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璋一听,觉得这个主意不错。刘备是的代名词,又跟自己是同宗,应该不会坑自己;而且刘备刚刚在长坂坡被曹操打败,肯定也需要一个地方落脚,应该会真心帮自己。于是,刘璋不顾其他谋士的反对(比如黄权就劝他:刘备是个有野心的人,把他请来就是引狼入室),坚持要请刘备来益州。
公元211年,刘璋派法正带着厚礼去荆州,请刘备来益州。刘备一听有这好事,心里乐开了花——他早就想夺取益州了,只是一直没找到机会,现在刘璋主动邀请,简直是天上掉馅饼。刘备立刻率领几万大军,带着庞统、黄忠、魏延等大将,浩浩荡荡地进入益州。
刘璋听说刘备来了,亲自跑到涪城(今四川绵阳)迎接,还给刘备送去了大量的粮草和兵马,热情得像招待亲弟弟。两人在涪城摆了几十天的宴席,天天喝酒吃肉,刘璋把刘备当成了救命恩人,刘备却在暗地里观察益州的地形和兵力,盘算着怎么夺取益州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先主传》里记载:先主至涪,璋自出迎,相见甚欢。张松令法正白先主,及谋臣庞统进说,便可于会所袭璋。先主曰:此大事也,不可仓卒。意思是刘备到了涪城,刘璋亲自迎接,两人相处得很愉快。张松和庞统劝刘备在宴会上趁机杀了刘璋,刘备却说这是大事,不能太匆忙——不是刘备不想杀,是怕杀了刘璋会引起益州人的反抗,反而不好收拾。
刘备在涪城住了几个月,刘璋又给了他一万兵马和足够的粮草,让他去攻打张鲁。刘备表面上答应,却带着军队到了葭萌关(今四川广元)就停了下来,不再前进。他在葭萌关广施恩德,拉拢当地的老百姓和豪强,还偷偷派人回荆州,让诸葛亮、关羽、张飞等人率领大军入蜀,准备夺取益州。
刘璋这时候才慢慢醒悟过来:刘备根本不是来帮忙的,是来抢地盘的!可他醒悟得太晚了,刘备已经在益州站稳了脚跟,而且诸葛亮的大军也快到了。刘璋又气又急,却一点办法都没有——他派去攻打刘备的军队,要么被打败,要么投降,益州的老百姓和豪强,也因为他之前的软弱无能,大多不愿意帮他抵抗刘备。
刘备在葭萌关站稳脚跟后,开始向成都进军。他先是打败了刘璋派来的大军,杀了益州名将杨怀、高沛,然后占领了涪城、绵竹等地,一步步逼近成都。诸葛亮、张飞、赵云等人也率领荆州大军,攻克了江州(今重庆)、江阳(今四川泸州)等地,与刘备会师,形成了对成都的包围。
成都当时还有三万大军,粮草也能支撑一年,很多将领都劝刘璋坚守成都,等待援军(比如汉中的张鲁,虽然跟刘璋有仇,但也不想看到刘备占领益州)。可刘璋看着城外的刘备大军,又想到自己这些年的所作所为,心里充满了绝望。他对将领们说:我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,没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好处,反而让他们因为战争受苦,我实在不忍心再打下去了。
就在刘璋犹豫不决的时候,刘备派人来劝降,说只要刘璋投降,就保证他和他家人的安全,还会给他一笔财富,让他安度晚年。刘璋的儿子刘循和一些将领还想抵抗,可刘璋已经下定决心投降。公元214年,刘璋打开成都城门,向刘备投降,益州从此落入刘备手中。
《三国志·蜀书》里记载了刘璋投降时的情景:璋言:父子在州二十余年,无恩德以加百姓。百姓攻战三年,肌膏草野者,以璋故也,何心能安!遂开城出降,群下莫不流涕。意思是刘璋说自己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,没给百姓带来恩德,百姓因为战争死伤无数,都是因为自己,实在不忍心再打下去,于是开城投降,手下的人都感动得流泪。
从这里就能看出刘璋的性格:他虽然软弱无能,没能力守住家业,但心地善良,不愿意因为自己的私心让老百姓受苦。要是放在和平年代,他或许是个好官;可在乱世里,这份善良和软弱,只会让他成为别人的垫脚石。
刘璋投降后,刘备果然没有为难他,给了他一笔财富,还封了他一个振威将军的虚职,然后把他送到荆州的南郡(今湖北荆州)居住。后来,孙权派吕蒙偷袭荆州,杀死了关羽,占领了南郡,刘璋又成了孙权的俘虏。
孙权对刘璋还算客气,知道他曾经是益州牧,还有一定的影响力,就封他为益州牧,让他驻扎在秭归(今湖北秭归),想利用他的名义招降益州的旧部。可刘璋这时候已经心灰意冷,根本不想再参与乱世的纷争,没过几年就病死了,享年约六十岁。
刘璋的一生,就像一场悲剧:他继承了老爹留下的富庶益州,却因为自己的软弱无能、优柔寡断,把家业白白送给了刘备;他想当个好主公,却没能力解决内忧外患,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地盘被人夺走;他心地善良,不愿意让老百姓受苦,最后却只能通过投降来结束战争。
很多人都嘲笑刘璋是扶不起的阿斗(其实阿斗是刘禅,不过刘璋的处境比阿斗还惨),说他一手好牌打得稀烂。可很少有人想过:在汉末那个尔虞我诈、弱肉强食的乱世里,像刘璋这样的老实人,根本没有生存的空间。他没有曹操的狠辣,没有刘备的野心,没有孙权的谋略,只能成为乱世的牺牲品。
《三国志》的作者陈寿评价刘璋:璋才非人雄,而据土乱世,负乘致寇,自然之理。意思是刘璋的才能算不上英雄,却在乱世中占据一方土地,就像一个没有能力的人却乘坐华丽的马车,招来强盗是必然的道理。这个评价很客观,既指出了刘璋的无能,也承认了他所处的时代对他的影响。
其实,刘璋并不是一个坏人,他只是一个不适合生在乱世的好人。他在益州期间,虽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,但也没有像曹操那样屠城,没有像董卓那样残害百姓,反而一直想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。如果他生在和平年代,或许会成为一个受百姓爱戴的好官,可他偏偏生在了汉末乱世,只能成为乱世的牺牲品。
参考《三国志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