谁也没想到,朱厚照长大之后,还是成了个“叛逆少年”。弘治十八年(1505年),朱佑樘病逝,15岁的朱厚照继位,张氏从皇后变成了皇太后。这时候的朱厚照,就像脱了缰的野马,整天想着怎么玩——建“豹房”养猛兽,跟太监刘瑾等人四处游猎,还偷偷跑出宫去“微服私访”(其实就是去吃喝玩乐)。
朝堂上的大臣们急坏了,纷纷上奏劝朱厚照“收心”,可朱厚照根本不听。这时候,只有张氏能管住他。有一回,朱厚照想带着刘瑾等人去江南游玩,大臣们跪在宫门口哭谏,朱厚照恼羞成怒,要把带头的大臣抓起来。张氏知道后,直接把朱厚照叫到自己宫里,劈头盖脸一顿骂:“你爹当年辛辛苦苦把江山交给你,你就是这么糟蹋的?大臣们是为了你好,你要是敢抓他们,我就去你爹的灵前跪着,让你爹看看你这个不孝子!”朱厚照从小就怕他妈,被这么一骂,只好取消了江南之行,还跟大臣们道了歉。
除了管儿子,张氏还得帮朱厚照“收拾烂摊子”。刘瑾是朱厚照身边的大太监,仗着皇帝的宠信,结党营私,贪污受贿,还想谋反。大臣们多次弹劾刘瑾,但朱厚照都护着他。张氏知道刘瑾是个祸害,就暗中收集他的罪证。正德五年(1510年),安化王朱寘鐇以“清君侧,诛刘瑾”为名谋反,张氏趁机跟朱厚照说:“刘瑾现在都敢逼反王爷了,要是再留着他,下次谋反的就是他自己了!”朱厚照这才醒悟,下令把刘瑾凌迟处死。
不过,张氏也有“头疼”的时候。朱厚照虽然调皮,但对他妈还是很孝顺的,可他有个致命的缺点——没儿子。正德十六年(1521年),朱厚照在“豹房”里玩的时候,不小心掉进水池里,受了惊吓,加上之前长期纵乐,身体早就垮了,没过多久就病逝了,年仅31岁。
朱厚照一死,麻烦就来了——他没有子嗣,皇位该传给谁?朝堂上瞬间分成两派,一派说要找朱厚照的堂弟们继位,另一派说要找远房的宗室子弟。就在大家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,张氏站了出来,拍板决定:“按祖制,兄终弟及,让兴献王朱佑杬的儿子朱厚熜继位。”
这个决定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。张氏早就考虑过,朱厚熜不仅是朱厚照的堂弟,而且当时才14岁,相对来说更容易“引导”,能避免出现宗室争位的混乱。事实证明,张氏的眼光很准——朱厚熜顺利继位,就是后来的明世宗嘉靖帝。而张氏,也从皇太后变成了“太皇太后”,地位再上一个台阶。
嘉靖帝登基后,张氏又帮他熟悉朝政,教他怎么处理君臣关系。那时候,嘉靖帝一口一个“皇伯母”(因为张氏是朱厚照的妈,朱厚熜得叫伯母),对她毕恭毕敬。
可没过多久,嘉靖帝就开始“搞事情”了——他要给自己的亲爹朱佑杬追封“皇帝”的称号。这在当时可是个大问题,因为按照祖制,嘉靖帝是“过继”给朱厚照当儿子的,他的爹应该是朱佑樘,亲爹朱佑杬只能算“皇叔”。大臣们纷纷反对,史称“大礼议之争”。
张氏一开始没太在意,觉得嘉靖帝只是想尽孝心,可后来她发现,嘉靖帝这么做,其实是想摆脱“过继”的身份,树立自己的权威,顺便打压那些反对他的大臣。更让张氏不舒服的是,嘉靖帝为了抬高自己的亲妈蒋氏(后来的蒋太后),开始有意无意地冷落她。
有一回,张氏生病,嘉靖帝不仅没去看望,还把她宫里的几个老太监调走了,换成了自己的人。张氏身边的宫女劝她跟嘉靖帝“掰扯掰扯”,张氏却叹了口气说:“现在他是皇帝,我只是个太皇太后,胳膊拧不过大腿,算了吧。”从这件事就能看出来,张氏虽然聪明,但在绝对的权力面前,也只能选择妥协。
更倒霉的是,张氏的两个弟弟张鹤龄、张延龄,还在这时候给她“添乱”。这俩兄弟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,平时就有点飞扬跋扈,嘉靖帝早就看他们不顺眼了。
“大礼议之争”后,嘉靖帝为了报复张氏(虽然没明说,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),就找了个借口,把张鹤龄和张延龄抓了起来,说他们“贪污受贿,图谋不轨”。
张氏知道后,急得不行,她亲自跑到嘉靖帝的宫里,跪在地上求他放了自己的弟弟。要知道,张氏这辈子从来没向人低过头,这次为了弟弟,竟然放下了太皇太后的尊严。
可嘉靖帝根本不买账,还说:“他们犯了法,就得受罚,皇伯母您就别管了。”张氏没办法,只好又去找嘉靖帝的妈蒋氏说情,蒋氏表面上答应帮忙,暗地里却跟嘉靖帝说:“张氏现在已经没什么权力了,正好借这个机会把她的势力清除掉。”
最后,张鹤龄被关在牢里病死了,张延龄被判了死刑(后来一直没执行,直到嘉靖二十九年才被处死)。弟弟的下场让张氏深受打击,加上嘉靖帝的冷落,她的身体越来越差。嘉靖二十年(1541年),张氏在孤独和落寞中病逝,享年71岁。
张氏死后,嘉靖帝的做法更过分——他不仅没按照太皇太后的规格给她办葬礼,还把她的陵墓选在了朱佑樘陵墓的旁边,而不是跟朱佑樘合葬。
大臣们觉得不妥,上奏劝嘉靖帝“按规矩来”,嘉靖帝却反驳说:“张氏只是朕的伯母,不是朕的亲祖母,没必要合葬。”这话要是让朱佑樘知道了,估计得从棺材里爬出来跟他理论。
回顾张氏的一生,她算不上完美——她有私心,会护着自己的弟弟;她也有软弱的时候,在嘉靖帝的压力下选择妥协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她是明朝历史上少有的“合格后妃”,甚至可以说是“优秀政治家”。
在弘治朝,她是朱佑樘的“贤内助”,帮他稳定后宫,支持他改革,为“弘治中兴”立下了汗马功劳;在正德朝,她是朱厚照的“掌舵人”,多次帮他纠正错误,避免明朝陷入更大的危机;在嘉靖朝初期,她是朝堂的“定海神针”,顺利解决了皇位继承问题,让明朝得以平稳过渡。
《明史》评价她“孝诚渊懿,化行宫壸,弼成弘治之治”,意思是她孝顺真诚,品德高尚,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了后宫,还辅助成就了弘治盛世,这个评价,张氏当之无愧。
参考《明史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