流言的风波看似平息,但四合院的空气里,总弥漫着一股无形的压力。
易中海偶尔“不经意”投来的探究目光,贾张氏在背后指指点点的窃窃私语,聋老太太门前那若有似无的叹息…这些都像细密的蛛网,无声地提醒着何雨柱,“养老集团”的阴影从未散去。
许大茂那小子,虽然被当众打脸后消停了些,但那双眼睛里时不时闪过的嫉恨和不甘,表明他迟早还会蹦跶。
要在这人心叵测的四合院和未来的时代浪潮中稳稳立足,光靠一把菜刀、一身力气和一点小聪明,何雨柱觉得远远不够。他需要一个更坚实、更通用的武器——系统化的知识和被时代认可的学历。
穿越前的记忆如同蒙尘的旧书,许多公式、概念早已模糊不清,只剩下一些零散的碎片和超越时代的模糊认知。
红星小学那昏黄灯火下,雨水认真记账的小脸,街道办王主任条理清晰的问话…这些都让他深刻意识到,他需要重新系统地学习,不仅仅是认字算数,更要理解这个时代运行的规则,掌握未来可能用到的技能,为将来可能的机遇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。
机会很快就来了。街道宣传栏新贴了告示:区工人文化宫开设工人夜校扫盲班和初级文化进修班,旨在提高工人文化水平,每周一、三、五晚上七点到九点上课,学费低廉。
何雨柱在告示前站了很久。扫盲班?他识字没问题,但很多繁体字和这个时代的行文习惯需要熟悉。
初级文化进修班?教授基础语文(包括应用文写作)、数学(算术、简单应用)和珠算。这正是他需要的!尤其是应用文和珠算!他想起雨水那本承载着他们清白的账本,如果能更规范、更专业…学!必须学!
然而,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:
1. 时间: 鸿宾楼晚市通常忙到七点多收尾,赶到文化宫需要时间。
2. 精力:高强度劳作后的疲惫。
3. 雨水:最关键的问题!他晚上去上课,雨水怎么办?谁来接?晚饭谁管?安全谁顾?
何雨柱没有犹豫太久。他先找到了后院关系不错的陈姨。陈姨男人在铁路工作,经常跑车,家里就她和上中学的儿子小斌,为人热心正派,之前也帮过他们兄妹。
“陈姨,有件事想麻烦您。”何雨柱态度诚恳,“我想去文化宫上夜校,每周一三五晚上。就是…雨水这边,晚上下学没人接,晚饭也没着落。您看…能不能请您帮个忙?雨水放学后,让她直接去您家待会儿,等我下学回来接她?晚饭…我提前从鸿宾楼带点饭菜回来,放您家炉子上热着,让雨水跟小斌一块儿吃?我…我给您算点伙食费。”
陈姨一听,爽快地答应了:“柱子,这是好事啊!上夜校学文化,有出息!雨水交给我你放心!接她放学顺路的事儿!晚饭热个菜更不叫事儿,什么伙食费不伙食费的,邻里邻居帮把手应该的!雨水这么懂事的孩子,我喜欢还来不及呢!正好跟小斌做个伴!”
解决了雨水的后顾之忧,何雨柱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。剩下的时间和精力问题,他想到了那个神秘的空间。
报名那天,何雨柱特意去了街道办。负责登记的是一位戴着眼镜、头发花白、气质儒雅温和的吴老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