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嗣源赶到洛阳的时候,李存勖已经死了。大臣们见大势已去,纷纷劝李嗣源登基称帝。李嗣源还想推辞,说自己是被逼的,只想辅佐皇室。可大臣们说:“现在天下无主,只有将军您威望高、得民心,要是您不当皇帝,天下又要大乱了!”
就这样,在士兵和大臣们的“逼迫”下,李嗣源在洛阳登基,改元“天成”,成了后唐的第二位皇帝——从马奴到皇帝,他的人生,简直比小说还离奇。
李嗣源登基的时候,已经快六十岁了。他这辈子吃过苦,打过仗,见过太多百姓的苦难和朝廷的腐败,所以当上皇帝后,他没想着享乐,而是一门心思搞改革,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。
他的第一个“神操作”,就是杀戏子、清贪官。李存勖在位时,戏子们作威作福,贪污受贿,老百姓恨得牙痒痒。李嗣源登基后,第一件事就是把那些作恶多端的戏子全部抓起来,该杀的杀,该贬的贬,还把戏子们当官的权力给取消了——他跟大臣们说:“戏子就是唱戏的,懂什么治国?让他们当官,不是坑老百姓吗?”
对于贪官污吏,李嗣源更是毫不手软。他专门成立了一个“反腐小组”,严查各地官员的贪污情况。有个叫孔谦的租庸使(管财政的官),在李存勖时期贪污了大量钱财,还发明了各种苛捐杂税,老百姓怨声载道。李嗣源查明情况后,直接把孔谦砍了头,还把他发明的苛捐杂税全部废除。《旧五代史·明宗纪》里说他:“即位之初,减赋税,除苛法,罢宫人,省冗官,中外翕然称治。”意思是他刚登基,就减少赋税,废除苛捐杂税,遣散多余的宫女,裁减没用的官员,朝廷内外都称赞他治理得好。
他的第二个“神操作”,是体恤百姓,发展生产。李嗣源知道老百姓最缺的是粮食,所以他下令:各地官员要鼓励农民种地,凡是开垦荒地的,免三年赋税;遇到灾年,要及时开仓放粮,不能让老百姓饿死。有一年,山东一带闹旱灾,老百姓颗粒无收,到处逃荒。李嗣源接到消息后,不仅派人送去粮食,还亲自下旨,让当地官员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救济百姓。他对大臣们说:“我当皇帝,不是为了自己享福,是为了让老百姓有饭吃、有衣穿。要是老百姓都饿死了,我这个皇帝还有什么用?”
他还特别节俭,以身作则。李存勖在位时,宫里的宫女有几千人,珠宝玉器堆积如山。李嗣源登基后,把大部分宫女遣散回家,让她们嫁人;宫里的珠宝玉器,除了必要的礼器,其余的全部卖掉,换成粮食救济百姓。他自己穿的衣服,都是粗布做的,吃饭也只有几个小菜,从不搞铺张浪费。有大臣劝他:“陛下是天子,应该穿得华丽一点,不然显不出皇家的威严。”李嗣源笑着说:“皇家的威严,不是靠衣服和珠宝撑起来的,是靠老百姓的拥护撑起来的。要是老百姓都过得不好,我穿再华丽的衣服,也没面子。”
在他的治理下,后唐的局势慢慢稳定下来,老百姓的生活也有了改善。当时的人都说:“李嗣源虽然是个武将出身,没读过多少书,可他当皇帝,比那些读过书的皇帝还好!”甚至有人把他跟唐太宗李世民相比,说他有“贞观之治”的风范。
可惜,好景不长。李嗣源当了几年皇帝后,年纪越来越大,身体也越来越差,性格也变得多疑起来。他开始担心自己的儿子们争权夺利,也担心手下的将领们谋反——毕竟他自己就是靠兵变当上皇帝的,所以对谁都不放心。
他的大儿子李从璟,为人正直,很有才干,本来是皇位的最佳继承人。可李嗣源因为猜忌,居然被小人挑拨,误以为李从璟想谋反,最后把李从璟杀了。杀了李从璟后,李嗣源又立二儿子李从荣为太子。可李从荣是个野心勃勃的人,他怕李嗣源会改立其他弟弟为太子,就想提前动手,发动兵变夺取皇位。
长兴四年(公元933年)十一月,李从荣带着几千士兵,冲到皇宫门口,想逼李嗣源退位。李嗣源当时正在病床上躺着,听到消息后,气得浑身发抖,连忙派禁军去镇压。李从荣根本不是禁军的对手,没一会儿就被打败,自己也被杀死了。
看到儿子的尸体,李嗣源心里又痛又悔。他知道,是自己的猜忌,害死了大儿子;也是自己的纵容,让二儿子走上了绝路。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,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,连话都说不清楚了。
临终前,李嗣源拉着宰相冯道的手,断断续续地说:“我……我这辈子,没什么本事,就是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……可惜……可惜没管好儿子……以后的事,就拜托你们了……”说完,他就咽了气,享年六十七岁。
李嗣源死后,他的小儿子李从厚登基,也就是后唐闵帝。可李从厚性格懦弱,根本镇不住局面。没几个月,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就发动兵变,杀了李从厚,自己当了皇帝。又过了几年,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,推翻了后唐,建立了后晋——李嗣源辛苦治理的后唐,就这样走向了灭亡。
纵观李嗣源的一生,堪称五代十国时期最传奇的“逆袭者”。他出身寒微,从一个喂马的马奴,凭着自己的勇猛和智慧,一步步成为猛将,最后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当上皇帝,还开创了一段短暂的“小康盛世”——这样的人生,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不多见。
《新五代史》的作者欧阳修,对李嗣源的评价很高,说他:“明宗虽出夷狄,然为人纯质,宽仁爱人。”意思是李嗣源虽然是少数民族出身,但为人纯朴,宽厚仁慈,爱护百姓。确实,在五代十国那个战乱频繁、民不聊生的年代,李嗣源算得上是一个难得的好皇帝。他减轻赋税、打击贪官、体恤百姓,让老百姓过了几年安稳日子,这就比很多皇帝强多了。
可他的一生,也有很多遗憾。他因为猜忌,害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,还让二儿子走上了谋反的道路,最后导致后唐陷入内乱;他虽然有治国之心,却没多少治国之才,很多政策都是治标不治本,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后唐的问题——比如藩镇割据、宦官专权这些隐患,他都没能彻底消除,最后还是让后唐走向了灭亡。
不过,我们不能用“完美皇帝”的标准来要求他。毕竟,他没读过多少书,一辈子都在打仗,能做到这个地步,已经很不容易了。就像他自己说的,他这辈子,最大的心愿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——从这一点来看,他已经做到了。
直到今天,当人们说起五代十国的皇帝时,大多会想起朱温的残暴、李存勖的昏庸、石敬瑭的卖国,而李嗣源这个“马奴皇帝”,却总能让人多几分敬佩和惋惜。他的故事告诉我们:出身并不能决定一切,只要有能力、有良心,哪怕是一个马奴,也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;而作为统治者,不管你有多大的本事,只要心里装着老百姓,老百姓就会永远记得你。
参考《新五代史》《旧五代史·明宗纪》《资治通鉴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