盟会结束后,韩、赵两国国君都很满意,觉得魏武侯够意思,真把他们当兄弟。回去后,两国都按盟约办事,韩国帮魏国守东边,赵国帮魏国守北边,魏国的边境更稳了。
但好景不长,没过几年,韩、赵两国就因为一块叫“泫氏”(今山西高平)的地盘吵了起来。这块地本来是赵国的,但韩国觉得离自己近,想抢过来,两国还差点打起来。消息传到安邑,大臣们都劝魏武侯:“韩、赵闹矛盾,咱们别管,让他们打,打得两败俱伤,咱们再坐收渔利。”
魏武侯却不同意:“咱们是三晋同盟,要是韩、赵打起来,同盟就散了,齐国、楚国肯定会趁机来欺负咱们。我得去劝劝他们,让他们和好。”
他亲自去了韩国和赵国,分别跟韩烈侯、赵敬侯谈话。他对韩烈侯说:“泫氏虽然离韩国近,但那是赵国的地盘,你要是抢了,赵国肯定会恨你,以后就不会跟你联手了。要是齐国来打韩国,赵国不帮忙,你能挡住吗?”
他又对赵敬侯说:“泫氏虽然是赵国的,但韩国也很需要这块地,你不如跟韩国商量,把地借给韩国种,韩国给你粮食补偿,这样两家都不吃亏,还能保住同盟关系。”
韩烈侯和赵敬侯听了魏武侯的话,都觉得有道理。韩烈侯琢磨着:“要是因为一块地丢了赵国这个盟友,确实不划算。”赵敬侯也想:“借地给韩国能换粮食,还能保住同盟,稳赚不亏。”
最后,两国达成协议:赵国把泫氏借给韩国耕种,韩国每年给赵国缴纳三千石粮食作为补偿。一场眼看要爆发的冲突,就这么被魏武侯化解了。韩、赵两国国君都很感激魏武侯,都说:“魏大哥真是咱们三晋的主心骨,没有您,咱们早就打起来了!”
经此一事,三晋同盟更稳固了,周边的国家也不敢随便招惹三晋——谁都知道,这三家联手,就算是齐国、楚国也得掂量掂量。魏武侯看着团结的三晋,心里很得意:“爹,您交代的‘联韩赵’,儿子做到了!”
魏武侯前期确实靠谱,守得住基业,拓得了疆土,还能稳住同盟。但随着时间推移,他慢慢飘了——尤其是在李悝去世后,他开始重用一些“新人”,比如公叔痤,却把吴起这样的“老功臣”晾在了一边,这也为后来的“失栋梁”埋下了隐患。
李悝是在魏武侯继位第五年去世的。这位变法大牛一走,魏国的相位就空了出来。大臣们都推荐吴起:“吴起又会打仗,又懂治国,让他当相国,再合适不过了!”
吴起自己也觉得有戏——他为魏国守了十几年西河,打了无数胜仗,论功劳、论能力,相位都该是他的。可魏武侯却没选他,而是选了公叔痤。
这公叔痤是魏武侯的“发小”,小时候一起玩到大,关系很铁。但论能力,他比吴起差远了——打郑国靠的是魏武侯的计策,守边境也没立下啥大功,唯一的优势就是“跟国君关系好”。
有人劝魏武侯:“大王,公叔痤能力不如吴起,让他当相国,恐怕会耽误国家大事啊!”
魏武侯却不以为然:“吴起会打仗,但相国要懂平衡朝堂关系,公叔痤为人圆滑,更适合当相国。再说,吴起守西河就好,相国的事,让公叔痤来干。”
吴起得知消息后,心里很不是滋味——他为魏国付出了这么多,却连个相位都得不到。但他也没说啥,还是尽心尽力守着西河,毕竟他对魏国还是有感情的。
可公叔痤当上相国后,却开始“搞事情”。他知道吴起能力比自己强,怕吴起抢了自己的相位,就想把吴起赶走。他跟魏武侯说:“大王,吴起虽然能打仗,但他毕竟是卫国人,不是魏国人。现在他在西河手握重兵,要是他背叛魏国,投靠秦国,咱们就危险了!”
魏武侯一开始不信:“吴起为魏国打了这么多胜仗,怎么会背叛魏国?”
公叔痤又说:“大王,您可以试试他。您把公主嫁给吴起,要是他愿意娶,就说明他想留在魏国;要是他不愿意,就说明他有异心。”
魏武侯觉得这主意不错,就派人去跟吴起说,想把公主嫁给她。可公叔痤早就设好了圈套——他故意请吴起去家里吃饭,还让自己的妻子(也是魏国公主)在吃饭的时候对他发脾气,又是摔杯子,又是骂他没本事,把公主的“刁蛮”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吴起一看公主这么刁蛮,心里就打了退堂鼓——他一个常年带兵的人,哪受得了这样的气?所以当魏武侯派人来说嫁公主的事时,吴起一口就拒绝了。
魏武侯这下信了公叔痤的话,觉得吴起真的有异心,开始疏远吴起,还慢慢收回了他的一些兵权。吴起心里很委屈,他知道自己被公叔痤陷害了,但他跟魏武侯解释,魏武侯也不听。
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里记载:“武侯疑之而弗信也。吴起惧得罪,遂去,之楚。”——吴起怕再待下去会被治罪,只能偷偷离开了魏国,去了楚国。
吴起一走,魏国西边的“定海神针”就没了。秦国得知吴起离开的消息,高兴坏了,赶紧派军队攻打西河。没有吴起的“武卒”,战斗力大不如前,虽然最后守住了西河,但也丢了两座小城池。
魏武侯这才后悔,拍着大腿说:“我不该听公叔痤的话,把吴起赶走啊!”可后悔也没用,吴起已经成了楚国的大将,还帮楚国搞起了变法,后来楚国强大起来,第一个打的就是魏国——这都是后话了。
虽然丢了吴起,但魏武侯手里还有“武卒”,魏国的国力也还在。他没沉浸在后悔里,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南方的百越之地。
百越就是现在的浙江、福建、广东一带,当时住着很多少数民族部落,虽然没建立统一的国家,但经常跟楚国抢地盘,还时不时骚扰魏国的南方边境。魏武侯觉得,要是能平定百越,不仅能保住南方边境,还能扩大魏国的版图,让魏国的威风传到南方。
公元前381年,魏武侯派公叔痤带着四万“武卒”,去平定百越。公叔痤知道自己之前把吴起赶走,大臣们都不服他,这次他想打个胜仗,证明自己的能力。
他带着“武卒”南下,先跟楚国打了一仗。当时楚国的大将是吴起——没错,就是从魏国走的那个吴起。吴起虽然恨魏武侯赶走他,但也佩服“武卒”的战斗力,不敢掉以轻心。
这场仗打得很激烈,“武卒”们虽然没了吴起指挥,但训练有素,战斗力还是很强;楚国的士兵虽然有吴起指挥,但装备不如“武卒”。打了三天三夜,双方都死伤惨重,最后只能停战——公叔痤没打赢,但也没输,算是保住了魏国的面子。
打完楚国,公叔痤带着“武卒”继续南下,去打百越。百越的部落虽然勇猛,但他们没经过系统训练,武器也很落后——有的部落还用石头当武器,根本不是“武卒”的对手。
“武卒”们穿着铠甲,拿着长戟,一路南下,所向披靡。百越的部落要么投降,要么被消灭。没用半年,公叔痤就平定了百越的十几个部落,把魏国的边境推进到了现在的福建一带。
魏武侯得知消息后,高兴坏了,亲自到城外迎接公叔痤,还封他为“上卿”,赏了他两百亩地。大臣们虽然还是觉得公叔痤不如吴起,但看他打了胜仗,也不敢多说啥了。
平定百越后,魏国的版图达到了顶峰——西边到洛水,北边到中山国,东边到齐国边境,南边到福建一带,成了当时天下最大的国家。周边的国家都来朝拜,魏武侯也成了当时最有威望的诸侯。
魏武侯晚年,犯了很多国君都会犯的“老毛病”——听不进劝,还在继承人的问题上犯了错,让魏国的“霸业”开始滑坡。
首先,他听不进大臣的劝告。有一次,魏国的东边闹了水灾,老百姓的房子被淹了,粮食也被冲了。大臣们劝魏武侯:“大王,赶紧开仓放粮,救济老百姓吧,不然老百姓会造反的!”
可魏武侯当时正在跟公叔痤商量怎么攻打秦国,没把这事放在心上,说:“水灾年年有,过几天就好了,不用这么着急。等打完秦国,再去救济老百姓也不迟。”
结果,老百姓因为没饭吃,真的造了反,虽然最后被镇压下去了,但也让魏国的东边元气大伤。大臣们都叹气:“要是文侯还在,肯定不会这么做啊!”
其次,他在继承人的问题上犯了错。他有两个儿子,大儿子叫魏罃,小儿子叫魏缓。按规矩,该立大儿子魏罃为太子,但魏武侯晚年特别喜欢小儿子魏缓,经常说:“魏缓比魏罃孝顺,我想把王位传给魏缓。”
大臣们都劝他:“大王,立太子得按规矩来,要是您废长立幼,会引起内乱的!当年晋国就是因为废长立幼,才被咱们三家分了的,您可不能忘了历史教训啊!”
可魏武侯根本不听,虽然没正式废了魏罃的太子之位,但也没明确魏缓的地位,就这么拖着。这也为后来的“魏国内乱”埋下了伏笔。
公元前370年,魏武侯病重。他躺在床上,看着围在身边的两个儿子,想说什么,却怎么也说不出来,最后只能遗憾地闭上眼睛,享年56岁。
魏武侯一死,魏国就乱了——大儿子魏罃和小儿子魏缓都想当国君,各自拉拢大臣,还招募士兵,互相打了起来。韩国和赵国趁机出兵,想趁机瓜分魏国的地盘。虽然最后魏罃打赢了,当了国君(也就是魏惠王),但魏国也因为内乱和韩、赵的进攻,元气大伤,再也没恢复到魏武侯前期的鼎盛时期。
魏武侯这辈子,当了26年国君。他接手的是一个鼎盛的魏国,去世时留下的却是一个开始滑坡的魏国。后人提起他,总是又赞又叹——赞他能守住父亲的基业,拓得了疆土;叹他晚岁犯了错,丢了栋梁,留了隐患。
说他是“守成之君”,一点也不为过。他继位后,没让魏国的国力下滑,反而还扩大了版图:西边守住了西河,让秦国不敢东进;南边打服了楚国,平定了百越;东边拿下了郑国,让齐国不敢放肆。他还巩固了三晋同盟,让魏国成了当时天下最有威望的国家。要是没有他,魏国可能早就被周边的国家瓜分了。
说他是“遗憾之主”,也很贴切。他最大的遗憾,就是赶走了吴起。吴起是魏国的“定海神针”,有吴起在,魏国的西边永远稳;吴起一走,魏国不仅丢了两座小城池,还让楚国多了一个能打的大将,后来楚国强大起来,经常欺负魏国。要是他没听公叔痤的话,没赶走吴起,魏国的“霸业”可能还能延续几十年。
他的第二个遗憾,就是在继承人的问题上犯了错。要是他能按规矩立魏罃为太子,明确他的地位,魏国就不会发生内乱,也不会被韩、赵趁机进攻,元气大伤。要是没有内乱,魏国可能还是天下第一强国,后来的“商鞅变法”也可能不会那么顺利——毕竟有强大的魏国在,秦国也不敢随便搞变法。
《史记·魏世家》里说魏武侯“南征北战,拓地千里”,这话是对的;但也说他“晚岁不明,致乱魏国”,这话也没错。他就像一个“考了80分的学生”——比上不足,比下有余。他比那些昏庸的国君强多了,但跟他爹魏文侯比,还是差了点意思。
魏文侯是“创业之君”,敢用别人不敢用的人,敢干别人不敢干的事,把魏国从“二流国家”变成“天下第一”;魏武侯是“守成之君”,能守住父亲的基业,却没能把魏国再往前推一步,还因为自己的失误,让魏国开始走下坡路。
要是魏武侯能一直保持前期的清醒,能听进大臣的劝告,能留住吴起,能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不犯错,他可能会成为跟他爹一样伟大的国君,魏国也可能会一直保持“天下第一”的地位,战国的历史可能都会被改写。
但历史没有“要是”。魏武侯终究还是犯了错,留下了遗憾。他的故事告诉我们:就算手里有“王炸”,也不能掉以轻心;就算有再好的基业,也得好好经营;就算能力再强,也得听进别人的劝告——不然,再大的家业,也可能毁在自己手里。
这,就是魏武侯——一个有能力、有功劳,却也有遗憾、有过错的“霸二代”。他的一生,就像一面镜子,映照着所有“守成者”该有的样子,也映照着所有“守成者”该避开的坑。
参考《史记》《战国策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