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上皇帝的萧昭文,日子过得还不如当王爷的时候。萧鸾给他安排了一套豪华套餐:宫里的侍卫全换成萧鸾的人,朝廷大臣全是萧鸾的亲信,连他的饮食起居,都得萧鸾点头才行。
《南齐书》里记载了一件特憋屈的事:有一天萧昭文想吃蒸鱼,就让太监去御膳房传令。结果御膳房总管哆哆嗦嗦地说:宣城王(萧鸾当时的封号)没说可以给,小的不敢办。堂堂皇帝,连块鱼都吃不上,这在历史上也是没谁了。
萧昭文每天上早朝,就跟小学生被老师盯着背书似的,大气不敢喘。萧鸾说东,他不敢说西;萧鸾让他批奏折,他拿起笔就写,连内容都不敢多看。有一次,萧鸾故意问他:陛下觉得这奏折写得怎么样?萧昭文脸都白了,结结巴巴地说:叔公觉得好,就是好。满朝大臣憋着想笑,又不敢笑,那场面尴尬得能抠出三室一厅。
这时候的萧昭文,其实心里跟明镜似的。他知道自己就是个摆设,二叔迟早要取而代之。有一次,他私下跟贴身太监说:我宁愿回王府当新安王,哪怕当个老百姓也行啊。可这话传到萧鸾耳朵里,换来的只是更严密的监视。
萧鸾这边呢,也没闲着。他一边让萧昭文当吉祥物,一边忙着清理门户。那些不服从自己的宗室亲王,今天一个谋反罪,明天一个通敌罪,杀得血流成河。《南齐书·海陵王纪》里写这段,用了诛赏诸事,一由宣城王七个字,看似平淡,背后却是累累白骨。
当了两个多月皇帝的萧昭文,终于迎来了大结局。公元494年十月,萧鸾觉得火候差不多了,该自己上场了。他先让皇太后,说萧昭文体弱多病,不适合当皇帝,然后逼着萧昭文写下退位诏书。
据史书记载,萧昭文写退位诏书的时候,手一直在抖,笔都握不住。旁边的太监催他快点,他抬头问:写完这个,我还能活吗?太监面无表情地说:宣城王说了,保您一生富贵。萧昭文苦笑一声,接着往下写。他心里清楚,这种承诺,就跟菜市场小贩说不甜不要钱一样,听听就行。
退位后的萧昭文,被封为海陵王,搬到了以前的王府居住。萧鸾给他派了 guards(说是护卫,其实就是看守),还了一堆东西。可仅仅过了一个月,公元494年十一月,萧鸾就派人送来了一杯毒酒。
《南齐书》记载:延兴元年十一月,称王有疾,数遣御师占视,乃殒。疾来得真巧,刚退位就生病,一病就死,谁都知道是怎么回事。萧昭文死的时候才十五岁,从登基到驾崩,总共七十五天。他到死都没明白,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,非要落得这个下场。
萧昭文死后,萧鸾如愿当上了皇帝,就是南齐明帝。他追谥萧昭文为,一个字,道尽了这位少年天子的无奈——他恭顺了一辈子,最后还是没能保住性命。
他短暂的一生,就像一片落叶,在历史的狂风里打了个转,然后就消失了。可正是这些不起眼的落叶,拼凑出了那个波澜壮阔又荒诞不经的南北朝。
或许,这就是历史的魅力——它不仅记录了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,也记下了那些小人物的无奈与悲哀。而我们读历史,不就是为了在这些故事里,找到一点关于人性、关于命运的答案吗?
参考《南齐书》《资治通鉴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