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> 第234章 慈禧太后:朱墙深锁风云路,垂帘功过后人说!

第234章 慈禧太后:朱墙深锁风云路,垂帘功过后人说!(1 / 2)

垂帘听政定风波,洋务兴实业,变法起波折。

新疆复土安西北,庚子难渡劫波。

功过留与后人说,百年身去后,青史任评说。

咸丰二年,紫禁城的红墙又迎来了新一轮选秀——这可不是普通的选美,而是给刚登基的咸丰皇帝挑后宫团队,用现在的话说,就是皇家招聘。来参选的姑娘们,要么是八旗勋贵家的小姐,要么是官宦千金,个个都把这次机会当成改变命运的跳板。

在这群姑娘里,有个姓叶赫那拉的姑娘,名叫杏贞,那年刚十七岁。论颜值,她不算最拔尖的——跟那些一出场就自带仙女滤镜的姑娘比,她只能算清秀,但胜在眼神机灵,说话办事透着股利落劲儿。《清史稿》里给了她六个字评价:少而慧黠,通书史,翻译过来就是这姑娘脑子好使,还读过书,放在当时的后宫里,算是个文化人。

选秀这事儿,跟现在面试一样,不光看硬件,还得看。咸丰皇帝挑来挑去,把叶赫那拉氏留了下来,封了个兰贵人。这个封号在后宫里属于基层岗位,上面还有嫔、妃、贵妃、皇后好几级,但兰贵人没慌——她知道,后宫这地方,急没用,得会攒经验值。

别的妃嫔要么天天争着给皇帝送点心、递手帕,要么就躲在宫里抱怨宫斗太难,兰贵人却走了另一条路:她把自己的储秀宫打理得井井有条,没事就看书练字,给太后请安时,既不抢话,也不冷场,太后说东她不往西,太后聊家常她能接得上,慢慢就成了太后眼里懂事的孩子。

咸丰皇帝本来就烦后宫那些鸡毛蒜皮的争风吃醋,一看兰贵人这么省心,还能跟自己聊几句史书里的典故,渐渐就常往她宫里跑。没过两年,兰贵人就升了——这一步不算大,但好歹从升到了,有了自己的小圈子。

真正的转折点在咸丰六年:懿嫔生了个儿子。这可是咸丰皇帝的第一个儿子(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),在母凭子贵的后宫里,这相当于拿了免死金牌。《清史稿》里写得明明白白:六年三月,生穆宗,进懿妃。七年,进懿贵妃。一年多时间,从嫔到妃再到贵妃,叶赫那拉氏直接跳到了后宫管理层,离皇后就差一步。

这时候的她,还不是后来那个说一不二的慈禧太后,只是个懂得在规则里找机会的聪明玩家。但谁也没料到,这个从选秀场上走出来的姑娘,日后会成为执掌大清近半个世纪的掌舵人。

咸丰十年,英法联军打来了,一把火烧了圆明园,咸丰皇帝吓得带着后宫嫔妃、王公大臣逃到了热河。这一路颠沛流离,咸丰本来就不好的身体,更是一天比一天垮——一会儿气洋人太嚣张,一会儿愁国事太混乱,没多久就卧床不起了。

咸丰十一年七月,咸丰知道自己撑不下去了,临死前搞了个权力平衡术:立六岁的儿子载淳为皇太子(同治皇帝),让载垣、端华、肃顺等八个人当顾命八大臣,负责处理朝政;同时把两枚印章——印给了皇后钮祜禄氏(后来的慈安太后),同道堂印给了皇太子,因为太子太小,这枚印就由他亲妈懿贵妃代管。咸丰的意思很简单:让八大臣干活,让两个太后掌印,互相牵制,别让任何一方独大。

可八大臣不这么想。他们觉得自己是顾命大臣,理应说了算,根本不把两个太后放在眼里。开会的时候,肃顺拍着桌子说话,皇后插句嘴,他直接怼回去:太后只管盖章就行,朝政的事不用您费心!连小皇帝的点心少了,他们都敢说国库紧张,得省着用——这哪是辅政,简直是。

懿贵妃这时候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只懂后宫生存的兰贵人了。她跟着咸丰这些年,看惯了朝堂上的尔虞我诈,也学了不少处理政事的门道。看着八大臣这么嚣张,她心里清楚:硬拼肯定不行,得找。

她第一个想到的是恭亲王奕欣——咸丰的弟弟,因为跟咸丰有点矛盾,被留在北京跟洋人议和,没去热河。奕欣本来就对八大臣不满,觉得他们抢了自己的权力。懿贵妃偷偷让人给奕欣送了封信,意思是八大臣专权,咱们联手把他们扳倒,不然咱们都没好日子过。奕欣一看,这是个夺权良机,立马就答应了。

第二个盟友是兵部侍郎胜保——手里有京畿兵权的武将,一直看不惯肃顺等人的嚣张。懿贵妃又让人跟胜保联系,许了他事后升官的好处,胜保拍着胸脯说听贵妃的吩咐。

咸丰的灵柩要从热河运回北京,这成了懿贵妃动手的最佳时机。她跟八大臣说:小皇帝年纪小,经不起长途颠簸,我带着他先从小路回北京,你们带着灵柩走大路,咱们在北京汇合。八大臣觉得这主意合理,没多想就答应了——他们没想到,这是懿贵妃设下的。

懿贵妃带着小皇帝日夜兼程,先一步回到了北京。一到北京,她就立刻召见奕欣和胜保,安排好了一切:胜保带士兵在城外埋伏,奕欣负责召集支持自己的大臣。等八大臣带着灵柩慢悠悠回到北京的时候,迎接他们的不是鲜花掌声,而是早就等着的士兵。

没等八大臣反应过来,懿贵妃就以小皇帝的名义下了圣旨,说八大臣专权擅政,欺君罔上,把载垣、端华、肃顺等人抓了起来。《清史稿·文宗纪》里记载:(咸丰十一年)十月,上奉大行皇帝梓宫还京师。庚申,恭亲王奕欣等奏请皇太后垂帘听政,许之。辛酉,命斩肃顺,赐载垣、端华自尽,余皆革职。

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辛酉政变。这一年,懿贵妃才二十七岁,就凭着过人的胆识和手腕,一举铲除了八大臣,把朝政大权牢牢抓在了自己手里。随后,她和慈安太后一起垂帘听政,改年号为,意思是两宫太后共同治理天下。从这时候起,人们开始叫她慈禧太后——这个名字,从此跟大清的命运紧紧绑在了一起。

慈禧刚掌权的时候,大清的日子简直是烂摊子:外面有洋人虎视眈眈,动不动就来;里面有太平天国运动闹得沸沸扬扬,江南半壁江山都快成了太平军的地盘;朝堂上,要么是只会吵架的嘴炮大臣,要么是守着祖宗规矩不放的老顽固。慈禧看着这一切,心里清楚:再这么下去,大清迟早要。

这时候,有一群官员站了出来,说要师夷长技以制夷——简单说,就是学洋人的先进技术,造枪炮、办工厂、建铁路,增强大清的实力。这群人就是洋务派,领头的有曾国藩、李鸿章、张之洞这些人。

慈禧一开始对这玩意儿也不懂,觉得洋人的机器都是奇技淫巧,没什么用。但曾国藩给她上了一道奏折,说今日和议既成,中外贸易有无交通,购买外洋器物,尤属名正言顺。购成之后,访募覃思之士,智巧之匠,始而演习,继而试造,不过一二年,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,可以剿发逆,可以勤远略——意思是现在跟洋人议和了,正好买他们的机器自己造,既能打太平天国,又能对付洋人。

慈禧一听,这主意不错啊——既能平内乱,又能防外患,这不就是自己想要的吗?她立刻拍板:支持洋务运动!而且她还明白,要搞洋务,就得靠曾国藩、李鸿章这些有本事的人,不能让老顽固瞎捣乱。

曾国藩当时正在湖南练湘军,跟太平天国打得火热。慈禧不仅给了他节制江南四省军务的实权,还让他要钱给钱,要人给人。曾国藩也没辜负信任,带着湘军一路苦战,先是稳住了湖南根据地,然后慢慢往江南推进,最终在同治三年攻破了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,平定了这场持续十几年的内乱。《清史稿》里说:国藩至江宁,犒军,裁撤湘军,留所部三千人守江宁,余皆遣归。捷闻,上嘉其功,加太子太保,封一等毅勇侯,赏双眼花翎。

平定太平天国后,曾国藩立马转头搞洋务,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——这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军事工业企业,虽然规模不大,设备也简陋,但开了洋务运动的先河。后来他还派容闳去美国采购机器,为江南制造总局的建立打下了基础。不过曾国藩为人谨慎,搞洋务也偏,更注重稳扎稳打。

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,比老师更懂,也更大胆。他跟着曾国藩打完太平天国后,又去平定捻军,立下不少战功。慈禧很看重他,让他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——相当于把大清的外交、军事、洋务大权都交给了他。

李鸿章搞洋务的思路很清晰:先强后富。他先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、金陵机器局这些军事工厂,专门造枪炮弹药;然后又办了轮船招商局、开平矿务局、电报总局这些民用企业,既能赚钱补贴军费,又能推动民生。他还知道人才重要,创办了北洋水师学堂、电报学堂,派留学生去国外学习——后来的严复、詹天佑,都是他派出去的留学生。

不过李鸿章最得意的是北洋水师——他花了十几年时间,投入上亿两白银,打造了当时亚洲最强的海军。可惜后来因为朝廷没钱、管理混乱,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,这成了李鸿章一生的遗憾。

张之洞比曾国藩、李鸿章晚一些,但也是洋务派的核心玩家。他不像曾、李那样从军队起家,而是靠科举入仕,一开始在地方做学官,后来才慢慢接触洋务。慈禧看中他有想法、能办事,让他担任湖广总督,负责湖北、湖南的洋务。

张之洞搞洋务有个特点:重实业、兴教育。他在湖北创办了汉阳铁厂——这是中国第一个近代钢铁企业,虽然一开始因为选址不当、技术不过关亏了不少钱,但后来慢慢走上正轨,生产的钢铁不仅能造枪炮,还能修铁路;他还创办了湖北织布局、湖北枪炮厂,其中湖北枪炮厂生产的汉阳造步枪,后来几十年里都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武器,连抗日战争都在用。

在教育方面,张之洞也很用心,创办了自强学堂(后来的武汉大学)、三江师范学堂(后来的南京大学)、湖北农务学堂(后来的华中农业大学),这些学堂培养了不少近代人才,为中国的教育近代化打下了基础。

慈禧对这些洋务派大臣,基本上是用人不疑——只要他们能把事情办好,她就给权力、给支持,哪怕老顽固大臣天天在她面前说洋务派的坏话,她也很少真的责怪曾国藩、李鸿章他们。当然,慈禧也有自己的小算盘:她知道这些洋务派大臣有本事,但也怕他们权力太大不好控制,所以会在洋务派和守旧派之间搞点,让两派互相牵制,自己坐收渔利。

就这样,在慈禧的下,洋务运动搞了三十年,大清确实有了不少变化:有了自己的工厂、铁路、海军,也有了一批懂近代技术的人才。虽然这些变化没能让大清真正起来,但至少让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,又苟延残喘了几十年。

就在洋务运动搞得热火朝天的时候,西北又出了乱子——新疆被阿古柏入侵,俄国还趁机占了伊犁。消息传到北京,朝堂上立刻分成了两派:海防派塞防派。

海防派以李鸿章为首,说新疆这地方又远又穷,丢了也不可惜,不如把钱省下来加强海防,防备日本和洋人塞防派以左宗棠为首,说新疆是大清的国土,丢了新疆,蒙古、甘肃也会跟着丢,到时候北京都不安全,必须收复新疆。

两派吵得不可开交,李鸿章说左宗棠不懂变通,左宗棠说李鸿章目光短浅,天天在朝堂上。慈禧看着他们吵,心里也在算账:新疆到底要不要?要的话,得花多少钱、派多少兵?

左宗棠这时候已经六十多岁了,本来可以在家养老,但他觉得国土不能丢,主动向慈禧请战,说臣愿带兵出征,收复新疆,要是打不下来,臣愿意领罪。为了表决心,他还说要是朝廷同意,臣就抬着棺材去新疆,不收复新疆,就不回来。

慈禧被左宗棠的决心打动了,也觉得左宗棠说得有道理——新疆要是丢了,大清的西北门户就开了,到时候麻烦更大。她最终拍板: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,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,督办新疆军务,要钱给钱,要人给人。

不过当时大清的国库确实紧张,洋务运动要花钱,海防要花钱,能给左宗棠的军费有限。左宗棠也有办法,他找胡雪岩帮忙,向外国银行借钱,前后借了一千多万两白银,解决了军费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