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> 第51章 宋文帝刘义隆:元嘉之治,因立嗣问题被亲儿子杀害

第51章 宋文帝刘义隆:元嘉之治,因立嗣问题被亲儿子杀害(1 / 2)

寄奴提剑定东南,家业传儿未肯惭。

三次挥师征北魏,一生求治效贞观。

仓中粟米堆成阜,殿上刑书简似函。

最叹宫墙藏鬼蜮,白虹贯日血沾衫。

元嘉元年(424年),建康城的宫墙还沾着前两年兵变的血污,十七岁的刘义隆正骑着马从江陵往首都赶。路上风吹得他锦袍翻飞,心里却在打鼓——这皇位来得太突然,就像街头小贩突然被喊去当宰相,除了懵,还是懵。

他爹是刘裕,南朝宋的开国皇帝,江湖人称“寄奴”,从卖草鞋的做到天子,一辈子砍人比砍瓜还勤。可惜刘裕是个“创业狂”,守业的活儿没教明白。大儿子刘义符登基后,天天在宫里开派对,把老爹留下的开国功臣当空气。四位顾命大臣——徐羡之、傅亮、谢晦、檀道济,看着新皇帝在龙椅上玩杂耍,终于忍无可忍:“这娃子没法带,换一个!”

于是刘义符被废为营阳王,没多久就“意外”去世。二儿子刘义真更惨,因为跟大臣吵架,直接被按了个“谋反”的罪名赐死。排行老三的刘义隆,本来在江陵当荆州刺史,每天喝喝茶、看看长江,突然就被天上掉的皇位砸中了。

《宋书·文帝纪》说他“幼而颖悟,姿颜美丽”,通俗点讲就是:这小伙子不仅聪明,长得还帅。但帅不能当饭吃,面对杀了俩哥哥的权臣,他得装孙子。进建康城那天,徐羡之等人跪在路边迎接,刘义隆赶紧下马还礼,笑容比三月桃花还甜:“全靠诸位叔叔伯伯费心,小侄感激不尽。”心里却在默念:“你们给我等着。”

刘义隆登基后,头三年没干别的,光忙着“扮猪吃老虎”。徐羡之让他给大臣封官,他就大手一挥:“叔叔说的是!”谢晦想继续掌兵权,他笑眯眯地批准:“将军劳苦功高,理应如此。”暗地里却在培植自己的势力,把心腹王华、王昙首等人安插在关键岗位,还偷偷联络了檀道济——这位是刘裕手下的猛将,当年参与废帝是被裹挟的,心里一直打鼓。

元嘉三年(426年),刘义隆觉得翅膀硬了,某天上朝突然变脸,拍着桌子骂徐羡之:“你们杀我二哥,安的什么心?”话音刚落,埋伏的武士就冲了出来。徐羡之吓得魂飞魄散,跑到城外树林里上吊了;傅亮被当场拿下,砍了脑袋;谢晦在荆州起兵反抗,结果被檀道济带兵摁死。一场权力清洗,干净利落,十七岁的少年天子,手腕比他爹还狠。

收拾完权臣,刘义隆开始搞建设。他跟别的皇帝不一样,不好美女不好打猎,就喜欢看粮仓报表。《宋书》夸他“勤于为政,孜孜无怠”,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批阅奏折,午饭都在朝堂上对付。他规定地方官必须种桑树、修水利,谁家地里粮食增产,还能拿奖金;要是让老百姓饿肚子,直接撸官。

有个叫孔灵符的官员,上奏说会稽郡有大片荒地,建议移民开垦。刘义隆看完当场拍板:“就这么办!给移民发种子、分土地,免三年赋税。”没过几年,江南地区“氓庶繁息,余粮栖亩”,仓库里的粮食多得堆不下,连路上的乞丐都能讨到白米饭。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“元嘉之治”,后人说这时候“家给人足,即事虽难,转死沟渠,于时可免”,意思是:日子不算顶好,但至少饿不死人了。

他还特别重视教育,下令各州建学校,连偏远的交州(今越南北部)都办起了官学。有次视察太学,看到学生们背书流利,高兴得当场赏赐每人一套新衣服,还跟博士们讨论《论语》到半夜。大臣劝他:“陛下龙体要紧,别太累了。”他摆摆手:“我爹打天下靠刀,我守天下得靠书。”

刘义隆这辈子,除了搞经济,就惦记着一件事:收复中原。他爹刘裕当年差点把北魏摁在地上摩擦,可惜没打完就去世了。刘义隆每次看地图,指着黄河流域就叹气:“那是咱家的地盘啊!”

元嘉七年(430年),他觉得时机到了: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正在跟柔然打架,中原空虚。于是派大将到彦之率十万大军北伐,临走前千叮万嘱:“稳着点,先把河南失地收回来就行。”到彦之刚开始挺顺,没费多大劲就占了洛阳、滑台,赶紧派人回建康报喜。刘义隆乐得大宴群臣,还写诗纪念:“出车戒东路,弭节憩燕垂。”(出兵东征要谨慎,到了北方别浪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