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> 第106章 孝文帝拓跋宏:狂热的"汉文化博主",有没有你的姓氏

第106章 孝文帝拓跋宏:狂热的"汉文化博主",有没有你的姓氏(2 / 2)

第一步是改穿汉服。鲜卑人传统服饰是夹领小袖,方便骑马射箭,但拓跋宏觉得太土。他下令:从今往后,大臣上朝必须穿汉人的宽袍大袖。有个老臣叫拓跋丕,死活不肯换,穿着鲜卑袍子就来上朝,结果被拓跋宏怼得下不来台:你这打扮,是想让朕给你配个马镫吗?《魏书》里说国人多不悦,说白了就是一群大老爷们被迫穿汉服裙装,心里别提多憋屈了。

第二步是改说汉话。拓跋宏规定:三十岁以下的官员,必须说汉语,敢说鲜卑语的,直接下岗。他还亲自抽查,有次听到一个侍卫说鲜卑语,当场就把人贬去看城门。有大臣求情:老臣们年纪大了,学不会啊。拓跋宏放了松:老的可以慢慢来,但小的必须学,不然以后怎么跟汉人打交道?这招够狠,直接从语言上切断了鲜卑人的文化乡愁。

最狠的是改汉姓。拓跋宏带头把改成,还说:北方人把叫,叫,咱这姓听着就像土包子,改了!他给鲜卑贵族们统一分配汉姓:丘穆陵氏改穆氏,步六孤氏改陆氏,贺赖氏改贺氏......有个贵族哭着说:祖宗的姓都没了,这跟忘本有啥区别?拓跋宏冷笑:能让国家变强的本,才值得守。《魏书·官氏志》里记了一百多个改姓的例子,堪称古代版百家姓大改造。

除此之外,他还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,自己带头娶了汉族大臣的女儿;废除鲜卑的原始祭祀,改用汉人的礼仪;甚至连官制、法律都照搬汉朝的......这哪是改革,简直是文化换血。

改革从来都是要流血的,拓跋宏的改革,代价是亲情和生命。

他的太子元恂,是个标准的鲜卑叛逆少年。这孩子胖,怕热,洛阳的夏天让他受不了,总念叨着回平城。有次他偷偷把汉服扒了,换上鲜卑袍子,还拉拢了一批反对改革的人,想逃回平城搞。拓跋宏知道后,气得浑身发抖,亲自拿着棍子打了元恂一百多下,边打边骂:你这逆子,对得起朕的苦心吗?最后愣是把元恂废为庶人,没多久又赐死了。《魏书·废太子恂传》里说高祖恸哭,群臣莫敢言,这哭声里,有父亲的痛,更有改革者的无奈。

太子死后,反对声浪更大了。平城的鲜卑贵族趁机作乱,拓跋宏不得不亲自带兵平叛。平叛回来后,他又马不停蹄地南征南齐,想完成统一大业。常年的劳累和郁结,拖垮了他的身体。公元499年,33岁的拓跋宏在南征途中病倒了,临终前还惦记着改革:朕死之后,千万别改朕的制度。

他死后,谥号孝文皇帝。这个字,道尽了他的一生——用文治取代武功,用笔墨代替刀枪。但他没想到,自己的改革太急太猛,没来得及消化矛盾。他一死,那些被压制的鲜卑旧势力卷土重来,北魏很快陷入内乱,最终分裂成东魏和西魏。有人说他是亡国之君,可谁又能否认,正是他的改革,让鲜卑族融入了中华民族,为后来的隋唐大一统埋下了伏笔?

后世对拓跋宏的评价,吵了一千多年。

司马光在《资治通鉴》里夸他:好贤乐善,仁孝聪敏,美须髯,善谈吐。简直是完美男神。但也有人骂他:数典忘祖,把鲜卑人的根都断了。其实这事儿不难理解,就像现在有人疯狂追捧外国文化,有人坚守传统,拓跋宏不过是站在了全盘汉化的极端。

但平心而论,他的改革是有远见的。当时的中原文化,在制度、科技、文化上确实比鲜卑的草原文化先进。拓跋宏就像一个敏锐的战略投资者,果断抛售落后的鲜卑股,重仓汉文化概念股。虽然短期内阵痛不断,但从长远看,加速了民族融合。现在咱们说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,拓跋宏当年的折腾,也算是添了一把火。

他的一生,就像一场盛大的汉服秀,自己是主角,带着整个鲜卑民族上台。秀场很精彩,代价很沉重,但终究在历史的t台上,留下了惊艳的一瞥。

参考《魏书·高祖纪》《资治通鉴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