驻地的学校建成后,不仅接收家属院的孩子,附近生产大队的学龄儿童,也可以来上学。
只需要交学费即可。
能够让更多的失学儿童有上学的机会。
在林晓晴的建议下,学校还成立了奖学金,品学兼优以及家庭困难,但是学习比较好的学生都能得到物质或现金奖励。
钱由林晓晴和秦谨行两人出,如果有其他人想要献爱心,也可以。
林晓晴还想出了一个鼓励大家捐款的办法,那就是在学校的里弄一个爱心碑,将每年捐款人的名字刻在碑上。
秦谨行听完直夸她聪明,花个几块钱就能有个好名声,对那些不太缺钱的人,吸引力太大了。
十二月,天寒地冻,大家都窝在家里猫冬。
新家属院的墙壁比旧家属院更厚,还安装了火墙,特别保暖。
林晓晴除了会去实验室化工作外,其余时间都在家里窝着,看周老送给她的书。
遇到不理解的地方,先问韩文康和陈媛,他们两人解答不了,再写信寄去京市问周老。
韩文康和陈媛适应不了这里的寒冷,但是喜欢上了火炕和暖房。
觉得比在京市还暖和。
两人跟着朱月和王勇种起了暖房蔬菜,每天忙活的不亦乐乎。
对于粮食和柴火充足的人家来说,冬季是幸福的猫冬,对于缺衣少食的人家来说,就是受罪。
这几天,荒山大队喧嚣起来,政府给受灾地区拨的救济粮到了,跟秦谨行想的一样,县里的储备粮不够,每户人家领到的粮食很有限。
荒山大队的人还好,做工和挖红薯,都赚了些口粮,加上救济粮,能顶到来年开春。
其余地方就没这么好运了,发的救济粮根本不够吃。
秦谨行让团里核算了一下今年的收支,决定捐出一部分莜麦和红薯,用于赈灾。
他的慷慨,让县革委主任李建军解了燃眉之急,郑重的给驻地发来了感谢函。
约定明年带农业部的人来学习他们的种植技术,将莜麦和红薯全县推广。
林晓晴在暖房培育另一种杂粮作物——糜子。这是她在从京市回来的路上,看到西北一些地方在种,糜子抗旱、抗盐碱、耐贫瘠,是西北常见的作物之一。
如果利用空间改良后,提高产量,比莜麦的产量高。
单一种植某种作物是比较危险的,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。
此外,林晓晴打算明年在驻地种一部分胡麻,这样驻地的食用油也能解决了。
她买过当地的胡麻油炒菜,味道还不错。
暖房是林晓晴利用空间的遮掩,她一旦进暖房工作,秦谨行就知道她要利用自己的能力了。
她跟秦谨行商量过了,发种子的时候,就对外宣称是实验室改良品种。
元旦前,林晓山来了封信,说自己当了班长,还出了次小任务,得到了上级的肯定。
依他的性子,能开心说出来,完成的肯定不是一个小任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