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日后,刘封率领三万大军,如滚滚铁流般抵达阳平关下。夕阳西斜,将巍峨的关墙染成血色,城楼上字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。刘封勒马驻足,眯起眼睛打量着这座扼守汉中咽喉的雄关。
军师,你看这阳平关,果然名不虚传。刘封转头对身旁的军师法正说道。
法正一袭青衫,面容清癯,闻言微微颔首:阳平关依山而建,两侧皆是悬崖峭壁,正面城墙高达五丈,确实易守难攻。不过……他眼中闪过一丝精光,再坚固的城墙,也挡不住内外的合力。
刘封会意一笑,正欲答话,忽见一骑快马自前方飞奔而来。只见赵和策马而来,铠甲上沾满尘土,显然是一路疾驰未歇。
将军,关中探子传来消息!赵和翻身下马,声音中带着几分急切。
刘封神色一肃:
据柳隐密报,守将杨任于昨日接到张鲁命令后突然离关而去,如今关中只剩张卫和杨昂二人。赵和抬头,眼中闪烁着疑虑,但具体原因柳隐尚未探明。
刘封与法正对视一眼,两人眼中同时闪过惊色。法正捻着胡须,眉头紧锁:不妙。杨任乃汉中大将,善守能攻。此时离开,必有蹊跷。
刘封握紧了手中的青龙戟,声音低沉:我军压境在即,张鲁却调走大将,莫非是三叔那边?
三将军走米仓山之事恐怕已经泄露。法正沉声道,声音压得极低,若张鲁已得知翼德奇袭南郑,调杨任回防也是情理之中。
刘封心头一紧。张飞率一万精兵走米仓山小路偷袭南郑,是此次夺取汉中的关键奇招。若计划败露,不仅张飞将陷入险境,整个战略也将功亏一篑。
柳隐和王平可有更多消息?刘封追问道。
赵和摇头:柳校尉说,他与王平虽投在杨昂麾下,但因出身草莽,始终不得信任。军议从不让他们参与,如今只负责搬运物资,城门守卫仍是张卫、杨昂的心腹把持。
法正轻叹一声:看来内应作用有限。阳平关易守难攻,若不能智取,只怕要付出惨重代价。
传令下去,加强戒备,明日一早攻关,先探虚实!刘封果断下令,眼中燃起战意,若杨任果真不在,正是破关良机!必须在张鲁调集更多援军前拿下阳平关!
夜幕降临,蜀汉军营中篝火点点。中军大帐内,刘封正与诸将商议明日战事。黄忠、关平、赵和等将领分列两侧,沙盘上插满了代表双方兵力的小旗。
据柳隐和王平的情报,阳平关内现有守军约两万五千,由张卫和杨昂统领。赵和指着沙盘说道,但他们二人素来不和,张卫主张坚守汉中,而杨昂主张主张投降曹操,两人常因军务争执。
关平冷笑一声:汉中无人矣!明日我愿为先锋,定斩敌将于马下!
刘封看着他跃跃欲试的样子,不由莞尔:兄长果然勇武过人,不下二叔当年。军师以为如何?
法正轻摇羽扇:兵法云,攻城为下,攻心为上。既然关内二将不和,不妨先挫其锐气,再寻机攻城。他指向沙盘上阳平关前的开阔地带,明日可派精锐挑战,若斩其大将,必使守军胆寒。
计议已定,众将各自回营准备。刘封独坐帐中,望着摇曳的烛火,思绪飘远。他想起了父亲刘备的嘱托:阳平关乃汉中门户,务必拿下,为我军北伐奠定基础。
翌日清晨,战鼓震天。益州大军在阳平关前列阵,旌旗蔽空,刀枪如林。刘封银甲白袍,胯下赤龙驹,立于中军大旗下。法正身着儒袍,站在他身侧,神情自若。
擂鼓!刘封一声令下。
咚!咚!咚!十二面牛皮大鼓同时敲响,声震山谷。阳平关城楼上顿时人影攒动,守军纷纷张弓搭箭,严阵以待。
不多时,关门大开,一队汉中兵马鱼贯而出,为首两员大将,正是张卫和杨昂。张卫身着锦袍,腰佩宝剑,面容与张鲁有七分相似;杨昂则顶盔掼甲,神情阴鸷。
刘封小儿!张卫扬鞭指骂,汝等蜀寇犯我疆界,今日定叫你有来无回!
刘封不怒反笑:张卫,汝兄张鲁割据汉中多年,不臣天子,今日我奉汉中王之命,特来讨伐!若识时务,速速开城投降,可保性命!