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7章 进入七十年代(1 / 2)

他抱起女儿,感受着那软糯的温度,心中的波澜稍稍平复。

无论外界如何风雨飘摇,这里是他必须守护的港湾。

夜深人静,他再次将意念沉入灵泉空间。

井水氤氲,菜蔬青翠,角落里,那些抢救回来的古籍字画静静地散发着岁月的幽光。

他清点着里面的物资储备,粮食、药品、金条……以及这些无法用价值衡量的“遗珍”。

他知道,自己就像这空间一样,在这个时代,隐藏着一个巨大的、不容于世的秘密。

他行走在钢丝上,维系着工厂,帮助着他人,收藏着历史,守护着家庭。

每一步都如履薄冰。

孙委员的试探,山梁上那未解的窥视,李怀德深不可测的心思,岳父母依旧艰难的处境,苏青禾未曾停止的冒险……这一切,都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

他退出空间,走到窗边。夜色浓重,四合院沉寂。

但在这片沉寂之下,他仿佛听到了潜流奔涌的轰鸣。

“树欲静而风不止……”

他再次低语,这一次,语气中除了警惕,更添了一份面对风暴将至的冷静与决然。

时光的河流,裹挟着时代的泥沙与个人的悲欢,看似沉默,却以无可阻挡之势,悄然滑入了二十世纪的第七个十年。

“惊雷”炸响的狂热巅峰,似乎正随着某些大人物的沉寂、某些政策的微妙调整,以及普罗大众那被反复灼烧后趋于麻木的神经,而缓缓退潮。

极端、暴烈、毫无转圜的斗争姿态,在红星轧钢厂这样的基层单位,逐渐被一种更为复杂、也更为疲惫的僵持所取代。

口号依旧震天响,大字报依旧隔三差五地更新,但那种动辄抄家、游街、生死立判的“惊雷”,的确渐渐远了。

取而代之的,是一种无处不在、浸入骨髓的压抑氛围,如同四九城冬日里持久不散的灰霾,灰暗,粘稠,沉重地压在每一个人的心头,呼吸不畅,却又不得不习惯着在其中生存。

何雨柱清晰地感受到了这种变化。

孙委员依旧把持着厂革委会的大权,但不再像初期那样频繁地亲自下场,赤膊上阵。

他更像一个盘踞在网中的蜘蛛,通过赵干事等心腹,延伸着他的触角,掌控着厂里的人事和意识形态动向。

斗争的形式,从公开的、肉体上的摧残,更多转向了隐秘的、精神上的压制和档案里的“黑材料”积累。

李怀德的副厂长位置坐得越发稳固,他与孙委员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与默契。

孙委员抓“革命”,李怀德促“生产”,彼此界限分明,又相互忌惮,都在小心翼翼地试探着对方的底线,也在暗中积蓄着力量,等待着下一次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机会。

对于何雨柱而言,这种“常态化”的压抑,某种意义上,比之前的惊涛骇浪更考验人的耐性和心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