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凉州雪:徐骁风云录 > 第17章 丞相殉国势难敌 宋臣屈膝开城池

第17章 丞相殉国势难敌 宋臣屈膝开城池(1 / 2)

就在徐家军如乌云般压境,抵达后宋都城外之后,后宋都城内瞬间被一层厚重的恐慌阴霾所笼罩。原本热闹喧嚣的街道,此刻行人寥寥无几,偶尔有几个匆匆路过的百姓,也是神色慌张,脚步匆匆,仿佛身后有恶鬼追赶。店铺纷纷紧闭大门,往日里热闹的集市也变得冷冷清清,只有那随风飘动的幌子,在寂静中发出轻微的声响,更增添了几分凄凉与不安。

城墙上,守城的士兵们个个神情紧张,眼神中透露出恐惧与迷茫。他们紧紧握着手中的兵器,却仿佛握不住即将到来的命运。有的士兵不时地张望着城外徐家军那密密麻麻的营帐,心中充满了绝望;有的士兵则相互交头接耳,低声议论着这场毫无胜算的战争。

第二日清晨,丞相府中,一片死寂,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凝固。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,洒在丞相府的庭院里,却无法驱散那弥漫在空气中的压抑气息。只有偶尔传来的扫帚扫地声,在寂静中显得格外刺耳,打破了这份令人窒息的宁静。

一个年轻的仆人,身着朴素的粗布衣裳,正低着头,神情专注地打扫着院子里的落叶。他的动作机械而缓慢,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深深的忧虑。他一边扫着落叶,一边不时地抬头望向丞相府的大门,仿佛在期待着什么,又仿佛在害怕着什么。

突然,他的目光落在了书房的门口。只见书房的门半掩着,里面透出一股阴森的气息,仿佛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。仆人的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,他的手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,扫帚也掉落在地。

他小心翼翼地站起身来,双脚仿佛灌了铅一般沉重。每走一步,他的心跳就加快一分,仿佛要跳出嗓子眼。他缓缓地走到书房门口,伸出手,轻轻地推开了门。

门“吱呀”一声缓缓打开,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呆了。只见丞相端坐在书桌前,双眼紧闭,面色苍白如纸,没有一丝血色。他的胸口插着一把匕首,鲜血已经染红了他的衣衫,顺着衣角滴落在地上,形成了一滩触目惊心的血迹。

仆人吓得瘫倒在地,他的双腿发软,再也无力站起。他的眼睛瞪得大大的,充满了恐惧和绝望。他张开嘴,想要大声呼喊,却发现自己的喉咙仿佛被什么东西堵住了,只能发出微弱而颤抖的声音:“不好啦!丞相殉国啦!”

他的呼喊声在寂静的丞相府中回荡,仿佛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,激起了层层涟漪。很快,丞相殉国的消息传遍了整个丞相府。府中的下人们纷纷从各个角落涌了出来,他们有的惊恐地尖叫着,有的则呆呆地站在原地,不知所措。

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,迅速传播到了后宋都城的每一个角落。百姓们听闻后,仿佛遭受了晴天霹雳,纷纷涌上街头。他们有的泪流满面,痛哭流涕;有的则呆呆地望着天空,眼神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助。

他们知道,丞相是后宋的顶梁柱,是他们的希望和依靠。在他们的心中,丞相就像一座巍峨的高山,为他们遮风挡雨,保驾护航。如今,丞相一死,他们仿佛失去了主心骨,后宋的命运将更加岌岌可危。

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,拄着拐杖,颤颤巍巍地走到人群中,老泪纵横地说道:“丞相啊,您怎么就走了呢?您走了,我们后宋可怎么办啊?徐家军马上就要攻进城来了,我们这些老百姓可怎么活啊!”

旁边的一位年轻妇人,怀中抱着一个年幼的孩子,也泣不成声地说道:“丞相,您是我们的好丞相啊!您一直为我们老百姓着想,减免赋税,兴修水利。如今您走了,我们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!”

人群中,哭声、喊声、叹息声交织在一起,形成了一曲悲壮的哀歌。

后宋的大臣们更是乱得像热锅上的蚂蚁,他们得知丞相殉国的消息后,纷纷放下手中的事务,匆匆赶到丞相府门前。他们有的神色慌张,脚步匆匆;有的则眉头紧锁,一脸忧虑。

他们聚集在丞相府门前,相互议论着,脸上满是惊恐和迷茫。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不安和恐惧,仿佛世界末日即将来临。

“这可如何是好?丞相一死,我们后宋还有谁能主持大局?”一位身材高大、面容憔悴的大臣焦急地说道。他的双手不停地搓着,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深的绝望。

“是啊,如今徐家军已经逼近都城,我们该怎么办?难道真的要坐以待毙吗?”另一位大臣附和道。他的声音颤抖着,仿佛随时都会哭出来。

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,争论不休。有的主张拼死抵抗,他们认为后宋虽然目前处于劣势,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,奋勇杀敌,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。

“我们不能就这样投降!我们后宋的将士们都是英勇无畏的,我们一定要与徐家军决一死战,保卫我们的国家和百姓!”一位武将大声说道。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的决心,仿佛要燃烧起来。

然而,也有的人主张投降求和。他们认为后宋目前的实力根本无法与徐家军抗衡,继续抵抗只会让百姓遭受更多的苦难,不如投降,或许还能保住性命。

“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。我们投降了,说不定还能在徐家军手下谋个一官半职,继续为百姓效力。如果继续抵抗,我们只有死路一条啊!”一位文臣无奈地说道。他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和无奈。

整个丞相府门前乱成了一团,大臣们的争论声、争吵声此起彼伏。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,但却拿不出一个有效的办法。

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,太阳渐渐西斜,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。然而,大臣们依然没有达成共识,他们依然在争论着,争吵着。

直到傍晚时分,那些支持投降的大臣们见局势越来越危急,心中更加恐慌。他们担心再这样争论下去,不仅无法解决问题,还会耽误投降的最佳时机。于是,他们开始蛊惑其他大臣。

“诸位,如今我们后宋已经没有胜算了,继续抵抗只会让百姓遭受更多的苦难。你们看看这城中的百姓,他们已经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,我们不能再让他们为我们陪葬了。不如投降吧,或许还能保住性命,也能让百姓少受一些罪。”一位投降派大臣走到人群中间,大声说道。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急切和渴望,仿佛希望所有人都能立刻同意他的观点。

“是啊,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。我们投降了,说不定还能在徐家军手下谋个一官半职,继续为国家和百姓效力。而且,徐家军一向纪律严明,说不定会善待我们和百姓。如果我们继续抵抗,徐家军一旦攻进城来,我们和百姓都将死无葬身之地啊!”另一位投降派大臣附和道。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诱惑和威胁,仿佛在暗示大家如果不投降,就会面临可怕的后果。

在他们的蛊惑下,原本犹豫不决的大臣们渐渐动摇了。他们开始思考投降的可能性,心中那根紧绷的弦也逐渐放松了下来。

“或许投降真的是唯一的出路了。我们不能再让百姓为我们受苦了。”一位大臣低声说道。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无奈和妥协。

“是啊,我们也要为自己的性命着想啊。留得性命在,以后说不定还有机会东山再起。”另一位大臣附和道。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丝侥幸的神情。

最终,在投降派大臣的不断蛊惑和劝说下,所有大臣决定投降。他们认为,保住性命才是真的,其他的都是浮云。在这个生死存亡的时刻,他们已经顾不上什么国家大义、民族尊严了,只想着如何才能让自己和家人活下去。

于是,大臣们纷纷散去,各自回到家中,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投降。他们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,有恐惧、有无奈、有悔恨,也有一丝侥幸。而此时的后宋都城,依然笼罩在一片恐慌和绝望之中,仿佛一座即将被黑暗吞噬的孤城。

此时的徐骁军帐中,灯火通明如白昼。那跳跃的烛火,将整个军帐映照得亮堂堂的,却也映照出帐内紧张而凝重的气氛。徐骁稳稳地坐在主位上,眉头紧紧锁着,仿佛两道拧在一起的麻绳,眼神中透露出思索与忧虑。他正与赵长陵和李义山这两位军中智囊商议着对策。

徐骁微微抬起头,目光扫过赵长陵和李义山,声音低沉而有力地问道:“两位军师,如今后宋那些大臣们态度不明,就像那雾里看花,让人捉摸不透。若他们选择投降,我们该如何安置他们?若他们拼死抵抗,我们又该如何应对?”

赵长陵轻轻摇着手中的蒲扇,那蒲扇在烛光下晃动着,带起一阵微弱的风。他微微眯起眼睛,陷入沉思,片刻后缓缓说道:“将军,若他们投降,我们可根据他们的表现和才能,给予适当的官职。对于那些曾经在后宋朝廷中兢兢业业、有真才实学且真心归顺之人,不妨让他们为离阳王朝效力。如此一来,既能稳定后宋的局势,避免因处置不当而引发新的动荡,又能扩充我们的人才队伍,为离阳王朝的发展增添新的力量。”

李义山捋着下巴上那几缕小胡子,微微点头,赞同地说道:“长陵兄所言极是。若他们抵抗,我们则无需客气,直接攻破城门,将他们一网打尽。不过,以我之见,他们投降的可能性较大。毕竟如今后宋大势已去,犹如风中残烛,摇摇欲坠。他们都是聪明人,应该明白继续抵抗只是徒劳,没有别的选择。”

徐骁点了点头,双手抱在胸前,说道:“两位军师说得有理。不过,战场之上,形势瞬息万变,我们还是要做好两手准备,以防万一。不能因为觉得他们投降的可能性大,就放松警惕。”

就在他们商议之时,一个亲卫站在军帐外,恭敬地行礼说道:“禀将军、两位军师,后宋的大臣们前来投降了!”

徐骁三人听到后,先是一愣,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紧接着,他们相视一眼,然后哈哈大笑起来。徐骁一边笑着,一边吐槽着:“早这样不就好了吗?还省得我为了这后宋之事,这几夜都没睡个好觉,头发都掉了不少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