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看元宝炬天天被宇文泰管着,其实他偷偷干了不少事。用现在的话说,就是在权限范围内,把能做的都做到极致。
宇文泰搞改革,推均田制府兵制,元宝炬全力配合。他知道这些政策能让老百姓有饭吃,军队有战斗力,国家才能稳住。每次宇文泰提交改革方案,他都当天批复,还亲自去田间地头——其实就是演给老百姓看:你们看,皇帝和丞相一条心,好好干活有奔头。
有年关中大旱,颗粒无收,到处是流民。宇文泰正忙着跟东魏打仗,没空管。元宝炬让人打开国库放粮,手下人劝他:这得请示丞相吧?他说:等丞相回来,人都饿死了!出了事朕担着。后来宇文泰回来,不仅没怪他,还夸了句:陛下仁厚。其实宇文泰心里清楚,这皇帝懂分寸,没越界。
他还特别重视文化。西魏虽然偏安关中,但元宝炬坚持开国子监,让儒生讲《周礼》。有人说:现在打仗要紧,搞这些虚的干啥?他却说:我们是魏朝正统,不能丢了祖宗的学问。《周书·儒林传》里说当时儒学转兴,其实背后有他的功劳。他知道,军事上比不过东魏,文化上得占住脚,不然怎么叫呢?
最让人意外的是他处理外交的手腕。有回南梁派使者来,使者挺狂,见面就问:你们这西魏,跟东魏到底谁是正统啊?满朝文武都等着看笑话,元宝炬慢悠悠地说:当年汉献帝迁都许昌,难道就不是汉了?我们皇帝在长安,自然是正统。一句话把使者噎得没话说。宇文泰听说后,第一次对别人说:陛下有急智。
元宝炬这辈子,身边人分三类:想利用他的,想保护他的,还有想害他的。
宇文泰肯定是第一类。但这俩人的关系很微妙,不像曹操和汉献帝那样剑拔弩张。宇文泰需要一个听话的皇帝,元宝炬需要一个能保他活命的权臣,俩人更像合伙人。有次宇文泰打了败仗,回来请罪,元宝炬赶紧扶起他:胜败乃兵家常事,丞相别往心里去。宇文泰也懂事,转头就把缴获的战利品分了一半给皇宫。
于谨是少数真心帮他的。这位老将跟着宇文泰打仗,但每次见元宝炬,都规规矩矩行君臣礼。有回私下里,于谨说:陛下受委屈了。元宝炬叹口气:只要国家在,委屈算啥。后来于谨成了托孤大臣,也算没辜负这份信任。
最麻烦的是宗室亲戚。有个叫元烈的王爷,觉得宇文泰专权,想搞政变,还拉着元宝炬一起干。元宝炬心里清楚这是找死,表面答应,转头就把消息透露给了宇文泰。结果元烈被处死,别人骂元宝炬卖亲戚,他却跟没事人似的——在他看来,保住自己,才能保住更多元家人。《北史》里说魏室宗亲多怨之,但那些抱怨的人,后来大多在宇文护掌权时被灭了门,反倒是元宝炬的儿子们活了下来。
大统十七年(公元551年),元宝炬病重。躺在床上,他看着窗外的落叶,突然笑了——自己这辈子,说好听是皇帝,说难听就是宇文泰的打工仔,十七年如一日,居然还善终了,不容易啊。
临终前,宇文泰来看他。俩人没说啥国家大事,就聊了聊当年从洛阳逃出来的日子。元宝炬说:那时候我以为活不过半年,没想到还能当十几年皇帝,知足了。宇文泰没说话,只是拱了拱手。
《周书·文帝纪》记载,元宝炬死时年四十五,谥号文皇帝,庙号文帝。
有人说元宝炬窝囊,当了一辈子傀儡;也有人说他聪明,在乱世里保住了性命和体面。其实他就像个站在悬崖边的人,往前一步是万丈深渊,往后一步是权臣的刀,只能小心翼翼地站着,用最低的姿态,活最长的时间。
他没建立啥丰功伟绩,却在宇文泰的铁腕下,让西魏撑过了最艰难的岁月。后来北周灭北齐,隋朝统一天下,追根溯源,都得从他这十七年的稳定期说起。
参考《北史·魏本纪》《周书·文帝纪》《周书·儒林传》《北史·后妃传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