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灵异恐怖 > 缅北之价 > 第113章 最后的安静

第113章 最后的安静(1 / 2)

“珍惜你最后的‘安静’时间吧。”

“屠夫”的话语如同冰冷的判词,在铁门合拢后,依旧在李琟的脑海中回响,每一个字都带着铁锈和血腥的气味。这不是警告,这是预告。预告着一段相对“自由”的观察期即将结束,取而代之的将是更直接、更不可测的暴力介入。

最后的安静。

李琟蜷缩在角落,像一枚被投入深水区的石子,外表沉寂,内在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。他不再去试图捕捉墙内的震动,不再仰望上方的缺口,也不再刻意倾听地下的水流。所有的外部信号,在“屠夫”回归并发出明确警告后,都变得不可信任,或者说,不再具有即时行动的价值。

他需要利用这段“最后的安静”,做最重要的事情——重新校准。

校准他对这座工厂,对“屠夫”,对自身处境的认知。

“屠夫”展示的保险箱,那些监控截图和冰冷评语,已经将残酷的真相剖开:他身处一个精心设计的实验室,他的痛苦和反抗都是数据。而“屠夫”,是那个冷静甚至带着欣赏的记录者和催化剂。

那么,他之前的所有行动——接收硬币,刻画符号,探测天花板,触发地下圆片——在“屠夫”眼中,意味着什么?

是“不屈服”的表现,提升了“评估价值”?

是“有趣”的尝试,维持了“游戏”的进行?

还是……某些行动,确实触及了“屠夫”也未能完全掌控的领域,从而引来了那句“换个玩法”的升级?

他必须想明白。

他将意识沉入记忆的档案馆,调取每一个细节。

“屠夫”对他偷钥匙、窥探保险箱的行为,是默许甚至期待的。

对他与阿芳的无声盟约,是看在眼里,并最终以摧毁阿芳作为“实验”的一部分。

对他接收外来物资(硬币、纸片、根茎),似乎了如指掌,但并未立即阻止。

对他探测天花板和触发地下系统,反应则明显不同——先是警告(“上面的风景好看吗”),回归后更是直接收缴工具,并宣告“换个玩法”。

区别在哪里?

李琟的思维像一把冰冷的手术刀,解剖着这些差异。

钥匙和保险箱,是“屠夫”主动设置的诱惑,是实验的一部分。

与阿芳的联络,是囚徒间自发行为,属于可观察的“社会性实验”范畴。

接收外来物资,可能也在监控之下,属于“外部干预对实验体影响”的观察项。

而探测天花板和触发地下系统……这两者,似乎触碰到了这座工厂物理结构本身的秘密。

“屠夫”的警告和后续反应,表明这两者可能超出了他设定的“游戏”范围,触及了更深层的东西。那个隐藏的上下联动系统,或许并非“屠夫”所建造,或者,其存在和启动,会带来“屠夫”也无法完全控制的后果。

所以,“换个玩法”,意味着“屠夫”将不再满足于观察他自发的反抗,而是要主动施加压力,迫使他在这套隐藏系统与更直接的生存威胁之间做出选择,或者,干脆彻底剥夺他接触该系统的任何可能。

想通了这一点,李琟感到一种冰冷的清醒。

他之前的行动,像是一个在迷宫中摸索的人,偶然触碰到了一面看似普通的墙壁,却发现后面隐藏着未知的通道。而现在,迷宫的主人注意到了这一点,准备要么封死通道,要么在通道口设置更危险的陷阱。

在“最后的安静”里,他需要决定,当“屠夫”的新玩法降临时,他该如何应对。

是继续尝试连接那个隐藏系统,哪怕风险剧增?

还是暂时蛰伏,忍受更残酷的折磨,等待另一个时机?

或者……有没有第三条路?

他的目光,再次落回自己的内心。落在那簇幽蓝的、冰封的火种上。

这火种,是他的核心。是“屠夫”无法直接观测、无法完全量化的部分——他自由的意志。

“屠夫”可以折磨他的肉体,监控他的行为,评估他的反应,但无法真正掌控他内心如何解读痛苦,如何定义希望,如何选择面对毁灭的姿态。

那么,他的“玩法”,也应该建立在这个核心之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