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雨柱抬起眼,目光扫过两位领导焦灼的脸,声音沉稳,没有丝毫犹豫:“没有困难。任务我接了。专家灶,我来负责。”
他走到桌前,拿起那份通知又仔细看了一遍,尤其是专家名单和预计抵达时间,然后看向李怀德:“李科长,我需要三样东西。”
“说!”
“第一,精通俄语的翻译,至少一位,要懂点饮食文化,能随时沟通。第二,所有能弄到的关于俄餐的资料、食谱,越快越好。第三,明早之前,给我调拨权限,我要去一趟二商局特供仓库和外交人员服务局的内部供应点,亲自选食材和调料。”
“没问题!”
李怀德立刻拍板,“翻译厂办负责协调!资料我让人马上去找!调拨权限我现在就给你签字!老陈的车就在外面,随时听你调用!”
他抓起钢笔,刷刷刷写下一张特别通行证,签上自己的名字,又加盖了后勤科的公章。
杨厂长看着何雨柱条理清晰、不见慌乱的样子,紧绷的脸色缓和了一丝,点点头:“何师傅,放手去干!厂里是你最坚实的后盾!这事办漂亮了,我给你记头功!”
走出办公楼,晚风吹在脸上。
老陈的吉普车亮着灯停在那里。何雨柱拉开车门坐进去,对司机老陈道:“陈师傅,麻烦先送我回家一趟拿点东西,然后去二商局特供仓库。”
回到小屋,何雨水已经睡下。
何雨柱轻手轻脚地打开墙角那个加固的木箱,从最底层取出一个用油纸包了好几层的小布包。
解开油纸,里面是一本纸张泛黄、边角磨损严重的线装册子,封面上是褪了色的墨字——《谭府拾遗·外邦馔录》。
这是当年孙师伯看他悟性高,偷偷塞给他的,里面除了记载一些谭家菜的秘闻轶事。
里面竟还夹杂着几页早年清宫御膳房应付“罗刹使臣”的零碎笔记。
有红菜汤(罗宋汤)、奶油杂拌、罐焖牛肉的粗略做法,甚至还有如何用本地食材模仿鱼子酱口感的土法子!
这本被遗忘的册子,此刻成了他手中唯一的“武器”。
接下来的两天一夜,何雨柱几乎没合眼。
白天,他跟着厂办协调来的、一位曾在哈尔滨俄侨餐厅工作过的老翻译,一头扎进图书馆和外交人员服务局的资料室。
翻找、辨认、记录所有能找到的俄餐信息,反复确认那些拗口的食材名称和可能的替代品。
晚上,他拿着李怀德特批的条子和那本《谭府拾遗》,带着老陈的吉普车,奔波于二商局特供仓库、外交人员服务局内部供应点。
甚至通过王广福的老关系,敲开了刚合营不久、专供高级干部和涉外单位的老字号“盛源记”酱园的后门。
红菜头(甜菜根)?找到了!虽然个头小点,但颜色深紫,汁水饱满。
酸奶油?外交特供点有少量罐装存货。
黑列巴(黑麦面包)?没有,但找到品质极佳的全麦面粉。
茴香、葛缕子这些俄式香料?
只能找到干燥的籽粒。
上好的牛腩、整鸡、黄油、番茄膏……这些基础的东西,在特供渠道和李怀德的全力支持下,总算勉强凑齐。
他甚至咬牙动用了自己空间里攒下的一点上好花椒和几滴灵泉水——关键时刻,这点“奇效”或许能弥补食材和经验的不足。
第三天傍晚。
崭新的苏制“吉尔”牌小轿车和几辆蒙着帆布的嘎斯卡车,碾过厂区覆雪的道路,停在了新落成的专家楼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