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青禾是何等聪慧之人,立刻明白了丈夫的用意。
她抬起眼,深深地看着何雨柱,眼中情绪复杂,有惊讶,有感激,更有一种“吾道不孤”的深切慰藉。
她什么都没有问,只是轻轻点了点头。
自此,她的“出诊”地点变得更加不定,条件也得到了些许改善,风险虽未完全消除,但总算多了一层隐蔽的保障。何雨柱则如同一个沉默的守护者,在她每次深夜外出时,都会在不远处悄然跟随,直到她安全返回。
时代的洪流不仅冲刷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也在无情地践踏着传承千年的文化与记忆。
当“破四旧”的风潮以更加猛烈的态势席卷而来时,无数承载着历史与艺术的古董、字画、典籍被粗暴地从各个角落搜检出来,面临着被砸毁、焚烧或不知去向的厄运。
何雨柱并非专业的收藏家,但在吴教授的熏陶下,他深知这些东西的价值,并非在于金钱,而在于它们是民族记忆和智慧的载体。
看着那些被随意堆放在革委会仓库角落、蒙尘甚至破损的“战利品”,他的心在滴血。
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心中滋生——利用灵泉空间,尽可能多地抢救下这些濒临毁灭的“遗珍”。
机会来自于一次对革委会临时仓库的“例行巡查”。
孙委员的人抄没了前清一位落魄翰林家,大量的古籍、字画、瓷器被杂乱地堆在一间空屋子里,等待处理。
负责看守的人对此毫无兴趣,只顾着在门口聊天打牌。
何雨柱以检查消防安全和堆放规范为名,进入了仓库。
看着那些被随意丢弃、甚至被踩上脚印的线装书,以及那些精美瓷器上的裂痕,他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悲凉。
他不动声色地走在杂物之间,意念微动,精神力如同无形的手,悄然覆盖上一套品相完好的《昭明文选》刻本、几卷看似不起眼但笔力虬劲的古人手札、一对釉色温润的粉彩过枝芙蓉纹小碗……
物品在接触他指尖的瞬间,便无声无息地消失在现实世界,出现在了灵泉空间那座小院的空地上。
过程极其隐蔽,没有丝毫能量波动。
他做得很有节制,每次只挑选少量最具价值、或受损风险最高的物品,而且绝不碰那些登记在醒目位置或者特别引人注目的“大件”。
他像一只谨慎的蚂蚁,在庞杂的废弃物中,搬运着自认为最珍贵的颗粒。
几次下来,灵泉空间的一角,渐渐堆起了一些与这个农家小院格格不入的“藏品”。
有泛黄的古籍,有卷起的画轴,有造型古朴的玉器铜件……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,沐浴着空间内比外界更显浓郁的生机,仿佛脱离了时间的侵蚀。
何雨柱知道这种行为一旦暴露的后果,这比偷运粮食、隐藏“罪人”更加严重。
但他每当意念沉入空间,看到那些安然无恙的书籍瓷器,感受到其中沉淀的历史厚重感,便觉得这份冒险是值得的。
这并非为了占有,而是一种出于本能的、对美好事物凋零的不忍,和对文明传承断裂的恐惧。
他在用自己的方式,为这个疯狂的时代,保留下一颗颗文明的“种子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