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灵异恐怖 > 缅北之价 > 第54章 编织者之影

第54章 编织者之影(1 / 2)

科研船在风浪中颠簸返航,船舱内气氛凝重。那个光怪陆离的“镜像都市”和其中格格不入的“有序之域”,如同一个来自未来的恐怖预告片,在每个人心头投下沉重的阴影。

“他们不再追求瞬间的全球‘降格’,”“鹰眼”一边整理数据一边分析,语气带着深深的忧虑,“而是转向了更狡猾、更具渗透性的‘定点改造’。选择一个具体的城市,吸收特定的人才,利用先进的技术,逐步将那里改造成他们理想中的‘秩序样板’。如果成功,其示范效应和扩散能力将远超一座孤立的‘灰塔’。”

陆时沉默地看着舷窗外翻涌的墨蓝色海水。对手的进化速度令人心惊。从古老的仪式符号,到尖端的生物神经科技,再到如今这种能够投射“现实蓝图”的维度技术,“降格派”仿佛一个不断学习、不断适应的活体组织。

“苏晓是关键。”陆时缓缓开口,“我感觉到,她体内的东西,与那个‘镜像都市’,与这股新的‘降格’浪潮,存在着共鸣。她不是被动受害者,她可能是一个……‘催化剂’,或者一个‘接口’。”

回到市局,陆时立刻召集了核心团队,重新部署任务。

一、 提升苏晓监控等级。在不惊动她的前提下,利用所有可用的、非侵入式手段,对她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生理、心理及环境互动监测,寻找任何可能与“降格”活动产生关联的细微迹象。同时,秘密采集她周围环境的“基盘”波动数据,分析其与东南沿海城市“有序之域”投影的潜在联系。

二、 深度介入东南沿海城市失踪案。不再局限于协查,而是由专案组直接主导,调动所有资源,以那个城市为中心,编织一张更密集的侦查网。重点排查与“新调律者”思潮相关的团体、个人,以及任何可能存在的、进行非法维度或意识技术研究的秘密机构。

三、 尝试与“修复”力量建立联系。既然“守望者”态度暧昧,那么能否通过监测“基盘”的“自然愈合”过程,反向推导出那股力量的运作规律,甚至尝试进行微弱的、引导性的互动?这需要“鹰眼”和理论专家团队的全力投入。

四、 国际情报共享与合作。将“镜像都市”的发现及相关分析,通过绝密渠道分享给少数可信赖的国际伙伴,共同监控全球范围内可能出现的类似“有序之域”投影或异常技术活动。

任务下达,庞大的机器再次高速运转起来。

对苏晓的监控很快有了一个微妙但重要的发现。数据分析显示,苏晓在日常生活中,会无意识地避开城市中几个特定的地点。这些地点看似普通——一个街心公园的角落、一座老式公寓楼的入口、一段地铁隧道的特定区间……但环境监测表明,这些地方的“基盘刻痕”残留相对较重,或者说,是那种“自然修复”力量暂时难以完全覆盖的区域。

苏晓并非有意识地回避,而是一种近乎本能的、生理层面的不适感让她远离那些地方。仿佛她体内那段休眠的序列,在排斥这些尚未完全愈合的“伤痕”。

与此同时,在东南沿海城市,调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。一名卧底警员成功渗透进了一个表面是“高端冥想与潜能开发工作室”,实则暗中宣扬“新调律者”理念的小圈子。这个工作室的成员不多,但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,他们定期聚会,讨论“系统优化”、“意识提升”,并使用一种据称能“净化思维、提升专注度”的脑波调控设备。

技术部门对卧底偷偷带出的设备残片进行了分析,发现其核心技术原理,与韩东明实验室使用的神经调控技术存在明显的继承和发展关系,但更加精巧和安全,副作用更小。显然,“降格派”的技术也在迭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