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潜燕邸负重名,监国多年政有声。
一载登基施惠政,万民戴德念仁明。
宽刑薄赋休生息,纳谏容言聚俊英。
可惜天年催早逝,洪熙遗泽映丹青。
在明朝皇帝圈里,明仁宗朱高炽绝对是个非主流。他爹朱棣是马上天子,五征漠北打遍草原;他儿子朱瞻基是蟋蟀天子,能文能武活得潇洒。唯独他,是个体重超标的重量级选手,走路得靠人扶,骑马能把马压垮。可就是这么个看似弱不禁风的胖皇帝,却用短短十个月的在位时间,硬生生开创了仁宣之治的好底子,成了明朝口碑最好的皇帝之一。
朱高炽出生于洪武十一年(公元1378年),是朱棣的大儿子。按说嫡长子这身份,在古代就是妥妥的皇位继承人预备役,可到了他这儿,却成了实打实的甜蜜负担。
问题就出在他这体型上。史书记载他体肥重,且足疾,简单说就是又胖又瘸。他爹朱棣是个天生的战将,一辈子骑马打仗,看见儿子这模样,心里就俩字:嫌弃。有一次朱棣让他和二弟朱高煦一起去拜祭孝陵,朱高炽走得慢,朱高煦在旁边阴阳怪气:前人蹉跌,后人知警。意思是大哥你慢点摔,我好学着点。换作别人早炸了,可朱高炽只是回头笑笑:更有后人知警也。这反应,够淡定,也够憋屈。
他这太子之位,简直是在刀尖上抢来的。二弟朱高煦是个战争机器,靖难之役时跟着朱棣出生入死,好几次救了老爹的命。朱棣甚至拍着他的背说:你大哥身体不好,你多努力。这话简直是给朱高煦递刀子,让他觉得太子之位唾手可得。
朱高煦为了抢位,天天在朱棣面前说朱高炽的坏话,还陷害太子身边的大臣。解缙因为帮朱高炽说话,被朱高煦诬陷,最后冻死在雪地里;杨士奇被关入狱,差点丢了性命。朱高炽自己也被朱棣多次敲打,好几次差点被废。
朱高煦是名武将,像他老子一样,能征善战。但是觊觎太子之位,仁宗皇帝朱高炽有几个他所不具备的条件:
一、长子身份:古代嫡长子继承制是铁律,大臣们都认这个理,杨荣、杨士奇这些老臣拼死保他。
二、监国能力:朱棣五次北伐,每次都让朱高炽在南京监国。他把国家打理得井井有条,税收没少,冤案没增,连朱棣都挑不出大错。《明史》说他决庶政,以宽仁称,这能力摆在那儿,不服不行。
三、好儿子朱瞻基:朱棣特别喜欢这个孙子,觉得他有自己的影子。解缙曾说好圣孙,一句话点醒了朱棣——传位给朱高炽,才能让朱瞻基将来继位。
就这么着,朱高炽在太子位上熬了二十年,硬生生把自己熬成了明朝最能忍的太子。别人是储君风光无限,他是储君如履薄冰,每天活得比谁都小心。
永乐二十二年(公元1424年),朱棣在第五次北伐途中去世。这个消息被张辅、杨荣等大臣死死瞒住,一路护送着朱棣的遗体和朱高炽的使者对接,直到朱高炽在北京继位,才算没出乱子。这年朱高炽已经四十六岁,熬了半辈子,终于坐上了龙椅。
别看他当太子时唯唯诺诺,当了皇帝那叫一个雷厉风行。他干的第一件大事,就是给靖难之役的冤假错案平反。方孝孺被诛十族,他下旨家属有存者赦之;齐泰、黄子澄这些建文旧臣,他恢复了他们的名誉,让流放的后代回来。有人劝他:这些人是先帝定的罪,您这么干不合适吧?朱高炽说:先帝是先帝,朕是朕。治国要讲公道,不能搞株连。这一手,瞬间赢了天下读书人的心。
接着,他又把矛头对准了老爹的面子工程。朱棣五征漠北、迁都北京、下西洋,虽然风光,但把国库折腾空了。朱高炽大手一挥:停!下西洋的船队全部召回,边境的大规模用兵暂停,各地的土木工程除了必要的,一律停工。他说:老百姓太累了,该歇歇了。
他还特别重视民生。登基刚一个月,就下令减免灾区赋税,给贫困百姓发粮食。有地方闹水灾,他让夏原吉亲自去赈灾,还说:别等上奏,先把粮食发下去,出了问题朕担着。对于贪官污吏,他没老爹那么狠,但处理起来绝不手软。有个官员虚报灾情骗补贴,被他发现后,不仅砍了头,还把案子写成告示全国张贴,吓得官员们不敢乱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