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她白天用针孔相机偷拍的控制室内部,碘酒熏蒸法能让底片上最微弱的影像显现出来——她确认了,在控制室的东北角,有一个监控摄像头的绝对盲区。
凌晨两点,值守工人换班的黄金三分钟。
一道黑影如狸猫般潜入控制室。
林晚秋没有丝毫迟疑,直奔那台嗡嗡作响的老旧监控主机。
她从发髻中抽出一枚伪装成发夹的微型存储卡,精准地插入主机侧面的USb接口。
进度条在屏幕上一闪而过,过去七天、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录像文件,被完整地同步下载。
撤离时,她的手“无意”间碰到了墙角一袋开封的速凝剂,灰白色的粉末洒了一地。
她一边道歉,一边手忙脚乱地收拾,顺势将一小撮样品裹进纸巾,塞进了自己带来的卫生巾包装袋里。
一切天衣无缝。
远在省城的林小禾,在收到加密指令后,立刻行动。
她通过“清泉读书会”的关系网,联系到一位在省质检院实习的化学系大学生,以“完成课程实验”为名,借用了实验室的气相色谱仪。
分析结果令人心惊。
这份速凝剂样品中,铝酸盐的含量,超过国家强制标准近四倍。
这种俗称“造强剂”的材料,能让混凝土迅速凝固,但会严重腐蚀钢筋,大幅缩短建筑寿命,是国家明令禁止在民用及公共建筑主体结构中使用的“建筑癌症”。
林小禾没有直接发布报告。
她将这份冰冷的数据,改编成了一则生动有趣的“科学小实验”科普视频,标题是:《为什么我家的墙壁总在下雨天“流汗”冒白烟?
》。
视频被上传到“清泉读书会”的平台,并被精准推送给了青禾镇及周边乡镇的所有注册用户。
效果立竿见影。两天之内,视频下方涌现出十几个孩子的留言。
“老师,我家新房子的墙上也有这种白白的粉!”
“我爸爸说那是‘墙返碱’,是正常的!”
“不对,我们村去年盖的安置房,好多家都有,一到春天就掉墙皮!”
舆情,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,涟漪虽小,却在无声地扩散。
县住建局的公开电话,开始接到来自不同村落的匿名举报。
第七日傍晚,工棚外的临时灶台。
林晚秋正低头煮着一锅清汤挂面。
忽然,她搅动面条的动作一顿。
空气仿佛凝固了,远处传来的脚步声节奏异常——沉稳、有力,却刻意放轻,三个人同行,呼吸声却只有两个。
她迅速吹灭了灶膛里的火,将那份刚刚打印出来的检测报告折叠好,塞进一根中空的竹筷筒里,然后快步走回工棚,躺上床板,拉过脏兮兮的被子蒙住了头。
片刻之后,工棚的门被“吱呀”一声推开。
两名身材高大的便装男子走了进来,手电的强光在狭小的空间里四下扫射。
“安全巡查。”其中一个声音冷硬地说道。
林晚秋仿佛被惊醒,揉着眼睛坐起来,一脸困倦与茫然:“师傅,这么晚了还查啊?”
其中一人的目光锐利如刀,落在灶台上那锅尚未完全煮熟、冒着丝丝热气的面条上,他不动声色地走过去,伸手就要去掀锅盖。
“饿了吧?要不要来一碗?刚下的。”林晚秋抢在他之前,一把掀开了锅盖。
一股浓郁的水蒸气瞬间腾起,夹杂着面粉的香气,扑面而来。
男子的视线被热气阻挡了一瞬,也就在这一瞬,他没有注意到,灶台角落那把立着的扫帚柄上,一根几乎看不见的黑色细线,正连接着门框。
只要门被从外部强行关闭,这根线就会被绷紧,从而触动窗外树枝上挂着的一枚黄铜铃铛,发出一声极其轻微的声响——一个无声的警报。
男子冷哼一声,似乎觉得自己的怀疑有些多余,转身离去。
门外,传来他压低了的交谈声:“不像,就是个干粗活的婆娘,身上一股子汗臭味。”
脚步声彻底消失在夜色中。
林晚秋缓缓起身,走到院中的那棵枯树前,解下了那枚黄铜铃铛,紧紧握在掌心。
月光下,她望向那座废弃砖窑的方向,仿佛在对着那本被埋葬的练习册轻声低语:“你教我的,不是躲,是等。”
她转身回屋,从床底摸出一个老旧的半导体收音机,熟练地调频至一段无人使用的短波频率。
沙沙的噪音中,一阵极富节奏感的“滴滴答答”声隐约传来——是摩尔斯电码。
她闭上眼睛,静静地聆听,嘴角勾起一抹微不可察的弧度。
没有记录,也没有回应。
电码声结束,她睁开眼,将那枚冰冷的黄铜铃铛重新挂回了原来的枝头,任凭夜风吹过,发出细碎却固执的摇摆。
钟声,即将再次响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