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1章 年夜饭(1 / 2)

第二天卖鱼时,只要有人来预定年三十的鱼,杜若便拿出准备好的竹片和炭笔。

她仔细询问并记下顾客的姓名、住址,所需鱼的数量和种类,写清后,将其中一片递给对方,并耐心解释:

“这位客官,您收好这竹片。年三十早上,我们按地址给您送鱼上门,您到时候凭这竹片和我们手里的另一片对上,就能取鱼了,也免得送错或是人多弄混了。”

这法子新鲜又显得稳妥,客人们拿着这写着黑字带着竹香的“凭证”,都觉得稀奇,也感受到了卖鱼夫妻做事的细致用心,于是都欣然接受。

小心地将竹片收好。有些健谈的还会笑着夸赞两句:“娘子这法子好,清楚明白。”

到了腊月二十九这天,两人将鱼卖完,看着日渐西斜,镇上依旧人来人往,充满了年节前最后的采购热潮。

杜若摸了摸腰间沉甸甸的钱袋,与冯田对视一眼,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轻松。

“今日还有些时间,咱们也逛逛,买点年货吧?”

杜若提议,冯田自然无异议。

于是,两人将空板车寄存在相熟的摊位附近,难得地融入了采买的人流。

他们先去了布庄,杜若挑了些颜色鲜亮、质地厚实的棉布,打算开春后给两人做两身新衣裳。

冯田则看中了一块靛蓝色的细绸布,觉得适合杜若做肚兜。

接着,他们又去了杂货铺,买了新的碗筷,寓意“添丁添碗”,虽然眼下还没孩子,但总归是个好兆头。

杜若还特意选了一小包饴糖和几样镇上有名的点心,准备留着过年招待可能的访客,或者自己甜甜嘴。

经过肉铺时,见还有不错的五花肉,又割了一条。

最后,两人也没忘记给家里的牲口改善伙食,买了些豆饼和带着盐分的牲口料。

采购完毕,回到寄存处,将年货一样样在板车上放好,已是傍晚。

赶着车回到黄山头村时,天色早已黑透。

村子里,零星传来孩童嬉笑的声音,家家户户窗口透出的灯光,似乎都比往日更温暖明亮些。

回到家,两人已是疲惫不堪。

看着屋里几日未及仔细收拾而略显凌乱的样子,也实在提不起精神立刻打扫。

他们只是简单地将买回来的年货分门别类,然后塞进柜子里收好。

随后,便烧了热水,草草洗漱一番,几乎是头一沾枕头,就沉沉睡去了。

大年三十这天,两人比平日卖鱼起得还要早。

灶膛里火光重新燃起,照亮了彼此带着倦意却又精神奕奕的脸。

到达镇上时,天才刚蒙蒙亮。

街道上空旷了许多,大部分店铺都关着门,只有零星几个同样赶早办事的行人。

与昨日的喧嚣相比,此刻的镇子显得格外宁静,甚至有些冷清。

他们按照竹片上记录的地址,一家一家地送鱼上门。

这时候就能看出各家各户的性情了。

大部分人家都早早起了,似乎就等着这寓意“年年有余”的活鱼。

见到他们送货上门,都热情地迎出来,拿出妥善保管的竹片,与杜若手中的一对,分毫不差。

然后欢天喜地地接过用草绳穿好的、还在扭动尾巴的肥鱼,嘴里说着吉祥话,爽快地付清余款。

但也有些马虎的人家。

敲开门后,主人家揉着惺忪睡眼,一听是送鱼的,连忙转身回去翻找,却怎么也找不到那小小的竹片了。

着急之下,难免有些尴尬。

遇到这种情况,杜若和冯田也并不苛责。

其中有几户,或是长相,或是言语,让两人印象格外深刻,杜若和冯田对视一眼,便确认道:

“您是预定了一条大草鱼,付了五文定金,是吧?”

对方连连称是,这鱼便也顺利交付。

还有几户,两人确实毫无印象,对方也拿不出竹片,但能准确说出预定时留下的姓名、住址,以及预定了多少鱼、付了多少定金,与杜若手中竹片上的记录完全吻合。

冯田便会仔细核对一番,确认无误后,也将鱼交给对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