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5章 回任家镇(2 / 2)

曾经的任家老宅邸,也被改造成了一座民俗博物馆,展示着任家镇的历史变迁与风土人情。

越野车缓缓驶入任家镇,众人望着车窗外熟悉又陌生的景象,心中感慨万千。

这个承载着他们无数回忆的地方,在时代的浪潮中,不断发展、蜕变,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
四目道长透过车窗,望着眼前这变化翻天覆地的任家镇,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,感慨万千地说道:“时间过得可真快啊!

这任家镇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。距离我上次来这儿,一下子就过去了好多年头。

若不是我对这条路还依稀有些印象,恐怕都要走错路了。

好在这任家镇的牌子还在,多少还能唤起一些往昔的记忆。”

他的目光在街道两旁的新建筑上缓缓扫过,眼神中满是对岁月变迁的感叹。

这时,阿飞从驾驶室探出头来,朝着路边一位扛着锄头的老人家礼貌地问道:“大爷,请问一下任家镇的义庄怎么走啊?

这镇子变化太大了,我都找不到路了。”阿飞脸上带着谦逊的笑容,眼中满是期待。

老人家停下脚步,抬起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,顺着阿飞的问话,朝着一片相对比较偏僻的位置指了指,用带着浓重乡音的口音说道:“往郊外走嘞。

义庄离镇子不算远,你们开车过去,不到半个小时就能到咯。”

“好的,谢谢大爷。”阿飞感激地说道。随后,他按照大爷所指的方向,一边开车,一边时不时地向路人打听确认。

随着车子渐渐驶向郊外,周围的环境愈发安静,天色也在不知不觉中暗了下来。

一路上,大家都静静地看着车窗外不断变换的景色,心中对即将见到的义庄充满了期待。

终于,在天黑之际,一行人终于找到了义庄。

此时映入众人眼帘的义庄,与他们记忆中以前的义庄截然不同。

曾经的义庄,在他们的印象里,看起来破破烂烂,透着一股阴森陈旧的气息,斑驳的墙壁、摇摇欲坠的门窗,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。

而现在的义庄,显然是经过重新修建,焕然一新。

它看起来颇为气派,整体风格和庄重的祠堂差不多。

义庄的大门高大而厚重,朱红色的漆料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,门上的铜环擦拭得锃亮,仿佛在展示着它如今的崭新风貌。

四目道长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,急忙快步走到义庄门口,抬手轻轻敲门,“咚咚咚”,敲门声在寂静的夜空中回荡,仿佛在唤醒那些沉睡已久的回忆。

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紧张与期待,不知道门后的义庄会是怎样一番景象,又是否能见到那些久违的故人。

这时候,义庄内悠悠传来一个年轻小孩子清脆的声音:“谁啊?”紧接着,便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,一个七八岁的小娃娃迈着小短腿,一蹦一跳地走了出来,伸手打开了义庄的门。

小娃娃乌溜溜的眼睛里满是好奇,打量着眼前敲门的四目道长一行人。

他歪着脑袋,脆生生地问道:“请问你们有什么事吗?”

这时候,徐正义赶忙上前一步,眼中满是期待与激动,声音微微有些颤抖地说道:“我找文才师叔。

不知道文才师叔还在不在这儿?”

“哦。你们找我师傅。”小娃娃一听,眼睛一亮,转身就像只欢快的小兔子般往义庄里面跑去,边跑边扯开嗓子大喊:“师傅!师傅!有人找你!”

片刻后,义庄后院传来一声略显苍老的咳嗽声,紧接着一个温和的声音传来:“小五,谁找我啊?”

随着声音,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缓缓从后院走了出来。老人剪着一个经典的蘑菇头,只是曾经乌黑的头发如今已变得雪白,像冬日里的初雪般耀眼。

他双手背在后面,身子微微有些佝偻,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,一道道皱纹仿佛是生活写下的故事。

若不是仔细辨认,实在难以看出,眼前这位老人就是当年在义庄学艺的文才,与记忆中那个年轻充满活力的文才简直判若两人。

文才慢慢地朝着门口走来,当他的目光落在门口站着的人身上时,整个人像是被定住了一般。

他的双眼瞬间通红,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。

他的嘴唇微微颤抖,眼泪不由自主地一下子滑落,顺着布满皱纹的脸颊缓缓流下。

这一刻,时间仿佛凝固,往昔的点点滴滴在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,曾经在义庄的日子,那些欢笑、那些泪水、那些师徒间的情谊,都在这一瞬间涌上心头,让他再也无法抑制内心深处的情感。

文才抬起那布满老茧且微微颤抖的手,轻轻擦了擦自己眼角的泪水,试图平复内心那如波涛般汹涌的情绪。

小五站在一旁,满脸好奇地看着自己的师傅,实在不明白一向坚强的师傅为何会突然落泪。

文才的目光缓缓扫过众人,声音带着几分哽咽与激动,颤颤巍巍地开口说道:“四目师叔、家乐师兄,还有一休大师。

”最后,他的目光落在徐正义身上,眼中满是慈爱与感慨,“正义师侄,你们终于回来了。

”他连着说了两声“好啊”,仿佛这简单的两个字,便能将心中积压多年的思念与喜悦全部倾诉出来。

文才急忙上前,一边热情地招呼着,一边说道:“快快快进来,不要站在门口。

咱们这么多年没见了,可不能生分。”说着,他将众人往义庄内引。

众人随着文才走进义庄,踏入大厅的那一刻,仿佛时光倒流,回到了往昔岁月。

大厅依旧如当年一般,正中央摆放着祖师爷的法坛。

法坛上,祖师爷雕像庄严肃穆,雕像前供奉着新鲜的水果和点燃的香烛,袅袅青烟升腾而起,散发出淡淡的香气,为整个空间增添了一份神秘而庄重的氛围。

法坛周围,摆放着各种各样的丧葬用品,五彩斑斓的花圈层层叠叠,仿佛在诉说着对逝者的追思

一沓沓纸钱整齐地码放着,仿佛随时准备为逝者送去在另一个世界所需的财富。

形态各异的纸人、纸马栩栩如生,它们仿佛承载着逝者的期望,等待着陪伴主人走向未知的旅程。

穿过大厅,众人来到另一个房间。一进门,便能看到房间里摆放着许多灵位。

这些灵位密密麻麻地排列在架子上,每一个灵位都代表着一位逝者,也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。

灵位前,摆放着一些供品,有鲜花、糕点,还有几盏长明灯,微弱的灯光在空气中摇曳,仿佛在与逝者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。

房间的地面上,整齐地摆放着好多棺材。这些棺材大小不一,材质各异。

有一些棺材看起来十分有年代感,最久的差不多是民国时期留存下来的。

那几口民国时期的棺材,木质纹理清晰可见,岁月的痕迹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。

棺材的表面,漆色已经斑驳脱落,露出里面略显腐朽的木头,但即便如此,仍能看出当年精湛的制作工艺。

棺材盖上,还雕刻着一些精美的图案,有寓意吉祥的祥云,有象征长寿的仙鹤,虽然历经岁月的侵蚀,但依旧能让人感受到当年匠人的用心。

整个房间的布局并没有太大改变,和当年九叔在的时候差不多,只是义庄的外表经过重新修建,显得更加气派和坚固。

看着眼前熟悉的一切,众人心中感慨万千,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神秘与故事的年代,那些与九叔一起在义庄度过的日子,如同电影般在脑海中一一闪过。

文才望着众人,眼神中满是虔诚与感慨,缓缓说道:“大家赶紧给祖师爷上香吧。

这么多年风风雨雨,能再次相聚于此,多亏祖师爷保佑,让大家都平平安安的。”

他的声音微微颤抖,仿佛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岁月的重量。

言罢,文才率先走向法坛。他的步伐略显蹒跚,却又带着一种庄重的仪式感。

来到法坛前,他伸出那双布满老茧的手,小心翼翼地从香筒中抽出三根香。

接着,他拿起打火机,轻轻一点,微弱的火苗跳跃起来,点燃了香头。

香头闪烁着微弱的红光,袅袅青烟随之升腾而起。

文才双手举香,缓缓将香置于额头前方,对着祖师爷的雕像,深深地拜了下去。他的动作缓慢而沉稳,每一次下拜都饱含着对祖师爷的敬意与感激。

一拜,再拜,三拜,每一次起身,他的眼中都闪烁着晶莹的泪花,仿佛在向祖师爷倾诉着多年来的思念与经历。

其他人见状,也纷纷走向法坛。四目道长神情肃穆,他郑重地拿起三根香,用打火机点燃后,双手举香,神色庄重地朝着祖师爷雕像鞠躬行礼。

他的目光坚定而专注,仿佛在向祖师爷表明自己对茅山道术的坚守与传承。

家乐师兄紧跟其后,同样拿起香点燃。他的动作流畅而熟练,拜祭时,心中默默想着祖师爷庇佑,希望未来的日子里,自己能在道术修行上更进一步,不辜负祖师爷的恩泽。

一休大师双手合十,默念了几句佛语,随后也拿起香点燃。

他虽并非茅山派弟子,但多年来与众人并肩作战,深知这祖师爷对于茅山派的意义,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这份情谊与信仰的尊重。

徐正义最后拿起香,眼中满是敬畏。他轻轻点燃香,对着祖师爷雕像深深下拜。

在他心中,祖师爷不仅是茅山派的精神象征,更是他在道术之路上的指引者。

这些年,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,他都从未忘记祖师爷的教诲。

此刻,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,祈求祖师爷继续保佑众人,在未来的日子里平安顺遂。

一时间,法坛前香烟缭绕,众人的身影在烟雾中若隐若现,整个义庄沉浸在一片庄严肃穆的氛围之中。

仿佛祖师爷的庇佑正悄然降临在每一个人身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