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灵异恐怖 > 执剑者暗流扶贫路 > 第330章 他递来的火柴盒

第330章 他递来的火柴盒(1 / 2)

清晨七点三十四分。

办公室的门被轻轻叩响,两下,不轻不重,带着一种近乎耗尽了所有力气的迟疑。

林晚秋抬起布满血丝的眼,一夜未眠让她的大脑像一根绷到极致的弦。

她没有应声,只是死死盯着门口那片被晨光切割出的瘦长阴影。

门开了,没有得到允许。

陆承宇站在那里。

他身上那套昂贵的定制西装,此刻皱得像一张被揉搓过的草稿纸,领带歪斜,一夜未刮的胡茬在他轮廓分明的下巴上投下淡淡的青色阴影。

他眼下的青黑,比她窗外的夜色还要浓重。

他像是跋涉了很远的路,不是空间上的,而是时间与内心的。

他没有看她,目光落在她桌角那杯早已冰凉的速溶咖啡上,径直走了进来,将一只锈迹斑斑的铁皮火柴盒放在了她面前。

“我爸书房的暗格里找到的。”他的声音沙哑得厉害,像是被砂纸磨过,“他说,要是有一天‘她回来了’,就把这个交给她。”

“她”,指的是林晚秋。

这个称呼,像一个尘封多年的咒语,让房间里的空气瞬间凝固。

林晚秋的视线从他疲惫的脸上,缓缓移到那只火柴盒上。

盒盖上印着早已停产的“灯塔”牌商标,红色的漆皮大面积剥落,露出

她的指尖冰凉,触碰到火柴盒时,竟感到一丝灼人的温度。

盒盖打开,没有火柴。

只有一张被折叠成细长条的泛黄纸片,安静地躺在里面。

她用指尖小心翼翼地捻起纸片,展开。

熟悉的墨迹,遒劲有力,是父亲林建业的手书。

“三桥非桥,乃三人之名首字合称。慎查。”

短短十二个字,像一道惊雷,在她已经混乱不堪的世界里,炸开了一片清明。

“账走三桥,钱落双塘。”

原来,“三桥”不是一座桥,不是一个代号,而是三个人。

她抬起头,陆承宇已经走到了门口,背对着她,没有回头。

“晚秋,”他顿住脚步,声音里带着一丝破碎的祈求,“不管你查到什么,信他。”

门被轻轻带上,隔绝了两个世界。

上午十点零九分,专案组办公室的百叶窗全部拉下,只留一盏台灯,光束精准地投射在一张摊开的青禾镇旧版人事名册上。

“林处,根据您提供的方向,我们对2012至2013年度,青禾镇所有科级以上干部和关键岗位负责人进行了排查。”陈秘书的声音压得很低,带着一丝不可思议的兴奋,“‘三桥’,如果取谐音和名字首字,符合条件的,有三个人。”

他将三份档案推到光晕中心。

第一份,时任副镇长,赵志远。

名字里占了一个“赵”字,与桥的声母暗合。

第二份,镇财政所所长,孙立群。

名字里虽无直接关联,但他掌管钱袋子,是资金流转的必经之“桥”。

而第三份,让林晚秋的呼吸猛地一滞。

已故会计,刘双塘。王建国的妻弟。

三桥……双塘。

父亲日记里的暗语,在这一刻被完全破译。

“账走三桥”——账目经由赵志远、孙立群、刘双塘这三人之手层层伪造、流转。

“钱落双塘”——赃款的最终落点,指向了以刘双塘为名的某个账户,或者,就是双塘村。

“陈秘书,”林晚秋的声音冷静得可怕,“立刻调取这三人的银行流水、家庭成员资产状况,以及……刘双塘的死亡证明和验尸报告。”

“明白。”陈秘书顿了顿,补充道,“林处,还有一件事。我们复盘了2013年县招商局那场火灾的卷宗,起火点是档案室,烧毁的恰好是当年青禾镇上报的所有扶贫项目补充材料。而火灾前一周,唯一一位反复申请查阅这批材料,并被以‘手续不全’为由拒绝的人,是时任镇长,林建业。”

林晚秋猛地闭上眼。

原来如此。

父亲不是参与者,他才是那个最早的调查者,唯一的举报者。

那场离奇的大火,烧掉的不是罪证,而是他最后的申诉渠道。

而他留在公务车登记簿上的破绽,那个被回拨的里程表,那个指向双塘村的假目的地,根本不是去同流合污,而是在被严密监控下的无奈之举,是他用自己的方式,在十年后,为她留下的、唯一可能被解读的线索。

她的父亲,从未踏入泥潭。

他一直站在悬崖边,试图拉住整个坠落的小镇,却最终被深渊吞噬。

中午十二点二十一分,镇财政所的旧档案库房。

一股陈腐的霉味扑面而来。

林晚秋径直走到最角落,那里立着一尊半人高的老式保险柜,柜门上贴着一张早已泛黄的封条,日期是十年前。

“林处,根据规定,没有原始钥匙和密码,我们无权开启。”随行的财政所工作人员面露难色。

“我有。”林晚秋掏出一张法院签发的强制搜查令,“现在,执行。”

切割机的火花四溅,刺耳的噪音划破了库房的死寂。

柜门打开的瞬间,所有人都愣住了。

里面没有预想中的成捆现金或金条,只有一本用牛皮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手工账册。

封面上,是父亲那熟悉的字迹:“应急备用金台账”。

林晚秋戴上手套,翻开账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