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> 第55章 刘永福:黑帜南疆烽火起,半世征尘护故园!

第55章 刘永福:黑帜南疆烽火起,半世征尘护故园!(2 / 2)

很快,中法战争就爆发了。公元1885年,法军进攻广西镇南关(今友谊关),清军将领潘鼎新贪生怕死,不战而逃,镇南关被法军占领。法军还在镇南关的城墙上写了一行字:“广西的门户,已经不存在了!”消息传到北京,光绪皇帝气得发抖,赶紧任命冯子材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,让他率领清军收复镇南关,同时下令让刘永福率领黑旗军配合冯子材作战。

刘永福接到命令后,立刻率领黑旗军赶往镇南关。冯子材见刘永福来了,特别高兴,他知道刘永福打仗勇猛,就跟刘永福商量:“刘将军,法军装备精良,咱们得联手才能打败他们。我负责正面防守,你率领黑旗军从侧面袭击法军,怎么样?”刘永福一口答应:“冯大人放心,我保证把法军的侧面搅得天翻地覆!”

战斗打响后,法军集中兵力攻打镇南关的正面防线,冯子材率领清军拼死抵抗,双方打得难解难分。就在这时候,刘永福率领黑旗军,从法军的侧面发起了猛攻。黑旗军的士兵们像猛虎下山一样,冲进法军阵中,砍死砍伤了很多法军士兵。法军没想到会遭到侧面袭击,一下子就乱了阵脚。冯子材见机,率领清军从正面发起反攻,法军腹背受敌,只能狼狈逃窜。

这一战,清军和黑旗军打死法军一千多人,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,成功收复了镇南关。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“镇南关大捷”——这一战,不仅沉重打击了法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,还导致法国国内的内阁倒台。《清史稿·冯子材传》里记载:“永福率黑旗军助战,大败法军,复镇南关,斩馘甚众。”刘永福在这一战中,再次立下了赫赫战功。

镇南关大捷后,中法战争以清朝“不败而败”告终——清廷跟法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,承认法国对越南的占领。刘永福心里特别憋屈,他跟兄弟们说:“咱们拼死拼活打胜仗,清廷却跟法国人求和,这叫什么事!”可他没办法,只能服从清廷的命令,率领黑旗军回到广东。

本以为能安稳几年,可没想到,更大的危机又来了。公元1894年,甲午中日战争爆发,清军节节败退,北洋水师全军覆没。公元1895年,清廷跟日本签订了《马关条约》,把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。消息传到台湾,台湾的老百姓愤怒不已,他们纷纷表示:“我们宁死也不做亡国奴!”台湾的官员也联名向清廷上书,请求清廷收回成命,可清廷根本不理会。

就在台湾老百姓绝望的时候,有人想到了刘永福——他们知道刘永福是抗法英雄,肯定愿意来台湾抗日。台湾的官员赶紧派人去广东,请求刘永福来台湾主持抗日大局。刘永福当时已经五十八岁了,头发都白了,可他听到台湾老百姓的请求后,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:“台湾是中国的土地,我不能看着台湾被日本人占领!就算清廷不管,我也要带着兄弟们去台湾,跟日本人拼到底!”

公元1895年五月,刘永福率领黑旗军,乘坐战船来到台湾。台湾的老百姓见刘永福来了,都高兴得不得了,纷纷带着粮食和武器来投奔他,有的甚至把自己的儿子送到黑旗军里当兵。刘永福在台湾成立了“台湾民主国”,自任“大总统”(其实是为了团结台湾的抗日力量,并不是真的想独立),还发表了《抗日檄文》,说:“台湾者,中国之台湾也,我辈台湾军民,誓与台湾共存亡,绝不屈服于日本!”(《台湾通史·刘永福传》)

很快,日军就开始进攻台湾。日军的兵力有三万多人,装备精良,还有军舰和大炮;而刘永福的黑旗军加上台湾的义军,只有一万多人,武器也很落后,很多士兵手里只有大刀和土枪。可刘永福一点都不怕,他跟士兵们说:“日本人有洋枪洋炮,咱们有不怕死的精神!只要咱们团结一心,就一定能打败日本人!”

战斗打响后,刘永福率领黑旗军,在台湾的彰化、嘉义等地跟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。在彰化之战中,黑旗军的将领吴汤兴、徐骧等壮烈牺牲,黑旗军伤亡惨重,可刘永福还是坚持指挥战斗,直到把日军赶出彰化。在嘉义之战中,刘永福想出了一个“地雷战”的计策——他让士兵们在嘉义城外的道路上埋满地雷,然后引诱日军进入地雷区。日军不知道有地雷,纷纷踩中地雷,被炸得死伤无数。

可日军的兵力实在太多了,再加上清廷不给台湾抗日军民任何支援,黑旗军的粮食和弹药越来越少。有次,士兵们已经三天没吃饭了,只能靠挖野菜充饥。刘永福看着士兵们饿得面黄肌瘦,心里特别难受,他把自己的战马杀了,分给士兵们吃,说:“兄弟们,委屈你们了!只要我刘永福还有一口气,就不会让你们饿着!”

即便如此,刘永福也没有放弃。他派人去大陆,请求清廷支援粮食和弹药,可清廷不仅不支援,还下令禁止大陆的老百姓给台湾抗日军民提供帮助。刘永福知道,台湾的抗日大业,已经成了“孤军奋战”。公元1895年十月,日军进攻台湾的台南,这是台湾抗日军民的最后一道防线。刘永福率领黑旗军,在台南城外的曾文溪跟日军展开了最后的战斗。

战斗打得特别惨烈,黑旗军的士兵们一个个倒下,可没有一个人后退。刘永福亲自提着大刀,冲在最前面,砍死了几个日军士兵,可他自己也受了伤。就在这时候,有人来报:“刘将军,台南城里的粮食和弹药都用完了,日军已经从四面八方围过来了!”刘永福知道,大势已去,他看着身边剩下的几十个兄弟,叹了口气说:“兄弟们,是我对不起你们,没能保住台湾!”

当天晚上,刘永福趁着夜色,乘坐一艘小船,从台南的安平港逃离了台湾,回到了大陆。他站在船上,看着渐渐远去的台湾,忍不住哭了起来——他知道,这一离开,可能就再也回不来了。

回到大陆后,刘永福的日子并不好过。清廷因为他“擅自”去台湾抗日,对他很不满,不仅剥夺了他的官职,还不给他人任何补贴。刘永福只能靠兄弟们的接济,在广东钦州老家过日子。可他并没有消沉,每天还是坚持练功,有时候还会给村里的年轻人讲他抗法、抗日的故事,希望能让年轻人记住这段历史,不要忘记国家的耻辱。

公元1900年,八国联军侵华,北京被八国联军占领,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往西安。刘永福听到消息后,气得拍桌子:“清廷无能,让外国人欺负到家门口了!我虽然老了,但还能打仗,我要去北京,跟八国联军拼到底!”他想召集以前的黑旗军兄弟,可兄弟们大多已经战死或老去,根本召集不起来。刘永福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八国联军在京城烧杀抢掠,心里充满了悲愤。

公元1911年,辛亥革命爆发,清朝灭亡。孙文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,他知道刘永福是民族英雄,就派人去钦州,邀请刘永福来南京担任“军事顾问”。刘永福当时已经七十四岁了,身体很不好,但他还是答应了他的邀请,他说:“只要能为国家出力,我就是死,也愿意!”

可刘永福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再为国家效力了。公元1917年,刘永福在广东钦州老家病逝,享年八十岁。在他临死前,他还拉着儿子的手说:“我这辈子,抗法、抗日,虽然没能保住台湾,但我尽力了。你们一定要记住,台湾是中国的土地,总有一天,咱们会把台湾收回来的!”说完,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。

死后,孙文亲自为他题写挽联:“惟公掀揭义旗,驱外侮以安社稷;斯人虽逝,励后昆而振国魂。”民国政府还在钦州为他修建了祠堂,每年都有老百姓自发前来祭拜——在大家心里,这个一辈子都在跟外敌硬刚的老人,不是什么“清廷将领”,而是实实在在“为中国人争口气”的民族脊梁。

参考《刘永福年谱》《台湾通史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