扳倒和珅,嘉庆算是立住了威。大臣们原以为这新皇帝是个软柿子,没想到下手这么狠,一个个都老实了不少。嘉庆自己也挺得意,觉得这下终于能大展拳脚,重现康乾盛世了。但他不知道,和珅只是个表症,清朝的毛病,远比他想象的严重。
嘉庆亲政后,发现乾隆留下的哪是盛世,分明是个到处埋雷的烂摊子:国库空了,百姓反了,官员贪了,连外夷(英国)都开始跑来捣乱了。他就像个拆弹专家,刚拆掉一个雷,旁边又炸响一个。
第一个雷是“川楚白莲教起义”。这起义其实乾隆晚年就爆发了,原因很简单:老百姓活不下去了。官府苛捐杂税多如牛毛,加上天灾不断,湖北、四川一带的农民只能跟着白莲教反了。乾隆派了大军镇压,打了好几年,越打起义军越多。
嘉庆接手后,换了个思路。他觉得光靠武力打不行,得先整顿吏治。当时镇压起义的清军将领,个个中饱私囊,军饷被克扣,士兵们连饭都吃不饱,哪还有心思打仗?嘉庆下旨杀了几个贪污军饷的总兵,又免了起义地区的赋税,让老百姓回家种地。这招还真管用,起义军的人数慢慢少了。到嘉庆十年,这场持续九年的起义终于被平定,但清朝也花了两亿两白银,相当于把和珅那点家产全耗光了。
第二个雷是“官员腐败”。嘉庆恨透了贪官,规定凡是贪污白银一千两以上的,一律处死。他还搞了个“密折制度”,让官员们互相举报。但他很快发现,这招没啥用。官员们早就结成了一张网,你举报我,我就诬陷你,最后查来查去,往往不了了之。
最让嘉庆头疼的是“漕运舞弊”。当时南方的粮食通过大运河运到北京,叫“漕运”。负责漕运的官员和船户勾结,虚报粮食损耗,把多出来的粮食倒卖赚钱。嘉庆想改革漕运,让商人来运粮,结果遭到官员们集体反对,说这是“违背祖制”。嘉庆气得当着大臣的面拍桌子:“祖制是让你们贪污的吗?” 但骂归骂,改革最后还是黄了。
第三个雷是“海疆不宁”。嘉庆年间,东南沿海出了帮海盗,领头的叫蔡牵,号称“海皇帝”。这些海盗不光抢商船,还敢攻打清军水师。嘉庆派了几任总督去剿匪,都被蔡牵打得落花流水。后来嘉庆启用老将李长庚,才慢慢把海盗镇压下去。但海盗刚消停,英国又跑来添乱。嘉庆二十一年,英国派阿美士德使团访华,想跟清朝通商,结果因为不肯给嘉庆磕头,被嘉庆赶了回去。嘉庆还下旨:“以后洋船不准再来,来了也不给好脸色。” 他哪知道,这道圣旨,为几十年后的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笔。
嘉庆这人,跟他爹乾隆完全不一样。乾隆喜欢游山玩水,六下江南,花钱如流水;嘉庆呢,生活节俭,衣服破了就让皇后补一补,人称“补丁皇帝”。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批奏折,中午就吃俩小菜,晚上还得加班到深夜。《清史稿》说他“昧爽视朝,日宴乃罢,勤求治理,惟日孜孜”,意思是他每天早起上朝,天黑才下班,一心想把国家治理好。
但光勤劳没用,嘉庆这人有个大毛病:没主意,耳根子软。大臣们给他提建议,他觉得这个说得对,那个说得也有道理,结果往往啥也干不成。
就说治理黄河吧。黄河水患是清朝的老大难,嘉庆年间黄河又决口了,淹没了好几个省。嘉庆召集大臣商量,有人说要加固堤坝,有人说要改道,吵来吵去。嘉庆听了半天,最后说:“先加固堤坝试试,不行再说。” 结果钱花了不少,堤坝该塌还是塌。
还有“八旗生计”问题。八旗子弟是清朝的“铁杆庄稼”,国家养着,但到了嘉庆年间,八旗子弟越来越多,国家养不起了。他们又好吃懒做,不会种地,不会经商,只能靠借钱过日子。嘉庆想让他们去东北开荒,八旗子弟哭着喊着不去,说东北太冷,受不了那罪。嘉庆没办法,只能每月多给点钱,算是混一天是一天。
嘉庆越到晚年,越觉得力不从心。他曾在奏折上批过一段话:“朕宵旰忧勤,冀除积弊,然收效甚微,徒增焦虑。” 翻译过来就是:我天天累死累活,想除掉那些老毛病,可没啥用,只能白着急。
嘉庆二十五年七月,嘉庆去承德避暑山庄散心。走到半路,突然中暑了,没过几天就驾崩了,享年六十一岁。他死得太突然,连传位诏书都没准备好。大臣们翻遍了他的行李,才在一个盒子里找到密诏,确定让皇次子旻宁(后来的道光帝)继位。
嘉庆这一生,就像个勤恳的修锅匠,接过一口破锅,敲敲打打修了二十五年,最后锅还是漏的。他扳倒了和珅,却没止住腐败;平定了起义,却没解决百姓疾苦;想改革弊政,却处处碰壁。
有人说嘉庆是个平庸的皇帝,但换个角度想,他接手的清朝,就像一辆刹车失灵的马车,就算换成康熙、雍正,恐怕也难掉头。他能做的,只是尽量让马车慢点撞墙而已。
《清史稿》评价他:“仁宗初逢训政,恭谨无违。迨躬莅万几,锄奸登善。削平逋寇,捕治海盗,力握要枢,崇俭勤事,辟地移民,皆为治之大端。然宽猛未能合宜,用人行政未尽得其当,卒使世风日下,黎民困苦,岂非天哉!” 这段话算是公道——他做了该做的,但时代的局限,让他终究成了盛世余晖里的一个背影。
参考《清史稿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