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回大臣崔光劝他:陛下,寺庙盖太多了,国库都快空了。元恪听完嘿嘿一笑:朕修佛窟,是为百姓积福,钱没了再赚嘛。(《魏书·释老志》)他这话倒也没说错,只不过的方式有点狠——加重赋税。结果搞得老百姓活不下去,纷纷逃到寺庙当和尚,毕竟和尚不用交税。
更离谱的是,元恪还特喜欢亲自讲佛经。有次他在式乾殿开坛,底下坐着文武百官和上万和尚,场面跟现在的明星演唱会似的。他讲得兴起,突然问身边的高僧:朕这水平,能比得上鸠摩罗什不?高僧赶紧拍马屁:陛下圣才,远超古人!元恪听完龙颜大悦,当场赏了这和尚一堆金子。
但信佛归信佛,元恪对和尚也不是啥都纵容。有个叫昙曜的和尚,仗着皇帝宠信,居然敢跟朝廷抢土地。元恪得知后,二话不说把昙曜抓了起来,还下诏说:沙门犯戒,与民同罪。(《魏书·释老志》)看来这哥们心里清楚,宗教能当精神鸦片,却不能真的骑到皇帝头上。
元恪这辈子,在女人面前算是栽了跟头。他第一个皇后于氏,是老臣于烈的侄女,本来俩人感情挺好,可没过几年于皇后就突然死了。《魏书》里说她,具体咋死的没明说,但明眼人都知道,这事跟高肇的妹妹高氏脱不了干系。
高氏是元恪的宠妃,人长得漂亮,心眼却比针还小。她见不得于皇后受宠,更怕于皇后生的儿子元昌将来继位,于是趁元恪外出打猎,偷偷给于皇后下了毒。至于太子元昌,也在三岁时夭折,《魏书》里只用俩字带过,背后的猫腻可想而知。
元恪对这一切真的毫不知情吗?恐怕未必。但高氏的哥哥高肇是他的宠臣,这哥们仗着妹妹受宠,在朝廷里说一不二,连皇叔元勰都被他诬陷谋反杀了。元恪明知高肇不是好东西,却硬是不敢动他,为啥?因为他离不开高氏这朵解语花。有回高氏撒娇说想要洛阳最好的宅子,元恪立马把宗室元雍的府邸抢过来给了她,气得元雍差点吐血。
直到高氏也去世(据说是被宫女勒死的,也有说病死的),元恪才稍微硬气了点。但他很快又迷上了胡氏,也就是后来的胡太后。这胡氏比高氏更厉害,不仅给元恪生了唯一存活的儿子元诩,还在元恪死后垂帘听政,把北魏搅得天翻地覆。元恪要是泉下有知,估计得后悔当初没把这女人看紧点。
延昌四年(515年),元恪在式乾殿驾崩,享年33岁。《魏书》对他的评价是帝幼有大度,喜怒不形于色,雅性俭素,算是给足了面子。但平心而论,这哥们在位16年,除了修了一堆寺庙,好像也没干成啥大事。
他接手的北魏,经过孝文帝改革,表面上看起来欣欣向荣,实则暗流涌动。鲜卑贵族对汉化不满,汉人地主又觉得特权不够,老百姓更是被赋税压得喘不过气。元恪不想得罪任何一方,结果谁都没讨好。他既没像汉武帝那样强硬集权,也没像唐太宗那样虚心纳谏,就这么不紧不慢地混了16年,硬生生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。
最要命的是,他临死前居然让高肇辅政。这高肇跟宗室元雍、元澄早就势同水火,元恪一死,高肇就被元雍等人诱杀,朝廷立马陷入混乱。而他唯一的儿子元诩才6岁,根本镇不住场子,最后只能由胡太后临朝称制。这位胡太后比武则天还能折腾,不仅养男宠,还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,直接导致了河阴之变,让北魏元气大伤。
说起来,元恪就像个捧着金饭碗的富二代,守着老爸留下的家业,既不想冒险创新,又管不住家里的败家子,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家业一步步败落。他要是生在太平盛世,或许能当个合格的守成之君,但可惜他生在了北魏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,这种性格,注定只能成为历史的垫脚石。
元恪死后,谥号。是圣善周闻,是克定祸乱,听起来挺厉害,可实际上他既没到让百姓安居乐业,也没南朝的祸乱。倒是他修的那些寺庙,成了如今的世界文化遗产,供后人凭吊。
参考《魏书》《资治通鉴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