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到轧钢厂,何雨柱立刻向李怀德汇报了区计委之行的情况,并呈上了批条。
李怀德看着那张盖着红印、数字有所增加的批条,长出了一口气,用力拍了拍何雨柱的肩膀:“好!柱子,干得漂亮!能从张阎王手里抠出这么多东西,不容易!真是派对人了!”
他原本已经做好了被狠狠削一刀的准备,没想到何雨柱竟然还能反扳回一些,尤其是那几个关键配件,简直是意外之喜。
“主要还是厂里自己先要拿出克服困难的态度,我们的方案可能起了点作用。”何雨柱没有居功,语气平静。
“对对对!你那份报告写得好!”
李怀德笑道,“这下我看科里那几个老油子还有什么话说!”
他指的是孙副科长等原本可能看笑话的人。
果然,当何雨柱回到物资科,将区计委批回的条子交给相关干事去办理后续调拨手续时,科室内原本有些微妙的气氛悄然发生了变化。
几位老干事看向何雨柱的眼神里,多了几分真正的惊讶和审视。
他们深知区计委那帮老爷的难缠,尤其是那张干事,是出了名的铁公鸡加碎嘴子,没想到这个新来的年轻科长,第一天走马上任,单枪匹马就去闯了龙潭虎穴,竟然还真能多要点东西回来!
孙副科长脸色复杂地接过批条看了看,嘴唇动了动,最终只是干巴巴地说了一句:“何科长辛苦了。”
何雨柱淡淡点头,没有多言。
他知道,这只是初步立住脚,远未到让人心服口服的地步。
真正的考验,在于如何将这批来之不易、却依旧杯水车薪的物资,合理地分配下去,最大限度地缓解厂的困境,同时还要应对未来更大的缺口。
他立刻召集科室人员开了个短会。
没有空话套话,直接切入主题。
“批回来的东西就这些,大家都看到了。粮食、煤炭、劳保、配件,样样紧缺,样样都重要。”
何雨柱目光扫过众人,“我们的任务,就是把这些东西,像打手术刀一样,精准地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。既要保障生产不停顿,又要考虑工人基本需求,还不能引发新的矛盾。大家都有什么想法?”
科室内一阵沉默。
以往,这类分配方案大多是李怀德或者老科长拍脑袋决定,或者
一位姓钱的老干事推了推眼镜,谨慎地开口:“何科长,按老规矩,是不是先保障几个主要生产车间?然后再酌情分配给辅助部门和后勤?”
另一个年轻些的办事员小声道:“可是……锅炉房、食堂、医务室这些地方也很重要,而且劳保用品他们消耗也大……”
孙副科长清了清嗓子:“要我说,还是得李科长定个大方向,我们再……”
“等领导定方向,
何雨柱打断他,语气不容置疑,“我们现在就要拿出一个初步方案,供领导参考决策。责任,我来担。”
他拿起粉笔,走到墙边一块小黑板前——这是原来食堂用来写菜单的,被他要了过来。
“我们来算笔账。”
他边说边写,“先说煤炭。目前库存加新批的,大概能撑多少天?各车间、锅炉房、食堂的日均消耗量是多少?如果压缩非生产用电用汽,能省出多少?哪些环节可以尝试掺烧更低价的煤矸石或者寻找替代燃料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