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阳夫人一看,这孩子不仅懂事,还这么贴心,心里更满意了,赶紧把他扶起来,给了他一堆赏赐,还亲自安排他的住处和饮食。安国君见他们母子关系这么好,也特别高兴,经常让子楚陪自己处理政务,子楚表现得很出色,安国君对他越来越满意。
可就在一切顺顺利利的时候,意外发生了——公元前251年,秦昭襄王去世了,安国君继位,成了秦孝文王。按照规矩,安国君继位后要先守孝一年,然后才能正式登基。可谁也没想到,安国君守孝期满,刚正式登基三天,就突然去世了!
这个消息来得太突然,整个秦国都慌了——国君刚继位就去世,要是处理不好,很可能会引发内乱。就在这关键时刻,华阳夫人站了出来。她虽然心里也难过,但还是强忍着悲痛,召集大臣们开会,大声说:“现在不是难过的时候!大王去世了,太子子楚就是新的国君,咱们赶紧拥立子楚登基,稳定大局!”
大臣们本来还有点犹豫,可看到华阳夫人这么坚定,再加上子楚本来就是法定的太子,就都同意了。就这样,子楚顺利继位,成了秦庄襄王。华阳夫人也从“太子妃”升级成了“太后”,史称“华阳太后”。
子楚继位后,果然没辜负华阳夫人的期望,对她特别孝顺:给她建了更豪华的宫殿,让她享受最高规格的待遇;每次处理重大政务,都会先去请教华阳太后的意见;宫里的人要是敢怠慢华阳太后,子楚二话不说就严惩。华阳太后的地位,比以前更稳固了。
吕不韦也没白忙活,子楚继位后,任命他为丞相,封他为文信侯,还把洛阳十万户作为他的食邑。吕不韦从一个商人,变成了秦国最有权势的大臣,实现了“奇货可居”的目标。而这一切的起点,都是华阳夫人当初的“慧眼识珠”——要是没有华阳夫人认子楚当儿子,子楚成不了太子,吕不韦也成不了丞相,秦国的历史可能都会改写。
子楚当了三年秦王,也去世了,他的儿子嬴政(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)继位。这时候的嬴政才十三岁,还没能力处理国家大事,秦国的政权就落到了吕不韦和华阳太后手里。
有人可能会问:嬴政的母亲赵姬也在,为什么是华阳太后掌权?因为赵姬出身低微,又跟吕不韦有不清不楚的关系,大臣们都不认可她;而华阳太后是楚国贵族出身,又是子楚的“养母”、嬴政的“奶奶”,身份尊贵,又有威望,大臣们都服她。
华阳太后虽然掌权,但她不像别的太后那样“垂帘听政”、独断专行,而是跟吕不韦分工合作:吕不韦负责处理日常政务、对外军事,华阳太后则负责稳定宫廷、协调贵族关系。这种“搭档模式”,让秦国在嬴政年幼的时候,保持了稳定,没出什么乱子。
当时秦国的贵族势力很复杂,有秦国本土的老贵族,有从楚国来的“楚系”贵族(华阳太后就是楚系的核心),还有从其他国家来的客卿(比如吕不韦)。这些势力之间很容易产生矛盾,要是处理不好,就会引发内乱。华阳太后就像个“润滑剂”,经常在这些势力之间周旋,化解矛盾。
比如有一回,秦国本土贵族想排挤吕不韦,说他是“外国来的商人,没资格当丞相”,还联名上书,要求嬴政罢免吕不韦。华阳太后知道后,直接在朝堂上反驳:“吕不韦帮子楚回秦国当太子,又辅佐子楚治理国家,功劳这么大,怎么没资格当丞相?你们要是有本事,也帮秦国立个大功看看!”
那些贵族被怼得哑口无言,再也不敢提罢免吕不韦的事。吕不韦知道后,特别感激华阳太后,两人的合作关系也更稳固了。
除了稳定朝堂,华阳太后还很关心嬴政的教育。她知道嬴政是未来的秦王,必须好好培养,就亲自挑选了有学问的大臣当嬴政的老师,教他读书、学兵法、学治国之道。有一回,嬴政跟老师吵架,不愿意学兵法,华阳太后就把他叫到身边,语重心长地说:“你是秦国的未来,要是连兵法都不会,以后怎么统领军队、统一六国?你父亲和爷爷都是靠打仗才稳住秦国的,你可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啊!”
嬴政听了,很受触动,从此再也不偷懒,认真学习起来。后来嬴政能成为“秦始皇”,统一六国,跟华阳太后小时候的教育是分不开的。
华阳太后在秦国的威望越来越高,连楚国的国君都要给她写信,想通过她跟秦国搞好关系。有人说,华阳太后是“秦国的定海神针”,只要有她在,秦国就乱不了。这话一点都不假——在她掌权的那些年,秦国不仅没出内乱,还继续扩张领土,为后来嬴政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公元前230年左右,华阳太后去世,享年大约七十岁。嬴政按照最高规格,把她跟秦孝文王(安国君)合葬在了一起,还追封她为“孝文王后”,以表彰她对秦国的贡献。
华阳太后的一生,堪称“传奇”——她从一个楚国贵女,嫁到秦国当太子妃,因无嗣而面临危机,却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吕不韦的帮助,认子楚当儿子,成功化解危机;她辅佐子楚继位,又辅佐嬴政稳定朝局,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;她不像赵袖那样靠“枕边风”乱政,也不像骊姬那样靠阴谋诡计争权,而是靠自己的威望、智慧和品德,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。
参考《史记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