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了扬州,杨广更是玩嗨了。他让地方官给他进献各种奇珍异宝和美女,还在江都宫大摆宴席,天天喝酒作乐。为了让他开心,地方官拼命搜刮老百姓,有的百姓家里连锅都揭不开了,只能卖儿卖女。可杨广不管这些,只要自己玩得高兴就行。
除了扬州,杨广还去了北边的突厥。大业三年(607年),他北巡突厥,排场搞得比去扬州还大,带了十多万人马,还让宇文恺造了一个可移动的宫殿,叫“观风行殿”,能装几百人,吓得突厥可汗赶紧来朝拜。他还去了西边的张掖,炫耀国力,让西域各国的使者都来朝见。这些巡游,看起来很风光,实际上耗费了无数钱财,把国家的家底都快掏空了。
如果说修工程和巡游只是耗钱,那三征高句丽就是直接把隋朝推向了灭亡的边缘。高句丽在辽东一带,是当时的一个强国,杨广觉得它不服自己,心里很不爽,非要把它打服不可。
大业八年(612年),杨广第一次征高句丽,调集了一百多万大军,号称两百万,从涿郡出发。他还下令让水军从东莱出发,海陆并进。结果呢?陆军在平壤附近被高句丽打得大败,水军也几乎全军覆没,最后回来的没几个人。《隋书·炀帝纪》里说:“九军并陷,将帅奔还亡者二千余骑。”
第一次失败了,杨广不服气,第二年又征高句丽。这次刚出发没多久,后院就起火了。杨素的儿子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隋,杨广只好下令撤军,回去平叛。杨玄感虽然最后被镇压了,但这说明隋朝的统治已经不稳了,各地的农民起义开始冒头了。
可杨广还是不死心,大业十年(614年),他又第三次征高句丽。这时候,隋朝已经乱成一锅粥了,很多士兵都不想打仗,在路上就逃跑了。高句丽那边也打累了,就派人来求和,杨广总算找了个台阶下,下令撤军。三次征高句丽,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,让老百姓彻底活不下去了,各地的起义军像星星之火一样,燎原而起。
三征高句丽之后,隋朝的局势已经不可收拾了。窦建德、李密、翟让等起义军势力越来越大,地方官也纷纷割据自立。杨广这时候也慌了,他不想待在洛阳,觉得不安全,就带着大臣和宫女们跑到了扬州,想在江南苟延残喘。
到了扬州后,杨广彻底“摆烂”了。他知道自己回不去长安了,就天天喝酒作乐,麻痹自己。他还对着镜子自言自语:“好头颈,谁当斫之?”意思是这么好的脑袋,谁会来砍呢?可见他已经预感到自己的结局了。
但该来的还是会来。大业十四年(618年),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兵变,率领禁军冲进皇宫。杨广这时候倒还算镇定,他说:“我实负百姓;至于尔辈,荣禄兼极,何乃如是!”意思是我确实对不起老百姓,但你们这些人,我给了你们那么多好处,为什么还要反我?
宇文化及可不管这些,直接让手下把杨广勒死了。杨广死的时候,才五十岁。他一辈子想干大事,想超越他爹,结果却把隋朝给作没了,自己也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。《隋书》评价他:“炀帝爰在弱龄,早有令闻,南平吴会,北却匈奴,昆弟之中,独着声绩。于是矫情饰貌,肆厥奸回,故得献后钟心,文皇革虑,天方肇乱,遂登储两,践峻极之崇基,承丕显之休命。地广三代,威振八纮,单于顿颡,越裳重译。赤仄之泉,流溢于都内,红腐之粟,委积于塞下。负其富强之资,思逞无厌之欲,狭殷周之制度,尚秦汉之规摹。恃才矜己,傲狠明德,内怀险躁,外示凝简,盛冠服以饰其奸,除谏官以掩其过。淫荒无度,法令滋章,教绝四维,刑参五虐,锄诛骨肉,屠剿忠良,受赏者莫见其功,为戮者不知其罪。骄怒之兵屡动,土木之功不息,频出朔方,三驾辽左,旌旗万里,征税百端,猾吏侵渔,人不堪命。乃急令暴条以扰之,严刑峻法以临之,甲兵威武以董之,自是海内骚然,无聊生矣。”这段评价,可以说是相当中肯了。
杨广死后,宇文化及立了杨广的侄子杨浩为帝,但这只是个傀儡,没几天就被宇文化及杀了。与此同时,隋炀帝的两姨兄弟李渊觉得机会来了,在晋阳(今太原)起兵攻入长安城,立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帝,是为隋恭帝。杨侑这时候才十三岁,啥也不懂,就是个摆设。李渊打着他的旗号,平定了关中地区。大业十四年(618年)五月,李渊觉得差不多了,就逼着杨侑禅位给自己,建立了唐朝。杨侑被封为酅国公,没过一年就死了,有人说他是被李渊害死的,也有人说他是病死的,反正结局都一样,成了隋朝灭亡的最后一个“背锅侠”。
《隋书》里关于隋恭帝的记载很少,只有寥寥几句:“恭帝,讳侑,元德太子之子也。母曰韦妃。性聪敏,有气度。大业三年,立为陈王。后数载,徙为代王,邑万户。及炀帝亲征辽东,令于京师总留事。十一年,从幸晋阳,拜太原太守。寻镇京师。义兵入长安,尊炀帝为太上皇,奉帝纂业。”一个十三岁的孩子,在乱世中被推上皇位,又很快被赶下来,他的一生,就像一场短暂的梦,醒来后只剩下无尽的悲凉。
隋炀帝杨广,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。他有雄才大略,想建立一番伟业,修大运河、开科举(虽然科举不是他首创,但他发扬光大了),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但他又太急功近利,太好大喜功,不顾老百姓的死活,最终导致天下大乱,自己也落得个悲惨的结局。
隋朝,这个曾经强大的王朝,在杨广的折腾下,短短三十八年就灭亡了。它的灭亡,给后来的唐朝敲响了警钟,让李世民明白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的道理。而杨广和杨侑这对祖孙,也永远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,成为了后人谈论亡国之君时,绕不开的话题。
参考《隋书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