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魏书》里这段写得特精彩:帝以轻骑袭之,尽俘其众。宝等单骑遁走。简单说就是:北魏骑兵像天降神兵,后燕军队根本没反应过来,八万大军瞬间崩溃,慕容宝只带了几个亲信逃跑。拓跋珪怎么处理俘虏?更狠——尽坑之,死者四五万人。
参合陂这一战,彻底改变了北方的格局。后燕元气大伤,北魏则一跃成为强国。但这事儿也成了拓跋珪的黑历史,后来他被儿子刺杀,有人就说这是坑杀降卒的报应。
公元398年,拓跋珪做了个影响深远的决定——把都城从盛乐(今内蒙古和林格尔)迁到平城(今山西大同),还正式称帝,改元。这一步,标志着北魏从一个游牧部落联盟,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中原王朝。
为了站稳脚跟,拓跋珪搞了一系列改革:
- 仿照中原王朝建立官制,设置尚书省、门下省等机构,让鲜卑贵族学着当公务员;
- 把被征服的部落迁到平城附近,让他们放弃游牧,改成种地;
- 重用汉族士大夫,像崔宏、邓渊这些人,都成了他的得力助手;
《魏书》说他初建台省,置百官,封拜公侯、将军、刺史、太守,这些操作看着简单,实则难度极大。要知道,鲜卑贵族习惯了逐水草而居,让他们天天坐在办公室里看公文,跟要了命似的。但拓跋珪手段硬,谁敢不服就收拾谁,硬是把这事儿给推行下去了。
他还特别重视文化建设,下令搜集儒家经典,设立太学,让鲜卑子弟学习汉族文化。有一次,他问博士李先:天下什么东西最好,可以增长智慧?李先说:书籍。拓跋珪立马下令:那就把天下的书都找来!——这觉悟,比后来某些焚书坑儒的皇帝强多了。
可惜,这位开国皇帝的晚年,却成了一部高开低走的悲剧。大概是权力太大没人管,又或许是早年的经历留下了心理阴影,拓跋珪晚年变得越来越多疑、暴躁,甚至有点精神失常。
他开始杀功臣,当年跟着他打天下的老将,像司空庾岳、北部大人贺狄干,说杀就杀,理由都懒得找。《魏书》记载帝末年多猜忌,忍于杀戮,大臣们每天上朝都提心吊胆,不知道哪句话说错就脑袋搬家。
更奇怪的是,他迷上了——就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五石散。这玩意儿吃了会让人精神亢奋,但副作用极大,长期服用会导致性格暴躁、神志不清。拓跋珪吃了之后,经常几天几夜不睡觉,对着空气说话,还说自己能看见鬼神。
他对身边的人更是疑神疑鬼。有一次,他看到贺夫人(太子拓跋绍的妈)有点不顺眼,就把她关起来,说要第二天杀了她。贺夫人赶紧派人给儿子拓跋绍送信,拓跋绍当时才十六岁,是个被宠坏的愣头青,一听老妈要被杀,连夜带着人翻墙进宫。
《魏书》里这段写得惊心动魄:绍乃夜与帐下及宦者数人,逾宫犯禁。帝惊起,求弓刀不及,遂遇弑。就这样,这位五十四岁的开国皇帝,死在了自己儿子手里,结束了他传奇又悲剧的一生。
拓跋珪的一生,就像北方草原的天气,既有晴空万里的辉煌,也有暴风骤雨的残酷。他十六岁复国,四十多年里统一北方大部,建立北魏,为后来孝文帝改革和北魏统一北方打下基础,也算得上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。
参考《魏书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