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5章 玉蟾记(2 / 2)

裴福依计而行。却说裴谦在狱中,忽见狱神像后透出莹光,取视竟是玉蟾。当夜月华满室,玉蟾竟吐人言:“君可见蟾腹中物。”裴谦旋开蟾腹,得素绢一卷,详载李林甫勾结节度使安禄山之密。正惊骇间,闻狱卒呼:“裴谦转押刑部!”忙藏玉蟾于怀。

转押途中,忽遇蒙面人劫囚。为首者竟是素娥,原她乃江湖侠女“玉面罗刹”,专劫贪官污吏。救裴谦至终南山中秘宅,方道实情:“家父实为前任监察御史,因查李林甫罪证遭害。妾混入教坊只为搜集证据。”二人夜探李府别业,听得李嵘与安禄山使者密谋:欲借狩猎之机行刺太子。

次日骊山狩猎,裴谦乔装卫士随驾。忽有猛虎直扑太子,千钧一发之际,裴谦以玉蟾掷虎眼——原来玉蟾乃玄铁所铸,重逾金石。虎目吃痛偏扑,竟将旁侧李嵘压于身下。侍卫乱箭射虎,李嵘重伤濒死,紧抓裴谦衣袖嘶声道:“书房...暗格...”气绝身亡。

李林甫痛失爱侄,疑裴谦所为却苦无实证。忽有吐蕃使节朝贡,献宝中有玉蟾一对,言此乃吐蕃国宝,失窃多年。李林甫趁机发难,诬裴谦盗取国宝。圣命彻查,果从裴宅搜出玉蟾。裴谦辩称乃老妪所赠,然无人为证,被判秋后问斩。

素娥劫法场失败负伤,遇游方道士相助。道士叹道:“欲解此局,需寻赠蟾人。”二人至终南山寻访,终在一处秘境见当日老妪,原是隐居多年的太宗朝女官。老妪道出玉蟾真相:此乃太宗赐予西域使者的信物,共有一对,一存吐蕃,一留中土。中土这只本由李靖后人保管,怎料后代堕落,典当于市,被她赎回。

正在此时,裴福慌张来报:裴谦在狱中染疫危殆。老妪取出一枚丹丸:“此乃孙思邈真人所炼,可起死回生。”又授素娥锦囊一枚,“关键时刻方可开启。”

裴谦服药苏醒,见狱墙刻满诗文,竟有数首是李嵘笔迹,其中暗藏与安禄山往来密语。忽闻圣驾亲临大理寺——原是颜真卿以死谏君,言科举案有冤。玄宗偶入狱中,见墙上诗句勃然变色:“此非李嵘字迹?怎会在此?”

原来李嵘生前常来狱中耀武扬威,酒后题诗于此。裴谦趁机献上李林甫罪证。玄宗令高力士密查,适逢安禄山献“瑞麦”入朝,麦中竟藏密信,约李林夕望日举事。玄宗震怒,却苦无李林甫直接罪证。

处决前夜,素娥忆起锦囊,启视见三字:“玉蟾腹”。急携玉蟾探监,二人共旋蟾首,内藏微缩绢图,竟是李林甫在终南山私建密室所在。玄宗派禁军查抄,得龙袍玉玺若干,更有与节度使往来书信。铁证如山,李林甫革职下狱。

裴谦冤雪释狱,玄宗欲授官爵。裴谦却请旨:“臣愿赴苏州查陆明案。”原来自玉蟾显灵后,他常梦一青袍官员泣诉冤情。至苏州查得陆明因阻李林甫强占民田被诬,案卷中竟牵扯出郑氏家族——当年郑父为巴结李林甫,伪造证据害死陆明。

裴谦归家质询,郑氏疯癫大笑:“不错!我父助李相除患,换得裴光庭官运亨通!”屏风后裴光庭踉跄走出,老泪纵横:“我竟不知你是这般上位...”当即写休书。郑氏当夜悬梁自尽。

裴谦与素娥终成眷属,辞官隐居终南山。某日偶访老妪旧居,见白鹤衔书而至,展读乃道士手书:“玉蟾本仙物,乱世现人间。浊清自分明,因果终有报。”二人相视而悟,遂将玉蟾沉于太乙池中,再无现世。

后安史之乱起,玄宗幸蜀。途经终南山,遇一樵夫献泉解渴,帝觉面善,问之乃裴谦。裴谦献《平乱策》十卷,帝叹:“若早用卿言,岂有今日!”然策未及实施,潼关已破。裴谦夫妇组织义军抗敌,后不知所终。野史传二人得道仙去,每见月圆之夜,太乙池中常有玉蟾浮水,莹光皎皎,如月如鉴。

此正是:玉蟾照影善恶明,乱世浮沉因果清。莫道天公无耳目,举头三尺有神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