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转身离去,脚步稳健。
走出病房的那一刻,她扶住墙壁,呕出了一口血。
心理冲击引发了急性胃出血。
但她知道,真正的战斗,才刚刚开始。
【章节结尾伏笔】:
深夜,陆承宇收到一条匿名信息,附带一张模糊的照片:林晚秋童年在家门口玩耍,身后门框上挂着一块木牌——“林宅·1987年建”。
而根据最新测绘数据,那片区域早在1985年就被列为禁建区。
她的家,本就不该存在。
一场关于“身份合法性”的更大风暴,正在逼近。
章末题记:
“人人都在说谎,
可总得有人记住真相。
即使那真相,会剜掉自己的心。”
——《执剑者·卷三终》无需修改
下午四点,青禾镇档案馆重建办。
雨仍未停。
陈志远站在被警戒线围住的服务器机柜前,脸色阴沉如铁。
金属外壳已被撬开,硬盘插槽空空如也,残留的焦痕显示它们曾遭高温焚烧——不是数据删除,而是物理抹除,手法专业、彻底,几乎不带情绪,却透着一种冷酷的仪式感。
“全省联网备份呢?”林晚秋的声音从门口传来,冷静得不像刚呕过血的人。
“同步延迟七十二小时。”技术员低头汇报,“而系统最后一次正常上传,是刘馆长死亡前两小时。”
空气凝滞。
这不是毁灭证据,是宣告:你们已经晚了。
一名年轻科员颤抖着上前,双手捧着一本手抄簿,“刘……刘馆长走之前,让我保管这个。”他声音发虚,“他说,‘如果有人接着查,就把这个交给她’——他指名道姓说了您的名字,林主任。”
林晚秋接过本子,指尖触到纸页边缘一道细小的划痕,像是用指甲反复刮过。
她翻动,一页页全是档案编号与模糊备注:“1985 - 土变 - 043”“1997 - 征地 - 补签”“2003 - 基建 - 冲销”……每一条都对应一份早已在系统中“遗失”的土地文书。
而最后一行字迹突兀地加重:
“林某最后交还的,是自己的举报信。”
她的呼吸一滞。
父亲?举报信?
不可能。
官方记录里,林振山至死都是“廉洁奉公模范干部”。
他的车祸被定性为意外,追悼会上,张正华亲自致悼词,称他是“青禾镇发展的奠基人”。
可若他真是共谋者,为何要写举报信?
又为何最终选择沉默赴死?
她猛地翻开随身携带的父亲日记最新一页。
那串一直无法解读的数字序列再次刺入眼帘: - 0813。
此前她以为是日期或密码,现在突然明白——是青禾镇邮政编码,0813是信箱编号。
刘馆长的手抄清单上,正巧也有“0813”这个编号,备注写着:“定期存档,未启封,取件需双认证。”
她转身就走。
“晚秋!”陈志远厉声警告,“现在外面全是眼线,你不能单独行动!”
“我已经不再按规矩走了。”她头也不回,“有些真相,从来不在文件里,而在没人记得的角落。”
晚上八点,青禾镇老邮局。
这座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建筑早已停用,门楣斑驳,铁门锈蚀。
管理员是个驼背老人,眼神浑浊,听到“0813”时手明显抖了一下。
“每月十七号,都有人来取件。”他慢吞吞掏出一把锈迹斑斑的钥匙,“上个月……是个戴口罩的男人,右手包着纱布,走路有点跛。”
林晚秋心头一震。
陆承宇烧伤后,正是右臂缠纱,且因神经损伤,左腿略显拖沓——但若刻意掩饰,普通人看不出。
她没追问,只默默接过钥匙,走向地下室。
走廊幽深,灯泡忽明忽暗,脚步声在水泥壁间回荡,像某种倒计时。
编号0813的信箱嵌在墙角,铁皮泛绿。
她插入钥匙,咔哒一声,弹出一封未拆的信封。
牛皮纸质地,边角磨损,邮戳显示寄出时间是十年前的10月17日——正是林振山车祸前五天。
署名栏,三个字力透纸背:
致未来执剑者
是父亲的笔迹,她认得,那是他在批阅文件时特有的顿笔方式,每一横末尾都微微上挑,像一把未出鞘的剑。
她颤抖着抽出信纸。
首页仅一句话,墨色已淡,却如惊雷贯耳:
“当你读到这封信,说明钟声已经响起。不要信官方结论,我的车祸,有人等了十年。”
背面粘着一张泛黄的x光片。
她举起迎向灯光——颅骨左侧有明显骨折,位置与急救记录中的“撞击方向盘所致”完全不符。
医学常识告诉她,那种角度不可能造成如此深层的对冲伤。
这是二次撞击。
有人,在他昏迷后,补了一击。
窗外雨势渐歇,远处镇政府大楼灯火通明,顶楼会议室窗帘微动,仿佛有影子在缓缓后退。
她站在黑暗里,握紧信纸,指节发白。
原来父亲早已写下遗言,等了她整整十年。
而这场棋局,从她踏上故土那一刻起,就已经被人重新摆上了棋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