乾隆十三年,弘历派首席军机大臣讷亲前往前线督师。讷亲是开国功臣之后,素来骄横,他一到前线就盲目下令强攻,结果清军损失更为惨重,士气大受打击。而张广泗与讷亲又互相掣肘,矛盾重重,致使战事毫无进展。《清史稿》中记载:“讷亲至军,限三日取噶拉依,攻之不下,伤亡甚众。广泗持异议,讷亲益不怿,军无统帅,士皆解体。”
弘历得知前线的混乱局面后,龙颜大怒。他深知,这样下去只会白白消耗国力,于是果断采取措施:将讷亲革职处死,张广泗也因指挥不力被押解回京斩首。随后,弘历任命傅恒为经略,前往金川主持战事。
傅恒吸取了前两人的教训,到达金川后,没有急于进攻,而是先整顿军纪,鼓舞士气,同时深入了解地形和土司内部的矛盾。他发现,金川土司虽然表面团结,但内部并非铁板一块,一些小土司对莎罗奔的霸道早已不满。于是,傅恒采取了剿抚并用的策略,对顽抗者坚决打击,对愿意归顺的则给予优待。
在军事上,傅恒针对战碉的特点,制定了“断其水道、困其粮道”的战术,派士兵绕到碉楼后方,切断其水源和补给。同时,他还命令工匠改进火炮,增加射程和威力,专门轰击碉楼的薄弱之处。在傅恒的精心部署下,清军逐渐掌握了战场主动权,莎罗奔的势力被不断削弱。
乾隆十四年,莎罗奔见大势已去,再也无力抵抗,只好带着部众向清军投降。第一次金川之役终于以清军的胜利告终。这场战役持续了近三年,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,让弘历深刻认识到西南土司问题的复杂性和顽固性,也为后来的改土归流政策提供了惨痛的经验教训。
准噶尔部一直是清朝西北边境的心腹大患。康熙、雍正两朝都曾与准噶尔发生过多次战争,但始终未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。到了乾隆时期,准噶尔内部发生分裂,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为了争夺汗位,互相攻伐,使得准噶尔陷入了混乱之中。
阿睦尔撒纳在与达瓦齐的争斗中失利,走投无路之下,率领部众归顺了清朝,并向弘历献上了平定准噶尔的计策。弘历敏锐地意识到,这是彻底解决准噶尔问题的绝佳时机。他力排众议,决定出兵准噶尔。
乾隆二十年,弘历任命班第为定北将军,永常为定西将军,兵分两路,向准噶尔发起进攻。清军一路势如破竹,准噶尔部众早已厌倦了内部的纷争,纷纷望风而降。达瓦齐率领残部逃到伊犁西南的格登山,负隅顽抗。清军将领阿玉锡率领二十余名骑兵,趁夜突袭达瓦齐的营地,准噶尔军队以为清军主力赶到,顿时溃不成军,达瓦齐仓皇逃窜,最终被乌什城的阿奇木伯克擒获,献给了清军。
平定达瓦齐后,弘历本想对淮噶尔部进行安抚,将其分为四部,由四汗分别管理。然而,阿睦尔撒纳却心怀异志,他并不满足于清朝给予的封赏,一心想成为整个准噶尔的大汗。于是,他暗中勾结其他部落,发动了叛乱。
阿睦尔撒纳的叛乱让弘历震怒,他立即下令再次出兵平叛。乾隆二十一年,清军兵分三路,再次进入准噶尔地区。此时的准噶尔部经过长期的战乱,早已元气大伤,加上阿睦尔撒纳的叛乱不得人心,清军进展顺利。阿睦尔撒纳见势不妙,逃往沙皇俄国。
清军多次向俄国索要阿睦尔撒纳,但俄国方面却以各种理由推脱。直到乾隆二十二年,阿睦尔撒纳在俄国患上天花去世,俄国才将他的尸体交给清朝。至此,准噶尔部的叛乱被彻底平定,清朝终于完成了对西北边疆的统一。《清史稿》中记载:“准噶尔平,拓地二万余里,西域悉入版图。”
准噶尔部被平定后,回部(维吾尔族)贵族大小和卓木(波罗尼都、霍集占)趁机发动叛乱。大小和卓木原本是被准噶尔部囚禁的,清军平定准噶尔后,将他们释放,并让他们管理回部事务。但他们却妄图分裂国家,自立为王。
乾隆二十三年,弘历任命兆惠为定边将军,率领清军前往回部平叛。兆惠率领的清军起初兵力较少,在叶尔羌城被叛军包围,陷入了困境,史称“黑水营之围”。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,兆惠率领清军将士坚守阵地,与叛军展开了殊死搏斗,多次击退叛军的进攻。
乾隆二十四年,清军援军赶到,与兆惠的军队内外夹击,叛军大败。大小和卓木率领残部逃往巴达克山,被当地首领擒杀,其首级被献给清军。回部叛乱被平定后,弘历在回部地区设立了伊犁将军,总管新疆地区的军政事务,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。
除了上述几次重大的军事行动外,弘历在位期间还进行了多次对外战争,被他自己称为“十全武功”,包括平定大小金川(第二次)、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、击败廓尔喀(两次)、征讨缅甸、征讨安南等。
第二次金川之役发生在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一年,大金川土司索诺木(莎罗奔之孙)与小金川土司僧格桑再次发动叛乱。弘历任命温福、阿桂为将,率军平叛。这场战役同样打得十分艰难,温福在战斗中阵亡。最终,在阿桂的指挥下,清军于乾隆四十一年平定了叛乱,将大小金川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。
乾隆五十一年,台湾天地会首领林爽文发动起义,反抗清朝的统治。弘历派福康安率军前往镇压,经过一年多的战斗,起义被平定。
廓尔喀(今尼泊尔)曾两次入侵西藏,弘历两次派福康安率军入藏反击,均取得了胜利,不仅击退了廓尔喀的入侵,还加强了清朝对西藏的管理。
此外,弘历还曾对缅甸、安南等国发动过战争,虽然这些战争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朝的“天朝上国”地位,但也耗费了大量的国力。
“十全武功”的取得,使得清朝的疆域达到了顶峰,北至外兴安岭,南至南海诸岛,西至葱岭,东至库页岛,成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。但同时,这些战争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,加重了百姓的负担,为清朝的衰落埋下了隐患。
弘历不仅在武功方面颇有建树,在文治方面也毫不逊色。他深知文化对于巩固统治的重要性,在位期间,大力提倡文化事业,组织编修了大量的书籍,其中最着名的便是《四库全书》。
乾隆三十八年,弘历下令设立四库全书馆,任命纪昀为总纂官,组织全国着名的学者参与编纂工作。《四库全书》的编纂工程浩大,历时十三年才完成。全书分为经、史、子、集四部,共收录书籍3461种,卷,约8亿字,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所有的重要典籍,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。
《四库全书》的编纂,对于保存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但在编纂过程中,弘历也借此机会对书籍进行了严格的审查,凡是涉及反清思想、民族矛盾的书籍,都被列为禁书,遭到销毁或篡改。据统计,在编纂《四库全书》的过程中,被销毁的书籍多达三千余种,这对中国古代文化造成了一定的破坏。
除了《四库全书》外,弘历还组织编修了《明史》《大清一统志》《三通》(《续通典》《续通志》《续文献通考》)等重要书籍。这些书籍的编修,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,也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。
在文学艺术方面,弘历本人也有着浓厚的兴趣。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,据统计,多达四万余首,堪称中国历史上创作诗歌最多的皇帝。虽然他的诗歌在艺术成就上并不算太高,但其中也不乏一些描写景物、抒发情感的佳作。
弘历还十分重视书法绘画,他本人的书法功底深厚,擅长楷书和行书,其书法作品遍布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。他还收藏了大量的历代书法绘画珍品,并在上面题字盖章,虽然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作的完整性,但也从侧面反映了他对书法绘画艺术的喜爱。
乾隆中期,清朝达到了鼎盛时期,史称“康乾盛世”。但在盛世的表象之下,却隐藏着诸多危机。
吏治腐败是当时最严重的问题之一。尽管弘历多次下令整顿吏治,严惩贪官污吏,但腐败现象却愈演愈烈。其中,最着名的便是和珅案。和珅是弘历晚年最宠信的大臣,他利用弘历的信任,结党营私,贪污受贿,聚敛了巨额的财富。据统计,和珅的家产相当于当时清朝十几年的财政收入,其贪污程度令人触目惊心。
土地兼并问题也日益严重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地主阶级不断兼并农民的土地,使得大量农民失去了土地,成为流民。这些流民为了生存,不得不揭竿而起,反抗清朝的统治。乾隆后期,各地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,虽然都被镇压下去,但却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。
闭关锁国政策也是导致清朝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。弘历时期,为了防止外来势力的入侵和维护清朝的统治,实行了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,只开放广州一口通商。这一政策使得中国与世界隔绝开来,错过了西方工业革命的机遇,逐渐落后于西方列强。
此外,弘历晚年生活奢靡,大兴土木,修建了大量的宫殿园林,如圆明园、避暑山庄等,耗费了大量的国力。他还多次南巡,每次南巡都耗费巨资,加重了百姓的负担。
乾隆六十年,弘历已经八十五岁高龄。他想起自己的祖父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,为了表示对祖父的尊敬,他决定禅位于皇十五子颙琰(即嘉庆帝),自己则成为太上皇。
嘉庆元年正月初一,弘历在太和殿举行了禅位大典,将皇位传给了颙琰。但实际上,弘历并没有真正放弃权力,仍然掌握着朝廷的军政大权,颙琰只是一个傀儡皇帝。
嘉庆四年正月初三,弘历在养心殿去世,享年八十九岁。他的去世,标志着“康乾盛世”的结束。
弘历的一生,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。他在位六十年,加上三年太上皇,实际掌权六十三年,是中国历史上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。他在位期间,加强了中央集权,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,创造了“康乾盛世”的辉煌。但同时,他也实行了一些错误的政策,如闭关锁国、文字狱等,导致清朝逐渐走向衰落。
正如《清史稿》中对他的评价:“高宗运际郅隆,励精图治,开疆拓宇,四征不庭,揆文奋武,于斯为盛。享祚之久,同符圣祖,而寿考则逾之。自三代以后,未尝有也。惟耄期倦勤,蔽于权幸,上累日月之明,为之叹息焉。”弘历的功过是非,留待后人评说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他的统治时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,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参考《清史稿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