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> 第214章 明代宗朱祁钰:临危受命挽狂澜,一夕权倾转头空!

第214章 明代宗朱祁钰:临危受命挽狂澜,一夕权倾转头空!(2 / 2)

可使者一到蒙古,居然把朱祁镇给认出来了。朱祁镇拉着使者的手,哭着说:你回去告诉弟弟,我啥也不要,就让我回去当个老百姓,守着祖坟就行!这话传到朱祁钰耳朵里,他半信半疑,但架不住舆论压力,只好硬着头皮派于谦的副手杨善去接人。

杨善这人是个人才,没带多少钱,凭着一张嘴,居然真把朱祁镇给忽悠回来了。景泰元年(公元1450年)八月,朱祁镇终于回到了北京。兄弟俩在东安门见了面,朱祁钰假惺惺地跑过去抱哥哥,哭着说:哥哥,你可算回来了!朱祁镇也配合着演:弟弟,辛苦你了,这皇位还是你的。

演完戏,朱祁钰立刻变脸,把朱祁镇软禁到了南宫(紫禁城东南角的一处宫殿),还派了锦衣卫看守,门都用铅灌死了。用《明史》的话说,是帝迎见于东安门,入居南宫,尊为太上皇——这尊为太上皇,说得真好听,其实就是关禁闭。

解决了哥哥,朱祁钰又把目标对准了太子朱见深。这孩子是朱祁镇的儿子,现在当着太子,将来要是继位了,肯定会为他爹报仇。不行,得换了!

他开始给大臣们送礼,封官许愿,暗示大家支持换太子。有良心的大臣不同意,比如吏部尚书王直,把朱祁钰送的金子退了回去:陛下,这活儿我干不了。但更多人见钱眼开,纷纷上书:陛下圣明,应该立自己的儿子当太子!

景泰三年(公元1452年),朱祁钰终于如愿以偿,废了朱见深,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。他以为这样一来,皇位就能传给自己的后代了。可老天爷好像跟他开了个玩笑——第二年,刚当上太子的朱见济居然夭折了。

朱祁钰悲痛欲绝,这可是他唯一的儿子。从那以后,他像变了个人,天天闷闷不乐,身体也越来越差。大臣们劝他再生一个,可他努力了半天,后宫嫔妃就是没动静。更要命的是,他开始猜忌身边的人,觉得谁都想害他,连当初最信任的于谦,也渐渐被他疏远了。

景泰八年(公元1457年)正月,朱祁钰病重,躺在床上起不来了。这时候,朝堂上暗流涌动——皇帝快不行了,又没儿子,将来谁当皇帝?

有人说,应该把废太子朱见深请回来;有人说,不如让朱祁镇复位。就在这时候,几个野心家跳了出来:

- 石亨:武将,之前打了败仗被朱祁钰处分过,一直怀恨在心;

- 徐有贞:文臣,就是当初提议迁都南京被于谦骂过的那个,想靠政变翻身;

- 曹吉祥:太监,跟石亨勾结在一起,想捞点好处。

这三人凑在一起,一拍即合:不如我们把太上皇从南宫接出来,拥立他复位!事成之后,咱们就是大功之臣!

正月十六夜里,石亨带着一千多士兵,砸开南宫的门,把朱祁镇接了出来。朱祁镇一开始还以为是弟弟派人来杀他,吓得直哆嗦,后来一听是要让他复位,立刻来了精神,穿上龙袍就往皇宫跑。

第二天一早,大臣们像往常一样去给朱祁钰请安,刚走到朝堂门口,就听见里面传来钟鼓声——这是上朝的信号。大家进去一看,懵了:龙椅上坐的不是朱祁钰,而是朱祁镇!

徐有贞站出来大喊:太上皇复位了!还不快拜!大臣们愣了半天,只好纷纷跪下磕头。这就是历史上的夺门之变。

躺在病床上的朱祁钰,听到外面的钟鼓声,觉得不对劲——自己还没死呢,谁在上朝?问身边的太监,太监哆哆嗦嗦地说:陛下...是太上皇...复位了。

朱祁钰半天没说话,过了好一会儿,叹了口气:哥哥...还是回来了啊。这话里,有无奈,有不甘,或许还有一丝解脱。

没过几天,朱祁镇就下旨,废朱祁钰为郕王,把他迁到西苑(今中南海)软禁起来。一个月后,朱祁钰突然死了,年仅三十岁。关于他的死因,史书上写得很含糊,只说,但民间一直流传,他是被朱祁镇派人勒死的。

更惨的是,朱祁镇还不给他好名声,赐了个恶谥,意思是残暴无德,还不许他葬入皇帝的陵寝(明十三陵),把他埋在了北京西山,也就是现在的景泰陵。直到成化年间,他的侄子朱见深(也就是当年被他废掉的太子)才给他平反,恢复了帝号,上庙号——意思是代替别人当皇帝,算是给了他一个名分。

朱祁钰当了七年皇帝,到底干得怎么样?

论功劳,他绝对能排进明朝皇帝的中上游,理由如下:

一、临危受命,践行“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”的理念,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候稳住了局面,要是没有他,明朝可能早就南迁了,变成第二个南宋;

二、信任于谦,打赢了北京保卫战,保住了京城,让老百姓免受蒙古人的屠杀;

三、整顿吏治,减免赋税,还修复了黄河大堤,搞了不少民生工程,史称景泰中兴。《明史》里说他当倥偬之际,奉命居守,旋王大位,定倾扶危,再造之绩,良云伟矣——这评价相当高。

但他的毛病也很明显:

一、太贪恋皇位,软禁哥哥,废黜太子,显得小家子气,也为后来的夺门之变埋下了伏笔;

二、后期宠信奸臣,比如太监兴安,排挤正直的大臣,朝政比起刚登基时差了不少;

三、性格不够果断,做事犹豫,比如接不接哥哥回来,想了半天,最后还是被动接受。

其实,朱祁钰就像一个突然被推上赛场的替补队员,本来没什么准备,却凭着一股劲儿踢赢了关键比赛。可当他想坐稳主力位置时,却因为急功近利,犯了不该犯的错,最后被换下,连替补席都没保住。

他不是天生的帝王料,没有哥哥朱祁镇那种迷之自信,也没有朱元璋、朱棣的狠辣手腕。他更像一个普通人,有优点,有缺点,被命运推到了风口浪尖,拼尽全力干了几年,最后却落得个悲剧收场。

如果朱见济没有夭折,他会不会有个好结局?如果他能对哥哥宽容一点,会不会避免夺门之变?历史没有如果,只有结果。

参考《明史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