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灵异恐怖 > 执剑者暗流扶贫路 > 第11章 日记本的空白页

第11章 日记本的空白页(1 / 2)

夜雨如针,刺破青禾镇沉睡的轮廓。

林晚秋把车停在老周旧居百米外的枯树后,熄火,摘下警用识别卡挂绳,将风衣领子拉高遮住半张脸。

雨水顺着她的发梢滴进脖颈,冰得她指尖一颤。

她盯着那栋低矮的平房——灰瓦剥落,门框歪斜,像一头被遗弃的老兽伏在泥泞里喘息。

这里是周德海生前最后居住的地方,也是他死后第七天仍无人清理的“空屋”。

钥匙是三天前从财政所档案员口中套出来的,一句“老周怕人动他书,锁了两道暗栓”,让她记到了现在。

她翻过矮墙时,左手腕上的伤疤隐隐作痛——那是支教时为救一个坠崖学生留下的。

那时她以为,只要守住良知,就能照亮一方黑暗。

如今她才明白,有些黑,是从根里烂出来的。

书房在东侧,窗框腐朽,玻璃裂成蛛网。

林晚秋撬开内锁,动作轻得如同呼吸。

屋里弥漫着陈年纸张和霉变的药味,墙上挂着一幅泛黄的《青禾镇行政区划图》,边角已被老鼠啃噬。

她的目光落在书架最底层那排《青禾镇志》上——陆承宇不会无缘无故提日记本,更不会指定“最后一页”。

他知道什么?

还是……他在冒险传递什么?

她抽出第三册,手指沿着书脊摸索,触到一处微凸。

轻轻一按,夹层弹开。

皮质日记静静躺在其中,封皮磨损却整洁,像是被人反复摩挲过。

翻开第一页,字迹工整,记录着某年某月某日,哪户危房评估通过,哪笔补贴发放到账。

起初只是寻常台账补录,越往后,笔锋渐乱,墨点频现。

到了临近死亡的几页,内容突然中断,只剩空白。

而最后一页,果然被整张撕去。

林晚秋屏住呼吸,从随身包中取出便携碘熏盒——这是她在省纪委特训时掌握的痕迹显影技术。

点燃碘晶体,缓缓覆于残页边缘。

蓝紫色烟雾升腾,像幽魂游走于纸面。

几秒后,倒印的字迹浮现出来:

……他们用李阿婆换走了王大娘……

地基数据不能公开……

我若出事,去找承宇办公室保险柜……

她的瞳孔骤然收缩。

“换人”?什么意思?危房名单造假?还是……顶替身份骗补?

而最令她心口发紧的是最后一句——找陆承宇的保险柜。

不是纪检组,不是上级纪委,而是那个她即将嫁入的男人,那个她曾以为只是被动卷入这场旋涡的建筑商。

他早就知道。

甚至,可能一直在等她来。

林晚秋合上日记,指尖冰冷。

窗外雷声滚过,一道闪电劈亮书桌一角——那里摆着一张合影:年轻的父亲与周德海并肩站在镇政府门口,笑容坦荡。

而照片背面,有一行小字:“同舟共济,不负百姓。”

她闭了闭眼,把日记塞进防水袋,转身离开。

凌晨四点十七分,承安集团青禾项目部大楼尚未苏醒。

林晚秋换上审计制服,胸牌写着“省住建厅稽查科 林婉”,公函是昨夜伪造的——她不敢用真实身份,一旦触发系统报警,所有通道都会瞬间关闭。

陆承宇的助理提前十分钟调开了监控巡逻路线。

这是他唯一能做的掩护。

电梯直达十五楼,她刷卡进入核心办公区。

保险柜藏在陆承宇私人办公室的壁柜后,密码她原本不知,但昨晚通话中,陆承宇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:“你记得我送你那支钢笔吗?编号0426。”

她试了0426,没开。又试了父亲忌日——4月26日。

咔哒。

柜门弹开。

里面没有现金,没有合同,只有一份标着“内部绝密”的U盘,标签写着:《风险规避预案》。

她插入读取,输入从陆承宇公司旧员工社交平台扒出的通用解密口令。

屏幕跳转,文档展开——

……他们用李阿婆替换了王大娘……

第三条:地质勘探报告显示原址存在软土层,承载力不足,建议打桩深度不少于18米。

经协商,采用“表层固化 + 虚报检测结果”方案,由镇质检站出具合格证明……

第五条:实际施工地基仅夯实至9.3米,节省成本约760万元……

附注:所有原始钻芯样本已替换为稳定岩土,存档影像同步修改……

林晚秋的手指僵在键盘上。

这不是疏忽,是预谋。

而“协商”二字背后,藏着多少次会议、多少次酒桌交易、多少双看不见的手?

她迅速拷贝文件,准备上传至省纪委加密云端。

进度条走到83%,电脑忽然弹出异常进程提示:远程镜像连接已建立。

有人在监听她的传输!

她猛地拔掉网线,心跳如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