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料凑齐,他亲自监督清洗、浸泡。
大锅烧水,水开之后,他将浸泡好的赤小豆、薏米、粳米按比例投入锅中。
在大火沸腾,粥香开始弥漫时,他借着搅拌的机会,意识沉入空间,小心翼翼地引导着灵泉水,混入大锅滚烫的粥液中。
量极少,如同滴油入海,无色无味。
但他知道,这才是这锅粥能否起效的关键。
最后,加入掰开的红枣。
大锅文火慢熬,直到豆烂米糯,粥汤变得粘稠滑润,散发出混合着豆米枣香的独特气息。
开饭时间,食堂窗口前排起了长队。
工人们看着那桶不同于往日清澈见底菜汤的、浓稠的、泛着暗红色的粥,脸上都露出惊奇和一丝微弱的期待。
“这是什么?”
“药膳粥。”
何雨柱亲自站在窗口边,一边给工人们打粥,一边简单解释,“家里传的土方子,健脾利水的,对水肿有点好处。大家尝尝,管够!”
他的声音不高,却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沉稳。
工人们将信将疑地接过粥碗。
温热的粥入口,口感软糯滑润,带着淡淡的豆沙甜味和枣香,并不难喝。
比起拉嗓子的窝头和清汤寡水,这简直是难得的美味。
更重要的是,一碗热粥下肚,仿佛有一股暖流散入四肢百骸,原本沉重虚浮的身体,似乎都轻松了几分。
“嘿!这粥不错!喝了身上暖烘烘的!”
“挺香!何主任,明天还有吗?”
“感觉...好像有点劲儿了?”
议论声渐渐响起,食堂里沉闷的气氛似乎被这碗小小的粥驱散了些许。
何雨柱紧绷的心弦稍稍放松。
他仔细观察着工人们的反应,尤其是几个浮肿特别严重的。
连续三天,食堂每天中午供应这种特殊的药膳粥。
何雨柱每天都会极其谨慎地加入微量的灵泉水。
效果是潜移默化的。
起初并不明显,但到了第三天第四天,一些微妙的变化开始出现。
“怪了,我这脚脖子,好像没那么胀了...”一个老锻工吃饭时,忍不住揉着自己的脚踝嘀咕。
“我也是,早上起来照镜子,感觉脸好像消下去一点了?”
“晚上起夜没那么勤了,能睡个整觉了。”
“身上有点劲儿了,下午干活没那么喘了。”
这些细微的变化,如同黑暗中的萤火,虽然微弱,却带来了真实的希望。
工人们看向何雨柱的眼神,充满了感激和信任。
“何主任,您那粥神了!”
“谢谢您啊,何主任!可是救了大急了!”
李怀德也敏锐地注意到了这种变化。
请假人数没有继续攀升,甚至略有回落。车间里的精气神似乎回来了一些。
他大喜过望,立刻找到何雨柱,用力拍着他的肩膀:“柱子!好样的!你这粥立了大功了!原料还够吗?不够我想办法!一定要坚持下去!”
何雨柱心中却并无太多喜悦,反而压力更大。
灵泉水并非取之不尽,他每次动用都小心翼翼,生怕过度引人怀疑。
而且,大规模的原料供应是个大问题。他之前的储备和渠道,难以长期维持。
就在他为此发愁时,后勤处仓库的老赵,那个曾与易中海勾结、又与神秘军车有关联的保管员,却主动找上了门。
他脸上堆着前所未有的、近乎谄媚的笑容:“何主任,李科长吩咐了,说您这边需要赤小豆、薏米和红枣?库房里刚到了一批,品相好得很!我带您去看看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