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> 第127章 唐中宗李显、睿宗李旦:“妈妈”怀里的“宝宝”

第127章 唐中宗李显、睿宗李旦:“妈妈”怀里的“宝宝”(2 / 2)

韦氏当了皇后后,野心彻底暴露了。她想效仿武则天,当第二个女皇帝,就跟自己的女儿安乐公主、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勾结在一起,在朝堂上拉帮结派,打压异己。张柬之等发动“神龙政变”的大臣,都被韦氏和武三思排挤出了朝堂,有的被贬到偏远之地,有的甚至被害死。

李显对韦氏的所作所为,不是不知道,而是不想管——他觉得自己欠韦氏的,当年要是没有韦氏,自己可能早就死在房州了。所以不管大臣怎么劝,他都听不进去。有一次,大臣燕钦融上书,说韦氏和武三思勾结,危害社稷,李显把燕钦融召到宫里,还没等燕钦融说完,韦氏就让人把燕钦融摔死在殿上。李显虽然有点不高兴,但也没责怪韦氏,只是说了句“以后别这样了”,就不了了之了。

安乐公主比韦氏还过分,她仗着李显的宠爱,经常跟李显要官,还想让李显立她为“皇太女”(就是未来的女皇帝)。李显虽然没答应,但也没批评她,只是笑着说“等我跟大臣们商量商量”。安乐公主一看李显没反对,就更加肆无忌惮,甚至把自己写的诏书藏在李显的诏书里,让李显签字,李显连看都不看,就签了字。

《新唐书·中宗纪》里说李显“在位五年,无甚政绩,而韦后、安乐公主专权,朝政混乱”——这话一点都不假。李显第二次登基的五年里,没干过一件正经事,反而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。他以为自己是在“补偿”韦氏,其实是在“养虎为患”;他以为自己能掌控权力,其实是在一步步把自己推向死亡的深渊。

景龙四年(公元710年),李显突然驾崩,死因成谜。《旧唐书·中宗纪》里说李显是“崩于神龙殿”,没说具体原因;《新唐书·中宗纪》和《资治通鉴》则记载,韦氏和安乐公主为了夺权,用毒饼毒死了李显。李显的死,成了压垮韦氏集团的最后一根稻草——也给了李旦和他儿子李隆基翻盘的机会。

李显一死,韦氏就想效仿武则天,先立李显的小儿子李重茂为帝(就是唐殇帝),自己当临朝称制的太后,然后再找机会废掉李重茂,自己当皇帝。她一边封锁李显驾崩的消息,一边调兵遣将,把京城的兵权牢牢抓在手里,还想除掉李旦和李隆基,以绝后患。

可韦氏千算万算,没算到李隆基早就暗中准备了。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个儿子,性格果敢,有勇有谋,早就看不惯韦氏的专权。他暗中联络了太平公主(武则天的女儿,李旦的妹妹)、禁军将领陈玄礼等人,计划发动政变,除掉韦氏集团。

唐隆元年(公元710年)六月二十日夜里,李隆基带着心腹将士,偷偷潜入长安,先杀了韦氏的亲信韦播、高嵩,然后率军冲进皇宫。韦氏听到动静,吓得魂飞魄散,穿着睡衣就往宫外跑,结果在飞骑营被士兵杀死;安乐公主正在梳妆打扮,想当“皇太女”,士兵冲进来时,她还没反应过来,就被砍了头;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也被杀死,韦氏集团瞬间土崩瓦解。

政变成功后,李隆基把李旦请到宫里,劝他登基称帝。李旦一开始还想推辞——毕竟他当了一辈子“傀儡”,早就习惯了“不争”,可太平公主和大臣们都劝他:“陛下,现在天下无主,只有您登基,才能稳定大局,保住李唐的江山啊!”李旦一看实在推不掉,再加上儿子李隆基已经掌控了局面,就答应了。

几天后,李旦在太极殿登基,第二次成为大唐的皇帝,李重茂则被废为温王。李旦这次登基,跟第一次完全不一样——第一次是“被动上位”,是老妈武则天的“棋子”;这次是“主动复位”,是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“推”上来的,手里终于有了实权。

可李旦当了皇帝后,却发现自己陷入了新的困境——朝堂上出现了两大势力:一边是自己的儿子李隆基,他因为发动“唐隆政变”,功劳最大,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心腹大臣;另一边是自己的妹妹太平公主,她也想效仿武则天,掌控朝政,身边也有不少支持者。这兄妹俩、父子俩,为了权力,开始明争暗斗,把朝堂搞得鸡飞狗跳。

李旦夹在中间,左右为难。他既不想得罪儿子,也不想得罪妹妹;既想保住自己的皇位,又不想看到李唐宗室再次自相残杀。于是,他又开始发挥自己的“特长”——当“甩手掌柜”。

有一次,朝堂上讨论一件大事,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人吵得不可开交,大臣们都看向李旦,等着他拿主意。李旦却笑着说:“这件事你们跟太子商量就行,太子年轻有为,比我懂朝政。”还有一次,太平公主向李旦推荐一个人当宰相,李隆基不同意,李旦就说:“你们俩先商量好,商量好了再告诉我。”

《旧唐书·睿宗纪》里说李旦“每宰相奏事,上辄问:‘与太平议否?’又问:‘与三郎议否?’”——这里的“三郎”就是李隆基。意思是“每次宰相上奏事情,李旦都会问‘跟太平公主商量过吗?’又问‘跟李隆基商量过吗?’”。从这句话就能看出来,李旦虽然是皇帝,但很多事都做不了主,只能看儿子和妹妹的脸色。

李旦知道,这样下去不是办法。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越来越深,迟早会爆发冲突,到时候自己不仅保不住皇位,还可能连累整个李唐宗室。于是,他开始琢磨着“退位”——把皇位让给李隆基,自己当太上皇,这样既能避免冲突,又能保住自己的平安。

延和元年(公元712年),天空中出现了“彗星”,古人认为这是“不祥之兆”,预示着“皇权更替”。太平公主趁机让人对李旦说:“彗星出现,说明太子要当皇帝了,这是上天的旨意,陛下不能违背啊!”太平公主本来是想借此挑拨李旦和李隆基的关系,没想到李旦却顺水推舟,说:“既然是上天的旨意,那我就把皇位让给太子吧。”

李隆基一开始还想推辞,说“父皇还年轻,儿臣不能当皇帝”。李旦却笑着说:“我当了一辈子皇帝,早就累了,你年轻有为,肯定能把大唐治理好。再说,这是上天的旨意,你要是不答应,就是违背天意了。”

就这样,李旦在当了两年皇帝后,主动禅位给李隆基,自己当太上皇,迁居百福殿,不再过问朝政。李旦的这次“退位”,看似是“被迫”,实则是“明智之举”——他用自己的“退让”,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宫廷政变,也让李隆基顺利登基,开启了“开元盛世”的序幕。

李显两次登基,两次被废,最后还不明不白地死了,他的一生,堪称唐朝皇帝里的“反面教材”。

很多人提到李显,都会说他“昏庸无能”“宠妻灭国”,这话虽然有点夸张,但也没说错。李显的第一次登基,因为一句荒唐话丢了皇位,说明他“拎不清”——不知道皇帝的权力是有限的,不知道外戚干政的危害;他的第二次登基,因为对韦氏的“补偿心理”,纵容韦氏和安乐公主专权,导致朝政混乱,最后还被自己最信任的老婆和女儿害死,说明他“没脑子”——不知道权力会让人变质,不知道人心会被欲望吞噬。

《资治通鉴·唐纪二十五》里记载了一件事,很能说明李显的“昏庸”:有一次,李显在宫里举办宴会,让大臣们作诗助兴。有个叫沈佺期的大臣,作诗的时候犯了“失粘”(就是诗歌的平仄不符合格律)的错误,李显不仅没批评他,反而笑着说“沈卿的诗虽然不合律,但写得挺有感情,赏你一杯酒”。还有个叫宋之问的大臣,诗写得很好,李显却因为宋之问曾经依附张易之,就没赏他——从这件事就能看出来,李显评判大臣的标准,不是“能力”,而是“感情”,这样的皇帝,怎么可能治理好国家?

李显的一生,也给后来的皇帝留下了“血泪教训”:一是不能纵容外戚干政,否则会导致皇权旁落;二是不能宠信后宫,否则会引发宫廷内乱;三是当皇帝要有主见,不能耳根子软,否则会被身边的人牵着鼻子走。

不过,李显也不是完全没有“优点”——他在房州的十四年里,尝尽了人间疾苦,知道百姓的不容易。所以他第二次登基后,也做了一些好事,比如减轻赋税、赦免罪犯、恢复一些被武则天废除的礼仪制度。《旧唐书·中宗纪》里说他“赦天下,改元景龙,大酺五日”——意思是“李显复位后,大赦天下,改年号为景龙,让百姓大摆宴席五天”。从这件事就能看出来,李显虽然昏庸,但也不是“坏透了”,他只是“没能力”,没本事当好皇帝。

李显的死,也标志着“武周以来的宫廷内乱”暂时告一段落。他用自己的生命,为李隆基的登基铺平了道路——如果不是李显纵容韦氏专权,韦氏就不会想当皇帝;如果不是韦氏想当皇帝,就不会发动政变;如果不是韦氏发动政变,李隆基就没有机会发动“唐隆政变”,更没有机会登基称帝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李显虽然昏庸,但也算是“间接成就”了“开元盛世”。

李旦禅位给李隆基后,当了五年太上皇。这五年里,他过得很惬意——不用再管朝堂上的烦心事,不用再夹在儿子和妹妹之间左右为难,每天就是读书、练字、赏花、下棋,活脱脱一个“闲散老人”。

李隆基登基后,一开始对李旦很孝顺,每天都会去百福殿看望李旦,跟他汇报朝堂上的事。可后来,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越来越深,太平公主想发动政变,废掉李隆基,另立皇帝。李旦知道后,很担心,就想从中调解,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都不听他的——李隆基觉得太平公主是“威胁”,必须除掉;太平公主觉得李隆基是“障碍”,必须废掉。

先天二年(公元713年),李隆基先发制人,发动“先天政变”,杀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,彻底掌控了朝政。政变成功后,李隆基去百福殿看望李旦,李旦很害怕,赶紧说:“我早就知道太平公主会谋反,现在你把她杀了,是为国家除害,我很高兴。”李隆基听了,才放下心来——他怕李旦会责怪自己杀了太平公主,毕竟太平公主是李旦的亲妹妹。

从那以后,李旦就彻底“放权”了,再也不过问朝政。他知道,李隆基已经长大了,有能力掌控大唐的江山,自己只要安安稳稳地当太上皇,就能保住平安。《旧唐书·睿宗纪》里说李旦“晚年尤好道术,常召道士入宫,讲论经法”——意思是“李旦晚年特别喜欢道教,经常召道士入宫,跟他们讨论道教经典”。从这件事就能看出来,李旦晚年的生活很平静,也很满足。

开元四年(公元716年),李旦在百福殿驾崩,享年五十五岁。李隆基追尊李旦为“大圣贞皇帝”,葬于桥陵。李旦的一生,虽然充满了“傀儡”的无奈,但也算是“善始善终”——他两次登基,两次退位,既没像李显那样被人害死,也没像武则天那样背负骂名,而是以“太上皇”的身份,平安地度过了晚年。

李旦的一生,也给后来的皇帝留下了“正面教材”:一是当皇帝要“识时务”,该退的时候就退,不要贪恋权力;二是当皇帝要“隐忍”,在自己没能力的时候,要学会保护自己,等待时机;三是当皇帝要“明事理”,知道谁是真正能为国家做事的人,不要被权力蒙蔽了双眼。

李显和李旦,是唐朝历史上最特殊的一对兄弟——他们都是皇帝,都当过“傀儡”,都经历过宫廷政变,可他们的人生结局却截然不同:李显两次登基,两次被废,最后被老婆和女儿害死,留下了“昏庸无能”的骂名;李旦两次登基,两次退位,最后以“太上皇”的身份平安去世,留下了“谦恭孝友”的美名。

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?关键就在于“性格”。

李显的性格,是“冲动型”的——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,不考虑后果,不懂得隐忍。第一次登基,他想给老丈人升官,大臣反对,他就说“把天下给老丈人都没问题”,结果丢了皇位;第二次登基,他想补偿韦氏,就纵容韦氏专权,结果被韦氏害死。李显就像一个“没长大的孩子”,手里拿着“皇帝”这个权力玩具,却不知道怎么玩,最后把自己玩死了。

李旦的性格,是“隐忍型”的——他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“争”,什么时候该“退”,懂得在逆境中保护自己。第一次登基,他知道老妈武则天要掌权,就主动“躺平”,不跟武则天争,保住了性命;第二次登基,他知道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有矛盾,就主动“退位”,不跟他们争,保住了平安。李旦就像一个“老练的演员”,在“傀儡皇帝”这个角色里,演得炉火纯青,最后还能“全身而退”。

《新唐书·中宗睿宗纪》里说:“中宗失德,睿宗知机。”——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兄弟俩的一生。李显因为“失德”(昏庸、纵容外戚),导致自己身死国乱;李旦因为“知机”(识时务、懂隐忍),导致自己平安善终。

不过,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李显,也不能完全肯定李旦。李显虽然昏庸,但他在房州的十四年里,尝尽了人间疾苦,复位后也做了一些好事,比如减轻赋税、赦免罪犯;李旦虽然明智,但他在第一次登基时,对老妈武则天的暴政视而不见,对老婆和儿子的死无能为力,也有“软弱”的一面。

李显和李旦的一生,就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了唐朝中期的宫廷内乱和权力斗争。他们都是时代的“受害者”——李显是“权力的牺牲品”,李旦是“权力的幸存者”。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:在权力的游戏里,光有“野心”不行,光有“能力”也不行,还得有“智慧”——懂得在什么时候该“进”,什么时候该“退”,什么时候该“忍”,什么时候该“争”。

参考《新唐书·中宗纪》《资治通鉴》《新唐书·睿宗纪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