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灵异恐怖 > 女配?不,绿萍才是女主 > 第270章 以林浩为鉴,重塑新人职场价值观培养之路

第270章 以林浩为鉴,重塑新人职场价值观培养之路(1 / 2)

指尖划过集团年度就业贡献报告上 “186 名应届大学生、89% 新员工留存率” 的字样时,我正对着窗外的梧桐树出神 —— 这组数据背后,是 186 个年轻人的职业起点,也是汪氏集团作为本土企业的社会责任。

就在这时,助理轻叩门,低声说 “林浩被辞退” 的消息时,那组亮眼数据瞬间像蒙了层灰,林浩这个 “特例”,更像根细刺扎在心上,让我猛然意识到:数据光鲜的背后,藏着我们对新人培养的疏漏。

我立刻让秘书通知人力资源总监赵磊、各部门主管,下午两点召开专项会议。合上报告前,我在空白处写下 “职业认知偏差” 五个字,笔尖顿了顿 —— 我们总想着给年轻人提供岗位、搭建平台,却忘了帮他们校准 “职场价值观” 的罗盘,这才让 “整顿职场” 的口号,变成了个别年轻人任性妄为的挡箭牌。

下午两点,会议室里的空调风带着几分严肃。我将林浩的工作评估报告投影在大屏幕上,红色标注的 “多次拒绝工作安排、对同事冷嘲热讽、以‘整顿职场’为借口逃避责任” 格外刺眼。我手指轻轻点在屏幕上,语气沉下来:“各位,我们每年投入近百万做‘新员工成长计划’,从行业大咖讲座到一对一导师带教,目的是让年轻人少走弯路。可现在呢?林浩把‘任性’当‘个性’,把‘懒惰’当‘反抗’,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 —— 是我们的培养体系,漏了‘职业素养’这堂关键课。”

赵磊立刻起身,语气带着歉意:“汪董,之前入职培训确实侧重业务,比如产品研发流程、客户对接规范这些硬知识,职业素养只安排了两小时职场礼仪课,没想到会出这么大纰漏。” 我摇摇头,目光转向张姐 —— 林浩所在部门的主管,她脸上的疲惫藏不住,我轻声问:“张姐,你和林浩沟通过多少次?他对‘整顿职场’到底是怎么理解的?”

张姐叹了口气,声音带着无奈:“汪董,前后谈了四次。我每次都跟他说,‘整顿职场’是靠专业解决问题,比如发现流程漏洞就提优化方案,遇到不合理要求就理性沟通,不是耍脾气、撂挑子。可他总说‘现在 00 后都这么干’,还翻出网上那些‘拒绝加班就赢了’的文章跟我抬杠。上次让他改数据错误,他居然说‘你们老员工怕被新人超越,故意刁难我’—— 我当时真的又气又无奈。”

我拿起笔,在笔记本上重重写下 “认知偏差”,笔尖划破纸页:“这就是核心!网络上的片面言论把‘拒绝不合理加班’扭曲成‘拒绝所有加班’,把‘反对职场 pUA’变成‘否定所有前辈建议’。我们必须拉年轻人一把,让他们明白:职场不是喊口号的地方,实力才是立足的根本。”

“汪董,我觉得还有‘沟通错位’的问题。” 市场部李主管突然开口,他手里攥着个笔记本,语气诚恳,“我们这代人习惯‘先做事、再提意见’,可现在的年轻人,更想‘先表达想法、再动手’。就像林浩,刚入职就想碰核心项目,其实是想证明自己,只是用错了方式 —— 他不知道,连基础数据都摸不透,怎么能做好核心工作?”

我眼前一亮,示意他继续。李主管翻开笔记本,指着一页记录说:“我们部门去年来了个新人叫小吴,刚入职就说‘客户调研流程太繁琐’,当时大家都觉得他‘眼高手低’。可他没抱怨,而是跟着老员工跑了两周市场,收集了 200 多份客户反馈,做了份优化方案,还找财务部门核对成本,最后真把调研时间缩短了 30%,效率提了 15%。这说明年轻人不是没想法,是我们没教他们‘怎么把想法落地’。”

“说得太对了!” 我放下笔,站起身走到会议室中央,语气愈发坚定,“林浩的愚蠢,在于他只有‘抱怨’,没有‘解决方案’;他的坏,在于把自己的懒惰包装成‘反抗’,还撺掇其他新人‘别听老员工的’。我们要做两件事:一是搭‘合理诉求通道’,让有想法的年轻人有地方发声;二是划清‘合理诉求’和‘无理取闹’的线,不能让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。”

赵磊立刻掏出笔记录,抬头问:“汪董,您是想调整入职培训?比如加个‘职场价值观’模块?” 我摇摇头:“不止。要建‘导师 + 轮岗’双轨制 —— 每个新人配两个导师,一个教业务,一个教‘职场规矩’,比如怎么跟同事协作、怎么提建设性意见;前三个月让他们去销售、研发、客服轮岗,亲眼看看老员工怎么解决客户投诉、怎么赶项目进度,让他们知道‘职场清流’不是靠嘴说,是靠实干干出来的。”

“汪董,我有个顾虑。” 销售部王主管举手,他眉头皱着,“要是新人轮岗时还像林浩那样,拒绝干活、挑三拣四,怎么办?总不能一直迁就吧?” 我笑了笑 —— 这个问题我早想过,从抽屉里拿出一份草拟的表格:“这是‘新人行为准则评分表’,分‘工作态度’‘团队合作’‘责任担当’三个维度,每个维度 20 分,每周由业务导师和轮岗部门主管一起打分。连续两周低于 60 分,就暂停轮岗,去‘职业素养强化班’—— 请心理咨询师和资深高管讲课,教他们怎么调整心态、怎么跟团队配合;要是强化班后还没改善,就按公司规定办,不能让少数人影响整个团队。”

张姐突然眼睛一亮,连忙说:“汪董,我还有个建议!我们部门去年入职的小陈,刚来时也觉得‘老员工做事太死板’,但他没抱怨,花了半个月研究客户数据,提出‘按客户消费能力分类管理’的方案,现在他负责的客户复购率提升了 20%,成了部门骨干。不如让这样的年轻人去给新人分享,比我们老员工讲大道理管用多了 —— 年轻人跟年轻人,更容易聊到一块儿去。”

我立刻拍板:“这个主意好!赵磊,下次新员工培训,就请小陈和市场部的小吴来做分享,主题叫‘如何做真正的职场建设者’。另外,把林浩的案例改编成情景剧,隐去姓名,让新人看完讨论‘如果是我,我会怎么处理数据错误?怎么跟主管提意见?’—— 让他们自己想明白,比我们教一百遍都有用。”

赵磊点点头,又补充道:“汪董,我们还可以跟本地高校合作,在应届生实习时就开‘职业素养课’,教他们怎么写周报、怎么跟同事沟通,提前帮他们适应职场。” 我满意地看着他 —— 这正是我想的 “源头治理”:“没错,要把‘职业素养培养’前置,从实习阶段就帮他们校准认知。我们不仅要解决‘就业’问题,还要帮年轻人‘高质量就业’—— 这才是汪氏集团该有的担当。”

会议快结束时,我拿起修改后的培训方案,逐字逐句确认:“入职培训‘职场价值观’模块,课时从 2 小时延到 8 小时;双导师必须通过‘职业素养培训师’认证,不合格的不能带新人;新人每周要交‘工作反思报告’,重点写‘从老员工身上学到什么’‘有什么改进建议’;每月的新人座谈会,我亲自参加 —— 我要听听他们真实的想法,不能让中间环节出偏差。”

我放下方案,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个人 —— 他们都是汪氏集团的骨干,也是年轻人的 “引路人”。我语气郑重:“各位,培养新人就像种树苗,浇水施肥(专业能力)很重要,修枝剪叶(职业素养)更不能少。林浩这个案例是个警示,也是个机会 —— 让我们及时调整方向,别让更多年轻人走弯路。三个月后,我希望听到的反馈是‘这些新人有想法、有能力、更有担当’,而不是‘他们爱抱怨、不干活、自以为是’。”

散会时,张姐走到我身边,脸上终于有了笑容:“汪董,有您这个方案,我们以后心里就有底了。之前总怕管严了被说‘打压年轻人’,管松了又怕出问题,现在有了标准和流程,就知道该怎么引导了。” 我拍拍她的肩膀,语气温和却坚定:“张姐,我们不是‘打压’,是‘引导’。真正的‘整顿职场’,是让职场更公平、更高效,不是让职场变成‘任性者的乐园’。要让年轻人明白:职场不相信‘口号’,只相信‘你能做成什么事’。”

一周后的新人座谈会上,我特意坐在实习生中间。刚入职一个月的小周攥着笔记本,犹豫了半天,终于小声提问:“汪董,我之前在网上看,有人说‘不加班就是整顿职场’,可上周跟着导师加班整理客户资料,虽然累,但学会了怎么分析客户需求。我现在有点迷茫 —— 怎么平衡‘拒绝无效加班’和‘主动承担责任’啊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