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7章 回忆。(2 / 2)

道堂里的檀香还在袅袅升起,缠绕着四十五年的风霜,和一声轻得几乎听不见的叹息。

茶烟在空气中缓缓舒展,徐正义望着杯底沉落的茶叶,忽然幽幽叹了口气:“好些年没回任家镇了啊……”

话音刚落,道堂里的檀香像是被这句话惊动,猛地晃了晃。阿飞刚收拾好茶具,闻言停下动作:“师傅,您说的任家镇,就是师公他们当年住的地方?”

“嗯。”徐正义指尖在桌面划过,像是在描摹记忆里的轮廓,“前几十年听一个从内地来的同乡说,任老爷家的千金任婷婷,嫁了个留洋回来的先生,郎才女貌,倒真是般配。”他说着笑了笑,眼角的皱纹却堆起几分涩意。

他还记得任婷婷十八岁候的模样,梳着两条麻花辫,穿着洋布裙子,偶尔会跟着任老爷到义庄附近散步,看见他总怯生生地叫一声“小正义弟弟。

那时候任家镇已经是方圆几十里最热闹的地方,镇口的石板路被马车碾得发亮,绸缎庄的幌子在风里摇摇晃晃,九叔偶尔会带着他和秋生去镇上的面摊吃面,老板总会多给秋生加个荷包蛋。

“是该回去看看了。”徐正义喃喃道,目光飘向窗外香港的高楼,玻璃幕墙反射着刺眼的光,和记忆里任家镇的青瓦白墙判若两个世界,“就是不知道……义庄还在不在。”

那座青砖垒起的义庄,是他童年里最坚实的依靠。

院子里的老槐树总在夏天落一地碎白的花,九叔的书房里堆满了线装的道书,秋生总爱趴在门槛上晒太阳,文才师叔则在灶房里和锅碗瓢盆较劲。

他最后一次在义庄住,还是师傅秋生走的时候。

十年前秋生得了急病,躺在床上咳得直不起腰,瘦得只剩一把骨头。

弥留之际,老人拉着他的手,声音轻得像羽毛:“正义……义庄……就交给你文才师叔了……你要是……回任家镇…

…替我……看看那棵老槐树……”

他守在灵前,烧了三天三夜的纸钱,看着文才师叔哭得几乎晕厥,忽然觉得那座热热闹闹的义庄,一下子就空了。

后来他离开时,文才师叔拄着拐杖送他到镇口,鬓角已经全白了,反复叮嘱:“常回来啊,正义,回来看看师叔……”

这一看,就耽搁了好些年。

“文才师叔……怕是也不在了吧。”

徐正义喉结滚了滚,声音哑得厉害。眼泪毫无预兆地涌上来,顺着脸颊往下淌,滴在衣襟上,洇出一小片深色的痕迹。

他想起香港这几十年的变迁,街角的糖水铺换了又换,曾经熟悉的街坊走了大半,连他开的杂货铺都换过三个地址,“任家镇当年就比别处繁华,如今……怕是早就认不出了。”

他抬手用袖口狠狠抹了把脸,把那些翻涌的情绪强压下去,从供桌下摸出一捆线香,抽出六根。

火柴擦着的瞬间,橘红色的火苗跳了跳,映亮他眼角未干的泪痕。

“来,阿飞。”他递过去三根,自己捏着三根在火苗上引燃,烟气呛得他咳了两声,“给祖师爷上香。”

师徒俩并肩站在供桌前,三茅真君的画像挂在正中,色彩虽有些剥落,眉眼间的威严依旧。

徐正义双手捧着香,深深鞠了三个躬,每一个弯腰都像是在叩问岁月——师公,您当年守护的山河,如今安稳了;

师父,您惦记的老槐树,不知还在开花吗;文才师叔,您等的人,终于要回来了。

香插进香炉的瞬间,三缕青烟缠在一起,缓缓升向屋顶,像要带着这些未了的牵挂,飘向遥远的任家镇。

香灰簌簌落在供桌上,徐正义望着袅袅升起的青烟,忽然像被什么猛地敲了下后脑勺,眼神骤然亮了亮,又很快黯淡下去。

“对了……”他喃喃出声,指尖无意识地绞着袖口,“你师公的师妹,鹧姑……或许还在。”

阿飞正收拾着香案,闻言抬头:“鹧姑?倒是没听您提过。”

“那时你还小,自然不知道。”徐正义望着窗外的雨丝,像是透过雨幕看见了几十年前的人影。

鹧姑当年总爱穿一身靛蓝布裙,梳着利落的发髻,眉眼间带着股不输男子的英气,可每次看九叔的眼神,又软得像春日的柳絮。

他还记得有次九叔画符时被墨汁溅了袖口,鹧姑红着脸递上干净的帕子,转身时裙摆扫过门槛,带起一阵淡淡的艾草香。

“她心里是装着你师公的。”徐正义的声音轻下来,带着点叹息,“后来师公牺牲的消息传到任家镇,听说鹧姑在庙里关了三天三夜,哭声隔着半条街都能听见,谁劝都没用,差点把自己熬垮了……”

他顿了顿,指尖在供桌边缘轻轻敲着,“自古多情空余恨啊……她那问米之术,当年在茅山同辈里是数一数二的,能召亡魂,通阴阳,可终究……留不住想留的人。”

据说鹧姑后来就在任家镇附近的一座小庙里当了庙主,守着一方香火,再没离开过。

徐正义想着,八十多岁的人了,若是还在,怕是也步履蹒跚了吧。

“还有家乐师伯。”他又想起一个人,嘴角忍不住牵起点笑意,随即又沉了下去,“他师傅四目道长,可是你师公的师兄,当年在茅山也是响当当的人物。”

记忆里的四目道长总爱穿着件洗得发亮的道袍,腰间挂着个沉甸甸的钱袋,走路时叮当作响。

那人赶尸的本事是一绝,走南闯北,据说攒下的家底能买下半个任家镇。

徐正义至今记得,清末民初那会儿,四目道长为了买一休大师的老宅,眼睛都不眨就搬出一箱金条,阳光照在上面,晃得人睁不开眼。

可偏偏是这样个有钱人,抠门得紧——家乐师伯那件衣服,洗得领口都磨破了,还是求了他好几年才给换的新的,每次提起这事,家乐师伯都要唉声叹气半天。

“还有千鹤道长。”徐正义掰着手指,像是在数着散落的星辰,“那人脾气倔,一生只打‘巅峰赛’,寻常小鬼不屑出手,遇上厉害的邪祟,却能以一敌百,是真性情。”

东南西北四位师伯,加上师公和鹧姑,当年都是茅山响当当的人物。

可如今呢?九叔埋骨战场,四目道长和千鹤道长怕是早已作古,家乐师伯也不知流落何方……徐正义望着墙上那几张模糊的照片,忽然觉得眼眶发紧。

那时候他还太小,坐在义庄的门槛上,看师公和四目道长下棋,听千鹤道长讲捉鬼的趣事,看鹧姑给文才师叔指点画符,那些画面像散落在时光里的珠子,如今想串起来,却怎么也凑不齐了。

若不是这几张泛黄的照片镇着,怕是连他们的模样都要记不清了。

“这些长辈啊……”徐正义长长地舒了口气,声音里裹着化不开的怅然,“当年都是能叱咤一方的人物,如今……怕是只剩些传说了。”

香案上的三炷香燃得正旺,烟气盘旋着往屋顶飘,像是要把这些零碎的记忆,送到那些早已远去的人耳边。

道堂里的香火还没散尽,门口忽然传来一声带着些微颤音的呼喊:“徐师傅在吗?”

阿飞正帮着收拾香案,听见动静立刻应了声,快步掀开门帘迎出去。

门外站着的是三姑,八十多岁的老人了,背有些驼,手里拄着根磨得发亮的竹拐杖,鬓角的白发被风吹得有些乱。

“三姑,是您啊。”阿飞赶紧侧身让她进来,“我师傅在呢,快进来坐。”

三姑颤巍巍地迈过门槛,浑浊的眼睛在道堂里扫了一圈,最后落在徐正义身上,脸上堆起几分焦灼:“正义啊,你可得帮帮我。”

徐正义刚把香灰扫进瓷碗里,闻言放下扫帚,扶着三姑在旁边的竹椅上坐下,又让阿飞倒了杯热水:“您慢慢说,出什么事了?”

三姑捧着水杯,指尖微微发颤,叹了口气才开口:“这阵子啊,我总觉得家里不太平……”她顿了顿,声音压得低了些,像是怕被什么听见,“夜里睡觉总不安生,一到后半夜,就听见厨房有动静。”

“厨房?”徐正义皱了皱眉。

“是啊。”三姑点点头,脸上露出些后怕的神色,“一会儿像是有人在切菜,‘咚咚咚’的,刀碰着案板响;一会儿又听见水龙头‘哗哗’地流水,关都关不住似的;

有时候更邪乎,锅碗瓢盆叮叮当当响成一片,像是有人在里面翻箱倒柜,吵得我压根没法睡。”

她攥着水杯的手紧了紧:“开始我还以为是老鼠,可哪有老鼠能弄出这么大动静?

我这心里七上八下的,想着是不是招惹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,就赶紧来请你去看看。”

徐正义听完,沉吟片刻。

三姑在这条街住了大半辈子,为人和善,家里从没出过什么怪事,如今闹这么一出,怕是真有问题。他站起身:“您别急,我这就跟您去看看。”

转头又对阿飞道:“阿飞,去法坛上把家伙事收拾一下——黄符、朱砂、罗盘都带上,再拿两张镇宅的符。”

“好嘞师傅!”阿飞应了一声,转身快步走向里屋的法坛。那里摆着一叠叠黄纸,几盒磨得细腻的朱砂,还有个铜制的罗盘,指针在阳光下泛着冷光。

他手脚麻利地把东西归置进一个深蓝色的布包里,又从抽屉里抽了两张叠好的镇宅符塞进去,拎着包就走了出来。

三姑见他们准备妥帖,连忙站起身:“那……那就麻烦你们了。”

“您客气啥。”徐正义拍了拍她的胳膊,语气缓和,“邻里街坊的,应该的。咱们这就去看看,到底是啥东西在捣乱。”

说着,师徒俩跟着三姑走出道堂,夜晚的月光斜斜地照在巷子里,把三人的影子拉得很长,一路朝着三姑家的方向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