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前307年前后,秦国的后宫里,有个来自楚国的姬妾,正抱着年幼的儿子嬴稷,在偏僻的宫殿里打发日子。这姑娘姓芈,史称“芈八子”——在秦国后宫等级里,“八子”属于中下级别,比“王后”“夫人”差了好几个档次,搁现在就是后宫里没啥存在感的“小透明”。
芈八子的起点,那是真不高。她来自楚国贵族,但不是啥核心嫡系,说白了就是“旁支小宗”,送进秦国联姻,更像是楚国给秦国的“伴手礼”。刚到秦国时,秦惠文王(嬴稷他爹)眼里只有王后和宠妃,芈八子只能靠边站,连跟大王说句话都得看运气。
有人说她命不好,可芈八子不这么想。她知道,在后宫里,光靠等是没用的,得主动找机会。她不像其他姬妾那样争风吃醋,反而天天抱着书看——看的还不是胭脂水粉的闺阁书,是《孙子兵法》《商君书》这类跟治国打仗有关的“硬核读物”。宫里的太监宫女都笑她:“芈八子这是想当大臣啊,一个女人家看这些有啥用?”
芈八子不管这些,该看还看,偶尔还会在秦惠文王跟大臣讨论国事时,躲在屏风后听。时间长了,她居然摸出了些治国的门道。有一回,秦惠文王跟大臣聊起“如何应对楚国的边境摩擦”,芈八子趁机递了个纸条,上面写着“以商制楚,先礼后兵”——意思是先靠贸易稳住楚国,再暗中准备军队,实在不行再动手。
秦惠文王一看,眼睛亮了:“你一个后宫妇人,居然懂这些?”芈八子淡定回答:“臣妾是楚国人,知道楚国的软肋;臣妾也是秦国人(嫁过来就是秦国的人),更想秦国安稳。这法子不一定对,只是臣妾的一点浅见。”
就这么一句话,秦惠文王对她刮目相看,慢慢开始跟她聊国事。芈八子也机灵,每次都点到为止,不抢大臣的风头,还能时不时补个有用的点子。一来二去,秦惠文王越来越待见她,还跟她生了三个孩子——嬴稷、嬴芾、嬴悝。
可好景不长,公元前311年,秦惠文王去世,太子嬴荡继位,也就是秦武王。秦武王是个“肌肉猛男”,最喜欢举鼎,对芈八子这种“智谋型”后妈没啥好感,还把她的儿子嬴稷派到燕国当“质子”——这在当时就是变相流放,能不能活着回来都不一定。
芈八子的日子又回到了谷底,甚至比以前更难。宫里的人见她失势,连剩饭都敢给她送。有人劝她:“不如求求王后,说不定能给您条活路。”芈八子却摇头:“求来的活路不是活路,我芈八子的路,得自己走。”
谁都没想到,转机来得比想象中快。公元前307年,秦武王为了显摆自己力气大,非要举“龙文赤鼎”,结果鼎没举稳,砸断了腿,没几天就死了。更要命的是,秦武王没儿子,秦国的国君之位,一下子成了“无主之物”。
这下,秦国的宗室和大臣们炸了锅,都想拥立自己支持的公子当国君。芈八子听到消息,眼睛一下子亮了——她的机会,来了!
秦武王一死,芈八子第一时间找来了自己的弟弟魏冉。魏冉当时在秦国军队里当“将军”,手里有兵权,是芈八子最靠谱的“后盾”。姐弟俩关起门来聊了一晚上,定了个大计划:把在燕国当质子的嬴稷接回来,拥立他当国君!
可这事儿没那么容易。当时有个叫“公子壮”的宗室子弟,也想当国君,还得到了不少老臣的支持,甚至连秦惠文王的王后(也就是秦武王的妈)都站在他那边。两边剑拔弩张,就差动手了。
芈八子没慌,她先派魏冉去燕国接嬴稷,自己则留在咸阳“打嘴仗”。有大臣当众怼她:“芈八子,你一个妇道人家,凭啥管国君的事?公子壮是宗室长者,比嬴稷更适合当国君!”
芈八子冷笑一声,反问:“敢问大人,秦国的规矩是‘立长’还是‘立嫡’?嬴稷是秦惠文王的亲儿子,论血脉,他不比任何人差;论年纪,他虽然年轻,但有我和魏冉辅佐,难道比不上一个只会靠宗室身份争位的公子壮?”
这话怼得大臣哑口无言。芈八子又趁热打铁,给其他大臣送礼、许承诺,还拉上了秦国的“战神”白起(当时白起还没完全成名,但已经是魏冉手下的得力干将),让他带兵在咸阳城外“巡逻”——明着是巡逻,实则是威慑公子壮的人。
等魏冉把嬴稷从燕国接回来,芈八子直接带着嬴稷和军队冲进王宫,当着所有大臣的面,宣布嬴稷为新国君,也就是秦昭襄王。公子壮不服,想带兵反抗,结果被魏冉和白起联手镇压,连带着支持他的宗室子弟,杀了整整一批。《史记·穰侯列传》里记载:“魏冉最贤,自惠王、武王时任职用事。武王卒,诸弟争立,唯魏冉力能立昭王。昭王即位,以冉为将军,卫咸阳。诛季君之乱,而逐武王后出之魏,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,威振秦国。”这里的“季君”,就是公子壮的封号。
嬴稷继位时才18岁,啥都不懂,芈八子干脆站出来说:“大王年幼,国事繁杂,本宫身为太后,暂代朝政,等大王成年再说。”就这么着,芈八子成了秦国的“实际掌权者”,史称“宣太后”——这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“太后”封号并真正临朝摄政的女人,比后来的吕雉、武则天早了好多年。
刚掌权那会儿,秦国的处境不算好:东边有齐国、楚国虎视眈眈,西边有义渠国(今甘肃、宁夏一带)经常来骚扰,国内还有不少宗室不服气。宣太后没怂,她搞了个“三步走”策略:
第一步,安内。她让魏冉当“丞相”,白起当“大将军”,把军权和政权牢牢抓在自己人手里;对不服气的宗室,她不赶尽杀绝,而是给他们封了块地,让他们去外地“养老”,既消除了隐患,又没落下“残暴”的名声。
第二步,攘外。针对东边的齐国和楚国,她用“合纵连横”的老办法,今天跟楚国联姻,明天跟齐国结盟,把各国耍得团团转。有一回,楚国想跟秦国抢韩国的地盘,宣太后直接派白起带兵去救韩国,一仗把楚国打服,还抢了楚国的两座城池。
第三步,稳住义渠。义渠国是游牧民族,骑兵很厉害,秦国跟他们打了几十年都没彻底搞定。宣太后没硬来,反而跟义渠王搞起了“暧昧”——她邀请义渠王来咸阳,好吃好喝招待,还跟他生下了两个儿子。义渠王以为宣太后是真心对他,放松了警惕,再也不骚扰秦国边境。
有人骂宣太后“不知廉耻”,可她不在乎:“只要能让秦国安稳,本宫的名声算什么?”事实证明,她这招很管用——秦国趁机休养生息,国力越来越强,为后来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。
宣太后掌权期间,最经典的操作,莫过于“忽悠”六国,尤其是在“合纵攻秦”这件事上。公元前301年,齐国、韩国、魏国联合起来,组成“三国联军”攻打秦国,还把秦国的函谷关给围了。消息传到咸阳,大臣们都慌了,有人说要投降,有人说要硬拼。
宣太后却很淡定,她召集大臣开会,问:“联军里谁最想打秦国?谁是跟着凑数的?”大臣们答:“齐国最积极,韩国和魏国是被齐国逼着来的。”宣太后点点头:“那就好办了,咱们先搞定韩国和魏国,剩下一个齐国,不足为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