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灵异恐怖 > 缅北之价 > 第五十五章 无菌牢笼

第五十五章 无菌牢笼(1 / 2)

“编织者”的存在及其主动阻碍“基盘修复”的行为,让案件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转变。对手从一个隐藏的威胁,变成了一个 actively shapg the environnt to suit its purposes 的主动攻击者。东南沿海的那座城市,以及身处其中的苏晓,仿佛被隔离进了一个精心准备的“无菌牢笼”。

专案组的策略必须更加精细和隐蔽。直接抓捕“工作室”成员很可能只会抓到一些被洗脑的边缘棋子,反而会惊动深藏不露的“编织者”。

陆时决定双管齐下:

一、 深度潜伏。增派经验丰富的卧底,设法接近“工作室”更核心的圈子,目标是获取关于“编织者”身份、联络方式或下一步计划的直接情报。同时,对所有已知的“新调律者”线上社群进行更深入的渗透和数据挖掘。

二、 逆向工程。集中技术力量,全力分析那股阻碍“修复”力量的人为干扰场。既然“编织者”能制造它,理论上就应该能找到其运作原理、能量源甚至控制节点。如果能找到方法削弱或中和这个干扰场,或许就能让“自然修复”力量重新流入该区域,打破这个“无菌牢笼”,甚至可能迫使“编织者”暴露。

三、 苏晓的“诱饵”定位。在确保苏晓绝对安全(至少是物理安全)的前提下,是否可以极其谨慎地、有限度地利用她作为“催化剂”或“接口”的特性,设下陷阱,引诱“编织者”或其手下采取行动,从而露出破绽?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计划,陆时将其列为最后手段。

工作重点再次转移到技术攻坚上。分析那股人为干扰场如同在解一道没有已知公式的数学难题。它的能量特征极其微弱,几乎与环境背景融为一体,但其“粘稠”、阻碍的特性又非常独特。

“鹰眼”和理论团队日夜不休,尝试了各种模型。他们发现,这种干扰场并非简单的能量屏障,更像是一种对“基盘”本身信息流的“定向污染”或“规则扭曲”。它在该区域创造了一个微小的、局部的“规则异常区”,使得代表“生机”与“修复”的自然信息流在此处被错误解读、无效化甚至被排斥。

“就像在河流中投入了一种特殊的染料,”“鹰眼”用了一个比喻,“这种染料本身不改变水流,但它让水中的某些‘营养物质’(修复信息)变得无法被河床(基盘)吸收。”

“能找到这种‘染料’的源头吗?”陆时问。

“很难。它似乎是弥散性的,遍布整个目标区域。但……理论上应该存在一个或多个‘发射源’或者‘锚点’,来维持这种弥散场的稳定和强度。”

寻找“锚点”成为了关键。技术团队开始对目标城市进行前所未有的、地毯式的超精细环境扫描,寻找任何能量或信息流的异常汇聚点或辐射源。

就在技术攻坚紧张进行时,卧底小组传来了一个令人振奋又不安的消息。

一名成功打入“工作室”核心圈的卧底报告,他受邀参加了一次更高级别的、只有少数几人参与的“内部研讨会”。在会上,一名被称为“导师”的核心成员(并非“编织者”本人)透露,他们正在筹备一个名为“晨曦计划”的项目。该项目旨在“筛选并邀请一批具备高度秩序潜质的优秀个体,共同构建新世界的雏形”。

而“晨曦计划”的启动,需要一个关键的“环境保障”——即目标区域必须达到足够的“信息纯净度”和“规则稳定性”。这名“导师”隐晦地提到,他们的一位“伟大的编织者”正在为此努力,并且“关键的共鸣器已经就位,只待最后的校准”。

“共鸣器”?卧底无法获取更多细节,但他记住了这个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