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世充虽然当了皇帝,但他的“郑”政权根本不得人心。首先,瓦岗军的老部下虽然投降了王世充,但大多对他心存不满——王世充称帝后,并没有兑现之前对单雄信等人的承诺,反而处处提防他们,还把他们的兵权收了回来。其次,洛阳城里的老百姓也恨王世充——他称帝后,为了扩充军队,到处抓壮丁,还加重了赋税,老百姓被折腾得苦不堪言。最后,王世充的“忽悠”本事虽然厉害,但治国本事却很差——他制定的法律又严又乱,老百姓稍微犯点错就会被处死,官员们也因为害怕被治罪,不敢做事,整个“郑”政权一片混乱。
《旧唐书·王世充传》里记载,王世充称帝后,“每听朝,必殷勤诲谕,言辞重复,千端万绪,百司奉事,疲于听受”,简单说就是:他每次上朝,都要滔滔不绝地讲半天,说的都是些没用的废话,官员们听都听烦了,根本没法做事。从这就能看出,王世充根本不是个“合格的皇帝”,他只会靠忽悠上位,却不知道怎么治理国家。
王世充称帝的时候,李渊已经在长安站稳了脚跟,还派李世民率领大军东征,准备消灭王世充的“郑”政权。李世民是隋末唐初的“战神”,手下有秦叔宝、尉迟敬德、程咬金等一批猛将,战斗力极强。王世充虽然知道李世民不好惹,但他觉得自己有洛阳城坚固的城防,还有十几万军队,应该能跟李世民抗衡。
公元620年,李世民率领十万大军来到洛阳城下,开始围攻洛阳。王世充也不含糊,亲自登上城墙指挥防守,还时不时派军队出城偷袭唐军。一开始,双方打得有来有回,唐军虽然人多,但洛阳城防坚固,一时半会儿也打不下来。王世充一看,心里又开始“飘”了,觉得李世民也没那么厉害,就派人给李世民送信,说:“咱们都是隋朝的臣子,现在你父亲当了皇帝,我也当了皇帝,咱们各管各的地盘,别再打了好不好?”
李世民看完信,差点没笑出声,当场就把送信的人骂了回去:“王世充,你弑君篡位,是天下的罪人,我今天就是来讨伐你的,你赶紧投降,不然我踏平洛阳,把你碎尸万段!”王世充一看忽悠不管用,只能硬着头皮跟唐军打下去。
可没过多久,王世充就发现自己“撑不住了”。首先,唐军采取了“围而不攻”的策略,把洛阳城团团围住,不让任何粮食和物资进入洛阳。洛阳城里的粮食很快就吃完了,老百姓只能吃树皮、草根,甚至出现了“人吃人”的惨状。其次,王世充的部下开始纷纷投降唐军——李世民知道王世充不得人心,就派人去拉拢王世充的部下,许给他们“高官厚禄”。很多官员和将领觉得跟着王世充没前途,都偷偷投降了唐军,其中就包括瓦岗军的老部下秦叔宝、程咬金等人(他们之前投降了王世充,后来觉得王世充不是个好老板,就又投降了李世民)。
王世充一看形势不对,赶紧派人去河北找窦建德求援。窦建德是河北反隋势力的领袖,建立了“夏”政权,实力很强。窦建德知道“唇亡齿寒”的道理,要是王世充被李世民消灭了,自己下一步也会被李唐攻打,就率领十万大军南下,准备救援王世充。
李世民得知窦建德要来救援,并没有害怕,反而制定了“围点打援”的策略——他让一部分军队继续围攻洛阳,自己则率领主力大军,赶到虎牢关(今河南荥阳西北),准备迎战窦建德。虎牢关是个险要关口,易守难攻,李世民就在这里设下埋伏,等待窦建德的大军。
公元621年,窦建德率领大军来到虎牢关,跟李世民展开了一场大战。窦建德的军队虽然人多,但大多是农民军,战斗力不如唐军,再加上李世民指挥得当,唐军很快就占据了上风。最后,唐军在虎牢关大败窦建德的军队,还活捉了窦建德。
王世充在洛阳城里得知窦建德战败被俘的消息后,彻底绝望了。他知道自己再也没有援军了,洛阳城也撑不了多久了,就召集手下的大臣商量对策。大臣们都劝他:“现在咱们已经没希望了,不如投降李世民,说不定还能保住一条命。”王世充虽然不愿意,但也没办法,只能带着自己的儿子和大臣们,打开洛阳城门,向李世民投降。
李世民进入洛阳后,并没有杀王世充,而是把他押回长安,交给李渊处置。李渊一开始也没杀王世充,只是把他贬为庶民,流放到蜀地(今四川)。可王世充运气不好,在流放的路上,被一个叫独孤修德的人杀了。独孤修德的父亲之前是王世充的部下,被王世充杀死,独孤修德是为了给父亲报仇。就这样,隋末“演技派”枭雄王世充,最终落了个“身死异乡”的下场。
王世充的一生,就像一场“靠忽悠支撑的闹剧”——他靠着忽悠杨广,当上了江都通守;靠着忽悠士兵,建立了自己的嫡系部队;靠着忽悠单雄信,打败了李密;靠着忽悠杨侗,当上了皇帝。可最后,他还是因为“忽悠”不了所有人,输得底裤都没了。咱们回头复盘一下,会发现王世充的“创业失败”,其实早就注定了,因为他身上有太多致命缺陷。
第一个缺陷:“格局太小,只看眼前利益”。王世充不管做什么事,都只考虑自己的眼前利益,从来没有长远规划。比如他跟李密达成“临时同盟”,本来可以跟李密一起消灭宇文化及,然后再慢慢发展自己的势力,可他偏偏急着吞并瓦岗军,撕毁盟约,结果虽然打败了李密,却也让自己的“郑”政权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。再比如他称帝后,本来应该安抚老百姓,拉拢人才,可他却只顾着搜刮财富,打压异己,结果失去了人心,也失去了人才的支持。这就像现在的创业者,只顾着赚快钱,不考虑公司的长远发展,最后只能被市场淘汰。
第二个缺陷:“多疑猜忌,留不住人才”。王世充这辈子最信任的人,只有他自己。不管是瓦岗军的老部下,还是自己的嫡系部队,他都处处提防,生怕别人背叛自己。比如单雄信帮他打败了李密,他却没有兑现承诺,反而收了单雄信的兵权;秦叔宝、程咬金投降了他,他却因为害怕他们谋反,处处限制他们的权力,最后逼得他们投降了李世民。反观李世民,对人才从来都是“用人不疑,疑人不用”,秦叔宝、尉迟敬德等人跟着李世民,都能得到重用,所以都愿意为李世民卖命。王世充留不住人才,就像公司留不住员工一样,没有人才,公司怎么可能发展得好?
第三个缺陷:“只会忽悠,没有真本事”。王世充的“忽悠”本事确实厉害,能忽悠杨广,能忽悠士兵,能忽悠杨侗,可他除了忽悠,几乎没有别的真本事。他不懂军事,跟瓦岗军打仗,全靠偷袭和拉拢叛徒;他不懂治国,称帝后制定的法律又严又乱,把洛阳搞得一团糟;他不懂战略,跟李唐打仗,不知道联合窦建德提前做好准备,反而等窦建德来了才仓促应对。这就像现在的某些老板,只会画大饼王世充:隋末“演技派”枭雄,靠忽悠上位却输得底裤都没了
这就像现在的某些老板,只会画大饼忽悠员工,真要让他解决公司的实际问题,比如市场拓展、产品研发,他就彻底傻眼了。“忽悠”或许能让你一时得逞,但绝对撑不起长久的事业——王世充最后输给李世民,本质上就是“花架子”输给了“真功夫”。
第四个缺陷:“残暴不仁,失去民心”。古语说“得民心者得天下”,可王世充偏偏反其道而行之。他在洛阳称帝后,为了维持统治,手段越来越残暴——老百姓买不起粮食,他不管;士兵打仗受伤,他不问;反而因为一点小事就处死官员和百姓,搞得洛阳城里人人自危。《旧唐书》里说,当时洛阳城内“饿死者十之八九”,甚至出现了“父子相食”的惨剧,可王世充依旧在皇宫里花天酒地,丝毫没有怜悯之心。反观李世民,进入洛阳后,第一件事就是开仓放粮,安抚百姓,还下令赦免了王世充的大部分部下。一对比就能看出,王世充失去民心,根本不是偶然——一个连老百姓死活都不管的统治者,怎么可能长久?
虽然王世充最后输得一塌糊涂,但不可否认,他的“忽悠哲学”在隋末乱世里确实管用过一阵。为什么呢?因为当时的环境,太需要“画饼”和“心理安慰”了。
首先,隋末的老百姓,活得太苦了。杨广折腾了十几年,修大运河、征高句丽、建洛阳城,把老百姓逼得家破人亡。那时候的老百姓,不求能过上多好的日子,只求能有口饭吃,能活下去。王世充正好抓住了这一点,不管是早期镇压农民起义,还是后来守洛阳,都喜欢说“跟着我,有饭吃”“只要抵抗,就能活下去”。这些话虽然大多是忽悠,但在当时的环境下,却能给老百姓一丝希望,让他们愿意跟着王世充干。
其次,隋末的士兵,大多是“混口饭吃的打工人”。那时候的军队,很多士兵都是被强征来的,根本不想打仗,也没什么信仰,谁给的好处多,谁能让他们活下去,他们就跟着谁。王世充很懂这一点,早期对士兵特别好,送钱送粮、嘘寒问暖,把士兵们哄得团团转,让他们觉得“跟着王将军,有奔头”。虽然这些“好处”后来都成了空头支票,但至少在短期内,能让士兵们为他卖命。
最后,隋末的官员,大多是“墙头草”。隋朝快灭亡的时候,很多官员都在为自己找后路,谁的势力大,谁看起来有前途,他们就投靠谁。王世充靠着杨广的信任,掌握了洛阳的兵权,又打败了李密,看起来像是“能成大事”的人,所以很多官员都愿意投靠他。再加上王世充擅长用“高官厚禄”忽悠人,比如他承诺给单雄信“洛阳兵权”,承诺给段达“开国功臣”的身份,这些都让官员们觉得跟着他能“飞黄腾达”。
不过,王世充的“忽悠哲学”有个致命的漏洞——他只懂“画饼”,不懂“兑现”。老百姓跟着他,最后还是没饭吃;士兵跟着他,最后还是要饿着肚子打仗;官员跟着他,最后还是没拿到承诺的好处。等大家发现“饼是假的”“希望是虚的”,自然就没人愿意跟着他了。这就像现在的某些公司,老板天天画饼,说“等公司上市了,大家都是股东”“下个月就涨工资”,结果饼画了一个又一个,却从来没兑现过,最后员工肯定会集体离职。
我们现在很多人也会犯这样的错误——有的人在大公司上班,就觉得自己很厉害,离开公司后才发现,自己什么都不是;有的人靠着家里的关系找到了好工作,就觉得自己很优秀,一旦失去家里的支持,就立马陷入困境。这些都是把“平台当本事”的表现,我们一定要明白:平台能给你带来机会,但不能给你带来真正的实力;只有自己有本事,才能在任何时候都立于不败之地。
王世充虽然是个“失败者”,但他的故事却像一面镜子,让我们看到了“忽悠”的危害,看到了“格局”的重要性,也看到了“实力”的价值。希望我们能从王世充的故事里吸取教训,做一个实在、有格局、有实力的人,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稳、走得远。
参考《旧唐书》《资治通鉴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