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风云变幻、战火纷飞的时代,离阳王朝的崛起之路充满了荆棘与挑战。
而在等待杨太岁消息的漫长日子里,徐骁的营帐宛如一座智慧的灯塔,在黑暗中散发着神秘而坚定的光芒。
营帐内,烛火通明,彻夜不熄。那跳动的火焰,似是离阳王朝蓬勃的野心,又似是三位有志之士心中燃烧的热血。
徐骁、赵长陵与李义山三人围坐在案前,案上铺满了来自各方探子的密报。这些密报如蛛丝般交织,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中原大地各国的轮廓与态势。每一份密报都像是一把钥匙,试图打开通往统一中原之路的大门。
徐骁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沉稳与果敢。他身着黑色劲装,腰间佩着一把长剑,剑鞘上的纹路在烛光下若隐若现,仿佛在诉说着他过往的征战岁月。
赵长陵则是一袭白衣,风度翩翩,气质儒雅。他手持一把折扇,轻轻摇曳,仿佛世间的一切纷争都能在他的扇下烟消云散。
李义山身着青色长衫,面容清瘦,眉头紧锁,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邃的智慧。他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,发出有节奏的声响,似是在思考着这纷繁复杂的局势。
起初,三人对于统一中原的先后顺序各执一词,一场激烈的争论就此展开。
赵长陵目光深邃,言辞激昂。他猛地站起身来,双手撑在案上,身体前倾,仿佛要将自己的观点强行灌入二人的脑海中。“北汉地处中原北境,兵强马壮,其骑兵更是天下无双。但近年来,北汉内部权力斗争激烈,将领之间矛盾重重。那北汉皇帝昏庸无能,听信谗言,导致朝堂之上党争不断。此时出兵北汉,可趁其内乱,一举击溃其主力。”
赵长陵喝了一口茶水继续说着:“只要我们徐家军的黑甲铁骑踏入北汉的领土,那些心怀鬼胎的将领们定会各自为战,我们便可各个击破。如此一来,不仅能为后续的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,还能让天下诸侯看到我们徐家军的实力,起到威慑作用。”他挥舞着手臂,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弧线,仿佛已经看到了北汉的城池在离阳铁骑下纷纷陷落的景象。他的声音在营帐内回荡,充满了激情与自信。
李义山则微微皱眉,轻轻放下手中的茶杯,站起身来,在营帐内踱步。他的脚步沉稳而缓慢,每一步都像是在权衡着利弊。“北汉虽强,但此时出兵,风险太大。而东越地处东南沿海,水师强大,且贸易繁荣,国库充盈。东越的港口每日都有无数的商船往来,带来了巨额的财富。但东越国内文风盛行,武备相对松弛,士卒缺乏实战经验。那些文人雅士整日沉迷于诗词歌赋,对军事一窍不通。”
李义山顿了顿继续说:“若能先以奇兵突袭东越,断其海上贸易通道,东越的经济命脉便会被我们牢牢掐住。再以雷霆之势攻破其都城,必能迅速瓦解东越的抵抗意志。而且,东越的财富可为我们离阳的军队提供充足的军资,让我们在后续的战争中无后顾之忧。”他的话语沉稳而冷静,每一个字都经过深思熟虑,仿佛已经将东越的局势看得一清二楚。
徐骁静静地听着二人的争论,心中也在权衡利弊。他深知,统一中原并非易事,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无数将士的生死和徐家军的兴衰。他时而微微点头,表示对二人观点的认可;时而陷入沉思,目光在地图上不断游移。
那地图上,中原大地的山川河流、城池关隘都清晰地标注着,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。他仿佛看到了徐家军的军队在这片土地上纵横驰骋,看到了百姓们在统一的中原大陆上过着安居乐业的景象。
第一天,争论从清晨持续到深夜。三人各抒己见,互不相让。营帐内的气氛紧张而热烈,仿佛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。赵长陵不断地阐述着攻打北汉的优势,他的声音慷慨激昂,充满了感染力;
李义山则冷静地分析着东越的弱点,他的逻辑严谨,让人无法反驳。
徐骁则始终保持着沉默,仔细聆听着二人的观点,心中不断地思考着。
第二天,争论愈发激烈。赵长陵和李义山甚至开始引用历史典故来支持自己的观点。赵长陵说道:“昔日大秦一统天下时就是分析各国利弊,在先后灭掉的几个国家内,先是攻打不合群的国家,利用该国家内部党争的机会,分化瓦解其内部各个势力,最终取得了天下。如今我们徐家军也可效仿此法,先攻打北汉,让其他诸侯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。”
李义山则反驳道:“大奉当年统一半个天下时期,就是率先攻打党争的国家,虽取得了辉煌的战绩,但也耗费了大量的国力。若我们此时贸然攻打北汉,恐陷入持久战,消耗大量兵力物力,得不偿失。不如先取东越,壮大自身实力,再图其他。”
徐骁依旧没有表态,他深知,统一中原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,不能仅凭一时的冲动。
第三天,争论进入了白热化阶段。三人的声音都有些沙哑,但眼神中却依然充满了坚定。赵长陵拍着桌子,大声说道:“我意已决,先攻北汉!若不如此,徐家军何日能统一中原?”
李义山则紧紧握着拳头,说道:“攻打东越才是上策,若执意攻打北汉,恐误了徐家军的大事!”
就在气氛紧张到极点的时候,徐骁突然站起身来,双手向下压了压,示意二人安静。
“二位先生莫要再争了。”徐骁的声音沉稳而有力,“统一中原乃是我徐家军的百年大计,不可急于一时。我们需综合考虑各国的地理位置、国力强弱、军事态势以及内部政治环境等因素。”
看着赵长陵和李义山盯着自己,徐骁则接着说:“北汉虽不是太强,但地处偏北,若先攻打,恐陷入持久战,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。东越虽富,但水师强大,若不能迅速攻破其都城,恐陷入胶着状态。”
徐骁看着二人不再说话,都在看着自己,于是徐骁接着说:“我想到的是另一个国家。”随着徐骁的手指向后隋的名称时。
赵长陵和李义山先是一愣,仔细想了一会,便明白徐骁的用意。
徐骁喝了口茶继续说:“后隋,这个地处中原腹地,国力并非最强的国家,他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,是连接南北的交通枢纽。攻下后隋,可切断各国之间的联系,使其各自为战,便于我们徐家军各个击破。”
徐骁看着赵长陵和李义山都默默点头认同,于是接着说道:“而后宋与后隋相邻,攻下后隋后顺势南下,可趁后宋毫无防备之际,迅速占领其领土。待稳定后隋和后宋局势后,再挥师北上,以逸待劳,胜算更大。大魏、东越、南唐、西楚、西蜀则各有其特点和弱点,按照这个顺序依次攻打,可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徐家军的优势,减少不必要的损失。”
赵长陵和李义山听了徐骁的话,都陷入了沉思。他们仔细回味着徐骁的分析,心中不禁暗暗佩服。经过一番思考,二人终于达成了共识,确定了统一中原的先后顺序:后隋→后宋→北汉→大魏→东越→南唐→西楚→西蜀。
这个顺序的确定并非偶然。后隋地处中原腹地,宛如一颗棋子,卡在了南北交通的要道上。攻下后隋,就如同在中原大地上打开了一个缺口,让徐家军的军队可以自由穿梭。
而后宋与后隋相邻,如同唇齿相依。攻下后隋后,后宋必然会陷入恐慌之中。此时离阳军队顺势南下,后宋的防御体系必然会因为毫无防备而迅速崩溃。
至于北汉,虽国力不是太强,但地处偏北,气候寒冷,补给线长。若先攻打北汉,徐家军军队需要长途跋涉,在北汉的土地上与敌人作战。而且北汉的骑兵擅长在平原上作战,徐家军若不能迅速取得胜利,很容易陷入持久战,消耗大量的兵力物力。
待攻下后隋和后宋之后,徐家军军队将会获得大量的物资和兵力。这将使得他们在后续的战争中拥有充足的资源支持,无论是粮草还是武器装备都将得到极大的改善。
在这种情况下,徐家军军队可以毫不犹豫地挥师北上,因为此时他们的兵马粮草都有了充足的保障。面对战斗力稍显逊色的北汉军队,徐家军的胜算自然会大大增加。
大魏虽然同样拥有雄厚的国力,但其内部政治腐败,军队战斗力参差不齐。这意味着徐家军可以通过贿赂一些权臣来达到里应外合的效果,从而更容易地攻克大魏。
东越水师虽然强大,但陆战能力相对较弱。徐家军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敌人的劣势,采取大规模的陆战策略,以己之长攻敌之短,从而取得战斗的胜利。
南唐文化繁荣,但其朝廷重文轻武,导致军事力量相对薄弱。徐家军可以抓住这一点,针对南唐的军事弱点进行攻击,迅速突破南唐的防线。
西楚的国力在当前可谓是如日中天,其号称拥有十二万重甲步兵大戟士和六万重甲铁骑,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,使得其他国家都对其忌惮三分。然而,西楚的内部却并非表面上那般和谐,各种矛盾交织,严重影响了其整体战斗力。实际上,真正能战的只有兵甲叶白夔一人而已。
相比之下,此时的徐家军虽然人数众多,但实力相对较弱。然而,他们有一个巨大的优势——数量。仅凭人数上的优势,徐家军即使采取简单粗暴的堆人头战术,也足以攻破西楚。
再看西蜀,其地势险要,易守难攻,这是它的一大优势。但与此同时,西蜀的经济发展却相当滞后,这导致其在战争中的持久力不足。而且,西蜀那些曾经声名显赫的将领们如今都已离世,新一代的将领尚未成长起来,整体实力大打折扣。因此,一旦西楚被攻破,那么接下来直捣西蜀便会变得相对容易。
综合考虑各国的情况,离阳制定了一个明确的统一顺序。首先攻打后隋,然后是西楚,最后是西蜀。这样的顺序安排,可以让离阳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,有针对性地攻击各国的弱点,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自身的损失。
确定了统一顺序后,三人便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第一个目标——后隋身上。他们深知,要想成功攻克后隋,就必须对其国家实力和政治环境有深入的了解。于是,他们开始了漫长而细致的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