耿精忠的军队一开始还能跟清军打打,可没过多久,就开始节节败退。首先,耿精忠的军队缺乏统一指挥,将领们各自为战,有的将领还贪生怕死,遇到清军就逃跑;其次,耿精忠对老百姓苛捐杂税,老百姓早就恨透了他,纷纷起来反抗,给清军当向导,提供情报;最后,吴三桂和郑经不仅不帮忙,反而还拖耿精忠的后腿——吴三桂忙着在云南、贵州扩充地盘,根本不管耿精忠;郑经则在福建抢地盘,跟耿精忠打了起来。
公元1675年,清军攻克了浙江的温州、台州等地,逼近福建。耿精忠见势不妙,赶紧派人去跟吴三桂求援,可吴三桂根本不搭理他。耿精忠又派人去跟郑经谈判,想让郑经撤军,可郑经不仅不撤军,反而提出要耿精忠把漳州、泉州等地让给他,否则就继续跟他打。耿精忠没办法,只能答应郑经的条件,把漳州、泉州让给了郑经,这才暂时稳住了郑经。
可这并没有改变耿精忠的处境。公元1676年,杰书率领清军,攻克了福建的衢州、建宁等地,直逼福州。耿精忠的军队伤亡惨重,有的将领投降了清军,有的将领逃跑了,耿精忠手里已经没多少兵了。耿精忠看着城外的清军,心里慌了——他知道,再打下去,自己肯定会被清军活捉,到时候下场肯定很惨。
就在耿精忠走投无路的时候,杰书派人来劝降了。杰书给耿精忠带了一封信,信里说:“你本来是清朝的靖南王,是被吴三桂胁迫才造反的。现在只要你投降,皇上可以饶你一命,还能保留你的爵位。要是你不投降,等清军攻破福州,你和你的家人就全完了。”
耿精忠看着信,心里纠结得很。他想投降,可又怕康熙皇帝说话不算数,到时候还是会杀了他;他想继续抵抗,可手里又没兵,根本打不过清军。最后,耿精忠还是选择了投降——他觉得,只要能保住性命,以后还有机会东山再起。
公元1676年十月,耿精忠打开福州城门,向杰书投降。杰书按照康熙皇帝的旨意,没有杀耿精忠,而是把他押送到了北京,听候康熙皇帝发落。耿精忠以为自己捡回了一条命,可他没想到,这只是他噩梦的开始。
耿精忠被押送到北京后,康熙皇帝并没有立刻杀他,而是把他关了起来。康熙皇帝之所以不杀他,是因为当时吴三桂还在造反,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也还在抵抗,康熙皇帝想利用耿精忠,来招降其他的叛军将领。
可耿精忠并没有老实待着,他在监狱里还不安分,跟其他的叛军俘虏密谋,想趁机逃跑,然后再去投靠吴三桂。结果,他们的密谋被监狱的看守发现了,报告给了康熙皇帝。康熙皇帝得知后,非常生气——他觉得,耿精忠反复无常,根本不值得信任,留着他就是个隐患。
公元1680年,吴三桂的叛军被清军平定,尚之信也被处死,清朝的统治彻底稳定了下来。这时候,康熙皇帝觉得,该收拾耿精忠了。康熙皇帝下令,把耿精忠从监狱里提出来,交给刑部审讯。刑部经过审讯,认定耿精忠犯了“谋反罪”,判处他凌迟处死,他的家人也被判处死刑。
公元1682年正月,耿精忠被押到了北京的西市刑场。刑场上挤满了人,有来看热闹的老百姓,也有清朝的官员。耿精忠穿着囚服,头发散乱,脸色苍白,再也没有了当年靖南王的威风。他看着围观的老百姓,心里充满了恐惧,不停地向清朝的官员求饶,可官员们根本不理他。
行刑前,刑部的官员宣读了耿精忠的罪状:“耿精忠身为清朝的靖南王,受朝廷厚恩,却不思报效,反而勾结吴三桂、尚之信等人,起兵谋反,残害百姓,罪大恶极,应凌迟处死,其家人应处斩。”
宣读完毕后,刽子手拿着刀,开始一刀一刀地割耿精忠身上的肉。耿精忠疼得大喊大叫,不停地求饶,可没人理会他。老百姓看着耿精忠的惨状,没有一个同情他的——他们都记得,耿精忠造反的时候,对老百姓苛捐杂税,残害百姓,现在他落得这个下场,都是他罪有应得。
就这样,耿精忠在痛苦中被折磨了整整一天,才咽下了最后一口气。他的家人也被押到了刑场,全部被处死。曾经风光无限的靖南王耿家,就这样彻底覆灭了。《清史稿·耿精忠传》里记载:“康熙二十一年,精忠伏诛,籍其家,子孙悉戍边。”意思是说,康熙二十一年,耿精忠被处死,他的家产被没收,子孙都被发配到边疆当兵。
耿精忠的一生,是反复无常的一生,也是悲剧的一生。他出身将门,本来可以安安稳稳地当他的靖南王,享受荣华富贵,可他却因为贪婪和野心,跟着吴三桂造反,最后落得个凌迟处死、满门抄斩的下场。
历史学家在评价耿精忠的时候,大多认为他是一个“反复无常的叛将”。他本来是清朝的官员,受朝廷厚恩,却不思报效,反而起兵谋反,给国家和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。他在造反过程中,对老百姓苛捐杂税,残害百姓,失去了民心;他还被吴三桂和郑经坑害,导致战局逆转,最后只能投降。投降后,他还不安分,想趁机逃跑,继续谋反,最终被康熙皇帝处死,这都是他罪有应得。
参考《清史稿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