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8章:暴雨致灾急救援,水陆机器人显神威
南方的梅雨季节来得又猛又急,连续三天的暴雨让海城周边的几个乡镇成了泽国。吴昊在公司监控大屏上看着实时传回的灾情画面——浑浊的洪水漫过屋顶,救援船在狭窄的街道里艰难穿行,不少老人孩子困在楼上,隔着雨幕挥着求救的布条。
“天蛾,分析当前救援难点。”吴昊的声音带着急意。
【天蛾响应:检测到三大核心问题——1. 街道狭窄,大型救援设备无法进入;2. 水流湍急,人工救援风险极高;3. 夜间视线受阻,被困者定位困难。建议启用10台水陆两用救援机器人,搭载红外热成像与声呐探测模块。】
“立刻调派!”吴昊当机立断,转头对邵易阳说,“你带技术组跟军方救援队对接,确保机器人的实时数据能同步到指挥中心。”
一小时后,装载着机器人的车队冒雨抵达灾区。这些银灰色的“救援者”体型不大,长约1.2米,既能在水面漂浮,也能在泥泞路面爬行,头部的红外摄像头在暴雨中依然清晰——这是吴昊团队为应对极端天气特意强化的功能。
“放!”随着指挥官一声令下,机器人被放入洪水中,像一群灵活的鱼,顶着浪头朝被困点游去。吴昊在指挥中心的屏幕上看到,编号“07”的机器人在一栋二层小楼前停下,机械臂灵活地伸出,精准勾住窗沿,然后升起一个小型救生舱。楼里的老人抱着孩子坐进去,机器人平稳地将他们送到岸边的冲锋舟上。
“太神了!这玩意儿能自己找路!”旁边的救援队员看得直咋舌。
邵易阳笑着解释:“它搭载了天蛾优化的路径规划算法,能自动避开电线杆、杂物堆,比人眼判断还准。”
到了夜里,机器人的优势更明显。红外镜头穿透雨雾,轻易锁定了屋顶上蜷缩的人影。陈潇潇带着团队临时开发的“群体调度系统”也派上了用场——10台机器人不再各自为战,而是按“优先级”协同作业:先救老人孩子,再转移伤员,最后运送物资。效率比单机救援提升了近一倍。
第二天清晨,雨势渐歇。当最后一台机器人将一位瘫痪在床的老奶奶安全送到安置点时,吴昊终于松了口气。屏幕上显示,这10台机器人累计救出327人,运送物资1.5吨,零故障运行18小时。
被救的小女孩捧着一块没被水泡坏的巧克力,塞到机器人的“手心”里,奶声奶气地说:“谢谢你,铁哥哥。”
吴昊看着这一幕,突然想起重生前送外卖时,也曾在暴雨里见过类似的灾情,那时的他只能眼睁睁看着救援船陷在洪水里,什么也做不了。而现在,他亲手造出的机器,正替他完成当年的遗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