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> 第10章 齐宣王:问政孔孟儒法道,西摧强魏扬威名!

第10章 齐宣王:问政孔孟儒法道,西摧强魏扬威名!(2 / 2)

旁边的大臣们吓坏了,指着颜斶骂:你胆子也太大了!大王叫你过来,你还敢叫大王过去?颜斶不急不慢地说:我要是过去,那是我趋炎附势;大王要是过来,那是他尊重贤士。您说,是让大王落个尊重贤士的名声好,还是让我落个趋炎附势的名声好?

齐宣王脸一下子就红了,心里有点不爽,但又觉得这话有道理。他叹了口气说:先生说得对,是我错了。您要是肯留下来辅佐我,吃的是山珍海味,穿的是绫罗绸缎,出门还有车坐,咋样?颜斶摆摆手:我还是回我的乡下吧,晚吃不如早吃踏实,步行不如坐车自在,清静日子过着舒坦。说完,真就转身走了。

齐宣王愣在那儿半天,后来对大臣们说:这颜斶是个有骨气的人啊,咱们以前太把自己当回事了。从那以后,他对有本事的人,确实多了几分尊重,不像以前那样只看重排场了。

光有文化不行,战国江湖,拳头硬才是硬道理。齐宣王在打仗这事上,虽然不如他爹齐威王那么猛,但也干了几件露脸的事。

当时魏国虽然元气大伤,但还霸占着赵国的邯郸,时不时欺负一下周边小国。赵国打不过魏国,就来齐国求救。齐宣王召集大臣开会,有人说:别管闲事,免得得罪魏国。田忌(就是跟孙膑搭档的那位)说:必须管!魏国要是太强了,就该欺负咱们了。齐宣王拍板:

他派田忌和孙膑率军救赵。孙膑这老狐狸,不直接去邯郸,反而带着人直奔魏国都城大梁。魏军主帅庞涓一听老家被围,赶紧从邯郸撤军回援,结果在桂陵被齐军打了个埋伏,输得一塌糊涂。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围魏救赵。齐宣王接到捷报,高兴得在宫里摆了三天宴席,连平时舍不得喝的好酒都拿出来了。

后来魏国又跟韩国掐了起来,韩国也来求齐国帮忙。齐宣王又派孙膑出马。孙膑故技重施,先是按兵不动,等魏韩两国打得两败俱伤了,才率军出击。这一次,齐军在马陵道设下埋伏,不光打败了魏军,还把魏国太子申给俘虏了,庞涓也自杀了。经此一役,魏国彻底失去了霸主地位,齐国成了东方的扛把子。

最让齐宣王得意的,是救燕国那回。公元前314年,燕国发生内乱,燕王哙脑子一抽,居然把王位禅让给了大臣子之,太子平不服,带着人造反,燕国一下子乱成了一锅粥。旁边的中山国趁机占了燕国不少地盘,齐国大臣们都劝齐宣王:燕国乱了,正是咱们扩张的好机会!

齐宣王一开始有点犹豫,怕落下趁火打劫的名声。后来孟子劝他:燕国老百姓现在正受苦呢,您去讨伐乱臣贼子,就像救他们于水火,他们会欢迎您的。齐宣王一听,觉得有道理,派匡章率军讨伐燕国。

齐军一到燕国,还真跟孟子说的似的,燕国老百姓提着酒肉来迎接,有的还主动给齐军带路。齐军没费多大劲就平定了燕国之乱,杀了子之和燕王哙。齐宣王这下飘了,想把燕国并入齐国版图。孟子劝他:大王还是把燕国还给人家,立个新国君吧,不然人家会恨你的。齐宣王不听,结果没过多久,燕国人就起来反抗齐军,其他诸侯国也准备联合起来打齐国,齐宣王这才赶紧下令撤军,到手的鸭子就这么飞了。

齐宣王在位十九年,说他是明君吧,他干过不少糊涂事,比如差点吞并燕国弄巧成拙,听不进孟子的劝告搞仁政;说他是昏君吧,他又把齐国的国力推向了顶峰,稷下学宫成了文化圣地,军事上也打了不少胜仗。

他就像个天赋很高但不够勤奋的学生,有时候能考全班第一,有时候又会因为粗心大意掉链子。他知道人才重要,就把稷下学宫办得红红火火;知道军事重要,就重用田忌、孙膑这样的名将;可他又改不了爱面子、好排场的毛病,容易被眼前的利益诱惑。

有回他问孟子:我跟周文王比,咋样?孟子说:大王要是能施行仁政,就能超过周文王。齐宣王叹了口气:难啊,这世上的诱惑太多了。其实他心里清楚,啥是对啥是错,就是有时候忍不住想走捷径。

公元前301年,齐宣王去世,儿子齐湣王继位。他留给儿子的,是一个强大但也危机四伏的齐国——西边的秦国越来越强,南边的楚国虎视眈眈,燕国因为之前的事,跟齐国成了死对头。后来齐湣王瞎折腾,把齐国搞得差点亡国,人们这才想起齐宣王在位时的好,至少那会儿齐国不管是文化还是军事,都让人不敢小瞧。

总的来说,齐宣王算是个合格的守成之君,甚至比一般的守成之君做得好。他没有像秦孝公那样彻底变法,也没有像楚威王那样一味扩张,但他懂得发挥齐国的优势,把文化牌军事牌打得有模有样。虽然有缺点,但在那个乱世,能做到这样已经不容易了。

就像有人评价的:齐宣王这人,可爱又可气。可爱的是他真性情,不装;可气的是他有时候明明知道该咋做,偏不按常理出牌。或许,这就是真实的齐宣王——一个在战国乱世里,努力想做好大王,却又难免犯错的普通人。

参考《史记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