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2章 药圃传薪(1 / 2)

晨露在野山桃的花瓣上打了个转,坠落在药学堂的青石板上,溅起细小的水花。最小的药童举着颗紫草籽蹲在石磨旁,指尖沾着灵泉水往种子上抹,水珠在棕褐色的籽实上滚来滚去,像颗会跑的小珍珠。

“慢点抹,别把芽尖碰坏了。” 林小羽提着竹篮走过,篮里的七叶莲沾着晨露,根茎上还缠着圈红绸 —— 是孩子们给新药材系的 “认亲绳”。她见孩子的指甲缝里嵌着泥,忍不住用灵泉水帮他冲洗:“山外的村民托人带信,说咱们种下的紫草籽发芽了,让你去当小先生呢。”

孩子的脸腾地红了,种子往兜里一揣:“我、我怕讲不好。” 他偷瞄着药房门口,北境小姑娘正踮脚往新搭的药架上挂药牌,青布衫的下摆扫过装满雪绒花的陶罐,发出叮叮当当的响,“要不让小姐姐跟我一起去?她比我会说。”

萧承煜扛着捆竹苗从外面进来,竹节上还带着露水 —— 是他今早去后山砍的,用来给山外的村民搭药架。他把竹苗往石桌上一放,绳结打得又快又稳:“老秀才说要编本《药圃三字经》,让你和小姐姐画图,新学子们写字,这样村民们学得快。”

北境小姑娘举着张画满药苗的麻纸跑过来,上面的紫草芽画得像群小刺猬:“林姐姐你看!我把每种药草的种法都画上了!” 她的指尖点着麻纸角落的小太阳,“老军医说北境的药草要多晒太阳,咱们的不用,灵泉水里有光。”

日头爬到竹匾上方时,药学堂的院子里已经挤满了人。山外村子来的村民们背着空药篓,正围着石碑看孩子们拓印《药圃三字经》。穿粗布褂的汉子突然指着 “紫草喜湿” 四个字问:“是不是跟种红薯一样,要天天浇水?” 最小的药童立刻举着铜药碾跑过去,石槽在地上划出白痕:“要用灵泉水!普通水不行!”

李伯提着个食盒走来,里面的枣糕蒸得胖乎乎的,每个上面都嵌着颗七叶莲籽:“刚出锅的,就着薄荷茶吃,解乏。” 他往位老婆婆手里塞了块,“您老的风湿腿,用新采的艾草煮水泡脚,比喝汤药管用,让孩子们教您怎么采。”

“李伯您尝尝这个!” 北境小姑娘举着块北境奶疙瘩跑过来,奶渍沾在嘴角,“我阿娘说用野山桃汁泡过,比蜜饯还甜。” 她突然指着位抱着孩子的妇人,“您家娃出痘刚好,得多晒晒太阳,就像咱们的雪绒花,见了太阳才长得旺。”

新学子们正在整理义诊的记录,绿衫学子突然举着本手抄本喊:“你们看!我把每种药草的图画成了小人!紫草像穿紫裙的姑娘,雪绒花像戴白帽的小和尚!” 村民们立刻围过去,指着画页七嘴八舌地议论,比看正经药谱热闹多了。

苏晴抱着摞新做的药囊走进来,红绸上绣的药草图案活灵活现:“师父,将军,这些是给村民们的,里面装着薄荷和艾草,既能驱虫又能提神。” 她的指尖点着药囊里的纸条,“上面写着每种药草的用法,老秀才用白话写的,谁都能看懂。”

“让孩子们教他们编药囊。” 林小羽往药圃里撒着雪绒花籽,灵泉水浇过的泥土泛出湿润的黑,“山外的竹子多,编竹篓装药比布囊结实。” 她瞥见萧承煜正帮村民调整锄头的角度,大手握着粗黑的手腕,把挖药苗的力道教得清清楚楚。

午饭时,大家挤在石桌旁吃大锅饭。山外的村民带来了自家腌的咸菜,药学堂的孩子们端出北境的奶疙瘩,新学子们则贡献出京城带来的酱菜,混在一起竟格外下饭。位老汉突然往最小的药童碗里夹了块腊肉:“小先生,我家的紫草苗有点黄,是不是缺啥了?”

药童的脸瞬间涨得通红,往老汉碗里舀了勺灵泉水:“得浇这个。” 他突然指着北境小姑娘,“让她跟您去看看,她认药比我准,像北境的牧羊犬。” 小姑娘立刻举着药谱站起来,青布衫的口袋里露出半截牛角药碾:“现在就去!去晚了太阳该毒了!”

午后的阳光暖洋洋的,村民们跟着孩子们学认药草。穿绿衫的学子正教位妇人辨认薄荷和紫苏,两片叶子在阳光下摆在一起,绿得发亮。萧承煜蹲在药圃边,用树枝在地上画药苗的根须:“紫草的根要埋深些,雪绒花的要浅,就像人,有的要深扎根,有的要常露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